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合研究

2023-04-05 04:03:42周宜亮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6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土壤融合

周宜亮

(萧县中学 安徽宿州 23520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城市化进程越来越迅速,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但这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负担,自然环境与社会矛盾不断加重。各地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影响了人类生活和自然动物的领地争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持续发展理念,为自然环境和社会进步指明了前进方向,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需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课堂,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的意义

(一)缓解生态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工业时代的强势进步,在物质和精神上不断追求征服大自然,并获得一定成就。但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对抗与冲突,面对这些矛盾冲突,我们需要做出改变,以促进生态的恢复。思想支配着行动,思想上的改变推动着行为上的革新。因此,在思想上,我们应该转变工业时代的征服观念,建立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价值观。高中生是社会的未来,我们需要加强对他们思想上的引导。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生态环境教育,是更新学生环境观念,帮助缓解生态问题的重要手段,引导高中生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秉持良好的环境理念,摒弃竭泽而渔的发展观。因此,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新危机逐渐减弱,生态环境的旧问题也正在缓慢解决。

(二)时代发展的要求

进入新时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理念和我们是自然中的一员等相关思想涌现,以保证人类文明的延续和自然环境资源的循环利用。时代的脚步转向生态文明。许多国家将生态文明纳入教育体系中,用教育手段传播生态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我国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时代的特征。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生态环境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践行了国家发展理念要求,顺应了社会的发展,体现了教育的进步和创新。

(三)符合课程的性质

地理学把人与环境关系作为研究主体,以科学的角度保护和开发自然环境中的资源,保证人与环境建立起相对和谐的发展关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目前新时代关注的气候问题、资源问题、污染问题、生态链问题等内容是高中地理学科中最主要的内容,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感和压力。地理学科兼容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统一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环境观念,这与融合生态文明教育相似。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生态环境教育凸显了课程的性质。

(四)课程标准的指导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地理学科教学需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课程。其中,核心素养包含了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说明了在课堂教学中,融合生态环境教育是必要的,是课程标准教学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遵循课程标准的指导要求,体现地理课程内容的核心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形成热爱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认知。

二、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现状

(一)地理教师的教学素养能力不足

在目前的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素养不足,生态环境教育融合状况不理想。首先,在思想观念上,教师受应试教育和高考考纲的影响,在教学上不重视有关生态环境的地理知识与地理意识,只注重对考点内容的解析与训练。在生态环境教学上以书本内容为主,至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只是稍微涉及,教师的不重视导致学生认为生态环境内容不重要,教学效果不佳。其次,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量,缺少对于生态环境相关内容的更新,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当学生提出有关生态环境的问题时,教师难以准确详细地阐述知识。由此可见,地理教师在生态环境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二)教学方法单一且内容简单

在学科备课时,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上较为单一,仍然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成为陪衬。在问题质疑上,教师忽略了对于学生思考的引导。在对生态环境的观念想法上,教师没有采取学生的看法和见解,直接以教材和自身认知为主。在内容选择上,教师以教材为准,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只是关注生态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建立人地和谐关系,对生态问题形成的原因与生态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措施缺少探讨,导致教学内容过于简单。

(三)生态环境教学资源稀缺

目前全世界对生态环境的研究进入了“深海区”,研究成果和研究措施不断增多。然而,这些成果却难以形成教学资源。由于高中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一直处于繁忙的状态,专注于对高考考纲的研究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收集生态环境教学资源和课程素材,导致生态教育知识以课本教材为主。这无法实现生态环境教学目标,影响了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机融合。一方面,高中地理教材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寻找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完成生态环境的教育教学任务。

三、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能力

为了促进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机融合,教师需提升专业素养。在教学观念上,教师需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任务,重视对学生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培养,不再以高考为教学的指挥棒,忽略生态文明相关内容的教育,树立全局教育观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观,提高对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培养和落实。在专业知识上,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内容,了解生态环境的最新研究和政策实施,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量,以应对学生的提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认可学生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内容研究上,树立深度教学和智慧教学理论,加深对知识的探讨和研究,避免生态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浅层融合,教学内容浅显。因此,高中地理教师需要重视在教育意识、教学知识和教学措施上的更新,提高教学能力,科学有效地融合生态环境知识,优化课堂教学成效,培养学生和谐发展、尊重爱护自然的态度和意识。

(二)深挖教材内涵,有机融合生态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立足于课程标准,遵循课程标准的编写要求和教学理念要求。教材中蕴含着生态环境教育的因素,地理教师需要深入教材,研究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在课堂环节的设计中有机融入生态环境教育内容。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为例。这节内容主要讲述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在未来活动中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教师在分析气候变化时,需要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之后针对原因和影响解读应对的策略。教师在分析气候变化原因时,要着重研究人类的生活活动和工作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教学应对措施时,要从自然环境的负担、恢复及保护的角度出发。在社会活动中,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研究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同时对已经被破坏了的环境实施抢救和进行恢复。减少对新自然环境的开发,保持其原生生态环境。教师从教材内容出发,在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措施上有机融合生态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三)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情境教学为学生模拟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知识的真实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生活打好基础。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转变教学形式,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使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为例。这节内容主要讲述城镇化的意义、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其中,城镇化带来的问题展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时,可以将城市发展的环境问题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扮演城市中不同领域的管理者,发挥自身的工作职能,发散思维,提出解决城市地理环境问题的方法与设想,设计出综合城市环境管理方案,促进城市区域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城市的优化发展。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相关地理知识,加深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为学生以后治理生态环境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无须采取“填鸭式”教学,将所有知识一股脑地传授给学生,而是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研究,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联系生活实例,丰富生态环境教学内容

地理学科的知识来源于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研究的成果,生活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冲突成就了地理学科。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利用生活中的典型实例扩充地理教学内容,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具有最真实的感受,同时降低知识学习的难度,方便学生深入研究和熟练记忆,帮助学生提升地理素养。生活中有着丰富的生态环境实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材内容的教学要求,科学筛选生活素材。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为例。这节内容主要讲述陆地水体的组成和所占的不同比例,以及分析陆地水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河流的补给和补给的特点。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通过平时的观察与考察,探讨湿地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天然湿地减少的原因,以及湿地建设和保护的措施。在解读湿地减少的原因时,需加深对人为破坏湿地的认识,明确人类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在解读湿地保护措施时,立足于湿地的恢复、保护和修建,建立数字化湿地动态信息资料库。将生活中的湿地公园与地理知识相结合,探索陆地水关系的同时,明确湿地的重要性,以及城市湿地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五)开展实践活动,培养生态文明行为

课程标准指出,地理的核心素养包含了地理实践能力,地理课程需要模拟户外考察、实验和社会调查等活动,以此培养学生在地理学科中的实践意识和行动能力。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注重第一课堂的教学,还要注重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安排。教师可以在实践活动之后检验学生的生态环境行为能力,牢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例如,在学习完“土壤”的相关知识后,开展一次观察身边土壤的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空地或者荒地,清理地表上的垃圾和植物,自地表向下挖出20厘米深的土壤方块,放在白纸上,称其重量。自上而下地观察土壤颜色是否发生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再用纸巾贴在土壤的表层和底层,观察土壤的湿润度。之后研磨土壤,分析表层土壤与底层土壤的湿润度和颗粒感,并观察剩下的土壤中是否存在生物。实践活动结束后,将土壤归还到原来的空地中。通过以上活动,描述身边土壤的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培养学生在合理利用土壤的过程中,对土壤进行保护和修复的机制观念。

结语

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生态教学理念是缓解生态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性质与价值,也符合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的指导要求。地理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挖掘教材中生态环境教育的因素,创设教学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案例,开展生态教学的相关实践活动,有机融合生态环境教育,以此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动能力。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土壤融合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土壤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灵感的土壤
学生天地(2020年34期)2020-06-09 05:50:36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