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相承本自然,携手并肩育幼苗

2023-04-05 03:06张艳苓,徐培,秦春燕
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牵牛花山药共生

一脉相承本自然,滋养幼苗待天成,携手并肩尚和合,共享资源促共生。一首小诗诠释了“自然共生”教育的真谛。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回幼”)成立于1995年,至今已有近30 年的建园历史,经过历史的沉淀,结合幼儿园“自然小镇”的独特优势,逐渐形成了“自然共生”的教育特色。回幼的管理团队在2017 年承接了华北电力大学回龙观幼儿园,努力实现一长两园、互促共赢。两所幼儿园有着相同的文化理念和共同的发展目标,坚持实施自然教育,以尊重自然、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天性与个体差异为前提,为幼儿提供与自我、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成长生态环境,让幼儿走进大自然和大社会,在与环境的良好互动中自我建构经验,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基础,成就个性。

◎ 在自然教育中呵护幼儿自然天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卡普杰列夫曾经提出:“儿童应该尽早而且长时间地投身于大自然中,从中吸取对它的营养,体验大自然在每个人心中激起的思想和感受,儿童需要亲眼看到太阳和月亮的起落。一句话,必须与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现象融合在一起。”可见,在自然环境中游戏对儿童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他们生活在大千世界里,这里有沁人心脾的鸟语花香,有壮阔秀丽的湖光山色,这里也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有令人惊叹的尖端科技。总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他们成长离不开的土壤。从一草一木到一砖一瓦,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为此,我们尝试开展基于“自然共生”教育下的探究活动,给予每个幼儿多领域的体验机会,激发他们的兴趣,赋予他们自我成长的内驱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在观察中激发兴趣

盛夏时节,幼儿园的水系中长满了荷花,粉红的花瓣、宽厚的荷叶、清香的味道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园的荷花真漂亮!”“我看到了莲蓬上落了一只小蜻蜓!就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样。”“荷叶好大呀,像轮胎一样!”……他们分享着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一时间,美丽的荷花成了幼儿关注的焦点,正在户外观察荷花的茜茜指着水面上漂着的花瓣说:“水里的花瓣好像一只小船一样。”说着还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起了水中的花瓣。

区域游戏时,我发现幼儿在美工区叠小船便问道:“你们为什么想叠小船?”茜茜说:“因为我们想叠几只小船和小花瓣一起比赛,看谁游得快。”其他幼儿见状也参与了进来。于是,我也折了一条小船并用白色蜡笔涂了一遍。不一会儿,一个个小船就折好了,大家纷纷将自己的小船放进水池。小船虽然漂了起来,但10 分钟后将小船从水里捞出时却都湿了,孩子们纷纷表示:“一定是因为我们的船是纸做的,纸遇到水一定会湿。”这时,我拿着自己的小船说道:“可是我的小船就没有湿呀!”孩子们摸了摸用纸巾擦过的小船发现我折的小船真的没湿,并好奇原因。对此,我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它们到底有哪里不同。最后,幼儿发现我的船上涂了一层东西,好像是白色蜡笔!基于幼儿的发现,我引导道:“难道只能是白色的蜡笔吗?你们回班可以试一试!”

在体验中寻根解密

幼儿们回到班级开始重新折纸船,然后用彩色蜡笔涂层并再次来到水池边。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改装后的小船放进水里,玩了一会儿便拿出来看看是否变湿。果然,在水里浸泡了近十分钟小船也没湿,只是有一些水珠挂在上面。就此,他们发现因为蜡不怕水,所以纸船才不会湿。在发现了纸船不湿的秘密后,他们又纷纷回到水池边玩耍,荷叶旁的浩浩突然大声说道:“你看荷叶上的水珠好像珍珠,它们好像在滑滑梯。”周围幼儿闻声也都好奇地围了过来,并玩起了荷叶上的水珠。茜茜指着荷叶说:“你们看,水滴从荷叶上滑下来荷叶都没有湿呢。”于是,我引导幼儿思考原因。有的幼儿认为是荷叶很大,水珠很小;有的认为是天气很热,荷叶上的水珠干了……这时,茜茜说:“刚才我们的小船涂了蜡就没有湿,是不是荷叶上也有蜡呀?”茜茜的猜想引发了大家的好奇,到底是不是呢,我将问题留给了幼儿,请他们回家查找资料,第二天一起分享。

第二天一早,茜茜就迫不及待地向教师分享了自己的发现:“水珠在荷叶上滚呀滚,是因为荷叶上长满了很多小毛,上面铺满了蜡做的白粉,水落在荷叶上时,就会被荷叶上面的小毛毛托起来,所以就会有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

在反思中总结规律

通过观察,幼儿发现蜡是不吸水的,涂了蜡的纸船就像穿上了雨衣,可以保护小纸船不被水打湿,而荷叶上的水珠滚来滚去原理也和不湿的纸船一样,都是因为有蜡的保护。幼儿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收集资料等环节,积极地进行了经验迁移,了解到了荷叶上小水珠滚来滚去的原因。

华德福有一首儿歌:“我站在大地上,向石头学习;我遥望大海,向鱼儿学习;我凝视天空,向鸟儿学习;我生活在大自然中,向太阳学习;它们是我的兄弟姐妹。”由此可见,幼儿学习是多维度的,幼儿教育要与生活结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守护好每个幼儿的童年,观察与了解不同幼儿的成长节奏,按照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悉心呵护他们最本真的自然天性,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文/张艳苓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中心幼儿园)

◎ “自然共生”教育下的探究式活动

“自然共生”教育旨在尊重幼儿成长规律的同时,倡导人与自然、与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自然共生”教育更注重追随幼儿的发现、问题和兴趣需要,因此其体现出探究式活动内容、方法、途径的多元,采取多主题并行、层层递进的方式,从而促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断探究和成长。

活动生发——源自幼儿兴趣,结合教育目标及年龄特点生成多主题。“自然共生”教育中探究活动的生成注重追逐幼儿的发现与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营造宽松、有准备的环境,丰富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多种感官的感知中诱发兴趣与问题,然后针对幼儿的问题和发现与其共同进行筛选,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途径与方法,从而生发出系列化的活动。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结合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例如,以“花”为主题的系列探究活动,就是一个幼儿对指甲花染指甲的兴趣研究引发了全班幼儿的兴趣,因此开展了系列研究活动,探究不同的花,发现不同的秘密,梳理共通的经验。

方法预设——围绕一个目标借助多种方法、途径开展系列活动。“自然共生”教育探究活动的主题确定后,需要结合每一个主题进行目标的细化,然后结合每一个目标进行方法、途径的预设,从而给予恰当支持。探究活动中幼儿的发展关键在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提升,因此在主题确定后,方法和途径的预设能够对探究主题的深入提供有力支持,这样教师才能对探究活动方案内容做到心中有数,随之开展中再结合幼儿的兴趣做好生成与预设的有机结合,从而促使探究活动更加有效,以提升幼儿的各项能力。

过程推进——系列活动的开展体现推进性,推进中有合有分的过程,体现各自兴趣研究的轨迹和经验共享。在“自然共生”教育下的探究活动中很多幼儿发现和探究的内容都非常有趣、有意义,所以通过共享学习的方式就可轻而易举引发其他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五彩斑斓的生命”探究活动中,幼儿录制了小螃蟹吃东西的影像,在分享环节中通过播放视频绘声绘色地介绍了自己的发现,并自信满满地解答了其他幼儿的疑问。可见,幼儿探究学习后形成的知识经验才是属于他们自身的,而这种基于系列探究下单独探索的集体共享方式,还能够极大化地拓展幼儿的兴趣需要,使幼儿掌握学习方法,提升综合能力,并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因此,在推进主题的过程中,我们采取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方式,在注重单线的系列性的基础上,在共享学习中最大化地拓宽学习范围及内容,从而确保主题的有效推进。

经验梳理——梳理经验,帮助幼儿提升关键经验,将核心内容形成知识链。幼儿的学习是碎片化的,5~6 岁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但思维特点仍以形象思维为主,需要借助直觉行动和多感官去了解世界。因此,对于幼儿来说,虽然探究活动的内容是系列化的,但是他们却难以将其转化为系列化的知识。为了帮助幼儿形成链条式、螺旋上升式的知识链,教师需要在探究活动前以带领幼儿回顾上次活动的经验,在探究活动的中期梳理前期活动经验,在活动后期进行主题经验的回顾。教师的梳理要融入探究活动的相应环境、活动场景、材料等,总结一些关键引导语。例如,我们在研究时都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梳理关键事件)在这些有趣的事里我们知道了什么?(梳理关键经验)我们都是怎样做的?(梳理方法途径)我们都得到了谁的帮助?(引导幼儿感恩)在这其中让你觉得最快乐的是什么?(感受探究学习的快乐)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事情吗?(支持再次探究)

探究主题再次生发——利用上一主题延展至生活环境、材料、事件等,结合教育目标追随幼儿兴趣,引发幼儿兴趣,生成新的系列主题。“自然共生”教育下探究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主题之间的延续性强,具有相互支持、互相衍生的作用,主题结束后的经验梳理是衍生下一主题的方式之一。另外,新鲜事物的引发、事件的引发等也是主题再次生发的另一种方式,教师不能错过幼儿发展的关键期,需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教育目标,发挥教育的作用,引领幼儿的兴趣,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文/徐培 华北电力大学回龙观幼儿园)

◎ 基于自然教育理念的种植活动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

当前,自然教育在学术界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多数专家学者的研究偏向于将自然教育理解为“在大自然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教育的活动”。加德纳在 1995年对多元智能理论做出了第八项重要补充,即:自然探索智能。他认为“人们应该具备对动植物和自然环境的认知及探索能力,这会使人们在生存技能和科学素养培养上具有绝大优势,对自然界的探索也会使儿童具有强烈的自然情感关怀和敏锐观察能力”。基于此,华北电力大学回龙观幼儿园开设种植课程,引导教师以种植活动为媒介,在自然教育中围绕种植课程充分组织和引导幼儿亲自参与整个种植活动的过程,让幼儿学会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创造性地探索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了解有关种植的相关知识,获得数量、测量、审美等多方面经验,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

以问题为导向,思考探究中有效发展幼儿语言能力和自然观察智能。例如,某次种植活动中,幼儿天天说:“黄瓜的身上长刺了,我们摘黄瓜得戴上手套。”我连忙追问:“你观察得真仔细,黄瓜为什么有刺呀?”教师以此带领幼儿以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鼓励幼儿经历“观察—提问—讨论—调查—探究”的过程,通过问题引领查找资料,分析黄瓜的生长过程和各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再运用图画、图表或文字等多种方式记录观察结果,最后进行展示。在此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文字语言表达能力,还帮助幼儿提高了观察和思考能力。

以合作为载体,讨论交流中有效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和人际交往智能。例如,辣椒种植活动中,第一组幼儿负责清点左右两排的辣椒,但他们用了很长时间才完成统计;第二组幼儿数得又准又快,他们将12 棵辣椒苗平均分给6 个人,最后再将大家统计的数量相加得出总数。可见,幼儿在种植活动中运用点数、对应、求和等数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了蕴含于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提高了逻辑数学的智能发展。不仅如此,幼儿还发现多人合作效率和效果优于单人行动,在小组分工、有效合作的过程中提高了合作和交往能力。

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动手动脑中有效发展幼儿身体运动和视觉空间智能。当幼儿运用各种工具对周围事物做出操作就表明他们的大肌肉运动与精细动作正在得到充分的锻炼。在种植活动中闻闻蔬菜的味道,从不同角度看一看、画一画植物的形态等,都需要幼儿蹲下平视或站着从上往下俯视植物,在写生时还需要准确感受视觉空间的不同,并将所知觉到的事物关系表现出来,幼儿的形象空间智能和抽象空间智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和提升。

开展多元化活动,延伸游戏中有效发展幼儿的内省和音乐节奏智能。幼儿园的种植活动是一种有温度的自然教育,如幼儿尝试利用蛙鸣管打击出蛙鸣的节奏、用陶笛模仿小鸟的叫声、结合自己的劳动经历和情绪体验进行舞台表情和动作的设计、丰收的南瓜变成了可爱的南瓜娃娃和南瓜灯并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价值等。多元化游戏活动的开展,引导幼儿将情感和经验进行迁移,从而获得内省和智能发展。

总之,幼儿在种植过程中收获的不只是知识和能力,还有情感和态度。开展基于自然教育下的种植活动,需要教师在幼儿发现变化或遇到问题时,能够和他们一起深入观察、探索分析、合作交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为他们提供交流探究的机会,从而帮助他们在参与种植活动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发挥幼儿园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更能有效促进幼儿个体的多元智能发展。

(文/秦春燕 华北电力大学回龙观幼儿园)

◎ 把探究主动权还给幼儿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中心幼儿园的幼儿在母亲节为妈妈送上鲜花的同时,也提出了“如何留住花的美”的问题。对此,他们在讨论中提出了不同想法:“把花再插回泥土里继续生长。”“压在书里压扁做成标本。”“把花瓣做成标本,然后就能一直保存。”“把花插到花泥里,给花泥喷上水,花很久才枯萎。”……于是,幼儿决定实施行动试试看哪个方法管用,并分别选择了不同的鲜切花花材,行动了起来。

天天在第一天将向日葵直接插在小镇土地里,还给鲜切花浇了很多水,结果第二天发现向日葵已经完全蔫得低下了头;沫沫的方法是压干花,她将整朵玫瑰压进词典,又在上面多加了很多书,甚至又用身体的重量试图将玫瑰花压平,但打开词典一看整朵玫瑰花被压得散了架,花瓣都掉了下来;擅长制作标本的米奇选择给蓝绣球的小花朵和红色的玫瑰花瓣进行两次注胶,制作月亮形状的标本,但标本晾干后里面的花瓣却变了颜色,蓝色的绣球花变成了黄绿色,红色的玫瑰花瓣变成了深褐色;晴晴选择将一簇绣球花和一支康乃馨插在干花泥上,又用小喷壶在花泥上喷两下,随后试图将花泥放进花瓶,由于花泥比花瓶大,便直接将花泥架在花瓶口,两天后计划浇水时小花却已经全部枯萎了……这些方法到底是否可行呢?

对此,幼儿们展开了讨论。天天认为自己的方法没有成功,“种”在地里的向日葵蔫了是因为水浇多了。我追问其是如何想到这个办法的,她表示是因为之前将家中的绿萝折下来一段种在土里还能继续生长,所以认为向日葵应该也可以。原来天天是将“绿萝再生”的经验迁移到了这个任务情境中,她并不认为实验不成功是方法存在问题,而是“水太多”。沫沫也认为自己的方法没有成功是因为重量压得太大,并没有意识到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自己用了整枝花来做压干花。米奇则认为自己的标本制作成功了,但是花都变色了,可能是标本胶把花瓣“腐化”了。晴晴也认为自己没有成功并总结了两点原因:一是浇水太少,应该隔天浇一次,要在花瓶里装满水,给花泥泡满水,二是绣球的根(茎)细,输送营养太慢,需要保留长一点。

传统的种植探究活动更倾向于从教师角度教授幼儿某些经验,而对幼儿的想法了解有限。我园的“自然共生课程”以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天性与个体差异为前提,为幼儿提供与自我、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成长生态环境,让幼儿走进大自然和大社会,一方面使幼儿在与环境的良好互动中自我建构经验,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基础,成就个性;另一方面在幼儿保护环境和回报社会的行为中使环境更好发展,形成幼儿与环境共同成长的和谐景象。从成人的角度,留住花的美就是将鲜切花保鲜,但幼儿却有不同的想法,也有不同的判断。在此次种植活动中,无论是“留住花的美”,还是判定活动成功与否、原因为何,都是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可以看出他们其实具备了丰富的种植活动经验。教师则着力于构建和谐的学习生态,支持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尊重他们的自我评价判断,希望保护幼儿多元的、开放的思路想法,更倾向于从不同角度引导幼儿发现留住美。活动中,教师没有急于对幼儿的想法进行评价,尤其是当具备相对丰富种植经验的大班幼儿提出“把向日葵‘种’回地里”的想法时,若不去理解和倾听他们的声音,很可能会觉得“幼稚”“缺乏知识经验”。事实却相反,幼儿提出此方案,恰是因为其较同龄人具有更加丰富的知识经验,只是将“绿萝再生根”的经验进行了错误的迁移。在随后总结中,教师也并不急于向幼儿展示“正确的方法”,因为幼儿看似不正确的方法却蕴含着丰富的生长点,如将向日葵种回地里;而看似正确的方法操作不当也会失败,如做标本不能用新鲜花瓣。面对幼儿的方案,教师选择尊重、倾听、等待幼儿自己的结论判定和经验总结。幼儿的表现让人惊叹,他们不仅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没有成功,还能吸取经验,特别是晴晴从方法和材料两个方面分析了原因。

自然共生课程中的探究活动未必当下就要幼儿获得确定的答案和结果,而是在幼儿提出问题和自主研究的过程中,使幼儿与丰富的材料相互作用,在自由的氛围中充分感受、体验、观察、发现、思考、分析、总结,形成自己的结论和观点。虽然未必全部正确,但包含着一定的科学性,又展现出幼儿思维的发展特点。自然共生教育下的好教师不仅是学富五车,更能倾听和尊重;自然共生教育未必是确切的结论,而是把探究、话语权还给幼儿。

(文/扆茜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中心幼儿园)

◎ 自然共生教育理念下探究式种植活动的实践

“自然天成,和合共生”是华北电力大学回龙观幼儿园的文化定位,旨在遵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合乎自然规律地促进幼儿发展,体现尊重天性、发展天性的自然教育观。种植活动是本园开展自然共生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此,我们依托大班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发现、分析、探究、合作、解决等实践环节,探索探究式学习在种植活动中的实践。

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

在讨论种植内容中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例如,在和幼儿一起平整了自然小镇的土地后,幼儿开始讨论“种什么”:青菜、土豆、番茄、玉米、大蒜……幼儿的答案很多,我没有马上做出评定,只是发给他们一张种植计划单,让他们将自己想种的画在计划单上,然后带回家询问父母选种的植物是否合适并写出理由。第二天,我及时组织幼儿针对计划单展开谈话活动,通过交流他们发现不同季节适合种植的植物是不同的、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也不同。于是,我及时抛出问题:“那么现在是春季,我们的自然小镇种哪种植物合适呢?”对此,幼儿又开始了新的争论,最后通过表决统计的方式决定在自然小镇种番茄。案例分析:幼儿在选择种植内容的过程中了解到了不同蔬菜的种植季节和种植环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猜想与假设,借助计划单制定种植计划,通过一系列的探究行为解决问题,达到探究式学习的效果。

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某次刮大风将幼儿种植的番茄苗都吹倒了,幼儿们都很担心。于是他们带着“怎样帮助受伤的番茄苗”的疑问,在收集资料后进行分享交流,最后一致决定用竹棒帮助番茄苗重新“站”起来。他们兴奋地拿着竹棒准备大干一场,但插竹竿就难住了很多幼儿,他们发现有的竹竿插不进土里,有的却可以。通过比较,他们发现竹竿尖尖的一头更容易插进土里,于是开始想办法将竹竿的一头削尖,有的幼儿还从“创意工坊”找来小木槌进行了一番敲敲打打,虽然尖尖的竹竿制作得不是很美观,过程中也少不了成人的帮忙,但孩子们都为自己能解决一个难题而感到高兴。案例分析:教师将种植活动中幼儿遇到的困难视为激发其创造思维的机会,不但给幼儿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还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种植体验,收获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应主张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得种植经验,在幼儿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提出问题、质疑或建议,引发他们进行深入探究,不断丰富和修正自己的认识,获得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支持幼儿的持续探究

例如,在“种植玉米”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掌握玉米生长情况,我们鼓励幼儿自主寻找便于测量的工具。于是,他们在班级里找到了卡纸、直尺、塑料绳等可测量长度的工具,有的幼儿还从家里带来了筷子。这些安全、熟悉、随处可见的探究工具促使幼儿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充分调动了探究兴趣,更为探究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此外,我们还将工具布置在自然小镇周围或方便幼儿拿取的空间,幼儿可以自主选择相应的操作工具进行自由探究。案例分析:这种经过教师认真思考后的开放性投放,能够方便教师把握幼儿的操作情况,能够对幼儿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及时的帮助和适宜的指导。另外,工具的投放还可以分层进行,教师通过连续增加和改变材料,引导幼儿由模糊到清晰地去逐渐丰富认知经验。

培养幼儿的探究内驱力

多感官刺激,延续探究兴趣。通过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等方式,不仅能够充分刺激幼儿的各种感官,还有助于培养幼儿主动探索事物的内驱力。以观察为例,为了引导幼儿系统地进行观察,我们通过制定观察计划,带领幼儿进行随机观察、间接观察或者长期观察。实践证明,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用眼睛看、用手去摸、用鼻子去嗅、用嘴巴尝等方法来观察事物。

培养探究技能,支持深入探究。一是掌握多种观察、记录的方法。在种植活动中,班级幼儿总结了三种观察记录形式,包括照片形式:为小苗的每一个生长阶段拍摄照片,记录小苗出芽的速度;绘画形式:运用绘画的方式直接表现植物的生长变化;表格形式:通过表格记录植物的生长,便于幼儿纵向观察植物的变化。同时,幼儿通过观察总结出了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变化和差别,整理了种植主题活动10 份,为以后的活动开展积累了参考素材。二是丰富经验交流方式。种植活动后的经验交流尤为重要,不仅可以采用语言交流、图像交流,还可以借助符号标志来辅助交流,帮助幼儿叙述种植过程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观察与发现,能与之前的猜想进行比较。

(文/刘丽华 华北电力大学回龙观幼儿园)

◎ 自然共生理念下的山药豆种植活动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要让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的事物及现象”。为了给幼儿创造与大自然密切接触的机会,自然角成为幼儿园内最接地气的自然环境。为此,我们尝试通过自然角种植活动践行自然共生教育理念,不仅增进了幼儿与自然物的联结,更能提高幼儿对植物生长的探究欲望。

自然探趣,激发种植欲望

走进自然,激发种植兴趣。激发幼儿对于大自然的探究热情,必然要让幼儿充分投入自然环境,亲身体验融入大自然的乐趣,发现大自然的神奇。幼儿园自然小镇的北墙角爬满了绿色的藤蔓,上面结了一个个小果子。幼儿既好奇又兴奋:“这是什么呀?”“有点像小土豆。”“它爬得好高啊!”……教师找到植物标记牌说道:“这是山药豆。”基于此,幼儿围绕想种植什么展开了激烈探讨:“我们也种山药豆吧。”“我想种草莓。”……

自主投票,确定种植内容。回到教室后,我组织幼儿通过投票的方式确定种植的内容,最终山药豆获得了最高票数,并提出:“班级自然角是不是也可以种植山药豆呢?”

打破壁垒,享受探究过程

猜测验证,探究种植方法。猜测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可以通过猜测确定探究内容和目标;验证是通过实践研究确定猜测结果,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植物的种植需要种子,可是山药豆的种子是什么呢?幼儿再一次来到自然小镇想一探究竟。经过一番观察后,幼儿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的认为种子就是藤蔓上的山药豆,有的认为种子应该在泥土里……在与自然小镇的负责人沟通过后,幼儿挖开了一根山药豆的根部,并发现其根部是一根细细短短的山药。到底种子是山药豆还是山药呢?“我们可以做实验,分别用山药和山药豆种植。”“山药是不是只能长在泥土里?我们之前用水种过萝卜都成功了。”……我支持了幼儿的所有猜想,并鼓励他们根据猜想选择种子和种植方式进行种植。

追踪观察,探究养护策略。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开始,也是幼儿感知生命、丰富认知的重要途径,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知觉过程。通过观察才能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出现新的探究,丰富新的认知。山药豆种植后,幼儿进行了持续一个月的观察、养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叶子都是向阳而生,还发现山药种植藤蔓上的叶子少,而山药豆种植的藤蔓叶子多;土培的山药豆根粗叶大,水培的山药豆根细叶小。于是,他们尝试在水培中增加肥料,将所有种植盆都放在阳光下,让它们充分吸收阳光,山药藤蔓在幼儿的精心照料下越长越高。

测量比较,探究生长奥秘。自然角的种植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养护认知,更是提高幼儿科学探究素养的研究基地。幼儿从一根悬挂的绳子上发现了藤蔓的缠绕生长方式,于是找来了更多长短不一的木棍,并在教师的帮助下采取悬挂绳索等方式给山药藤搭架子,助力山药藤的攀爬。随着藤蔓快速生长,幼儿还自主记录了山药豆每天生长速度,并和同伴进行比较。他们又找来了绳子、直尺、铅笔等各种可用作测量的物品,和同伴一起测量山药藤的长度。在测量的过程中,他们自己制定了“从根部开始测量,并且要用同样的测量工具才准确”的测量规则。在探秘山药豆生长的奥秘中,幼儿通过自发的测量探究过程,自主掌握了测量的方法和记录结果的方式,丰富了测量的相关认知经验。

深度学习,拓展探究空间

种植活动不应该止步于种植和收获,在幼儿种植的过程中,对种植工具的认知、植物的外形特点、自然角的空间布局等都是丰富幼儿认知经验的自然资源。运用这些自然资源能推进幼儿的探究深度,促进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深度学习。

种植山药豆的过程中,除了幼儿自主种植、观察、记录、探究,我们还借助集体活动,与幼儿一起探究劳动工具的种类、特征、用法以及现代化劳动工具的创造。幼儿还通过绘画的形式设计出自己的多功能劳动工具;为了让山药豆吸收到最好的阳光,根据自然角不同的植物生长特性,孩子们一起将自然角的布局进行了调整,调整过程中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中增加了对植物的认知。

认知的发展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山药豆的种植探究过程中,幼儿丰富了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植物的生长认知、认识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工具、掌握了测量的方法,通过自然中的实践探究获得了自身的成长。总之,只有幼儿身临其境才能去探索和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文/孙阳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中心幼儿园)

◎ 探秘“牵牛花”

幼儿园拥有一个很大的种植园,幼儿在这里参与播种、管理、收获等一系列种植活动。我园秉承“自然天成,和合共生”的理念,以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天性与个体差异为前提,开展“自然共生课程”研究,为幼儿提供与自我、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成长生态环境,让幼儿走进大自然和大社会。我园开展种植活动已经有几年时间了,幼儿具备了基本的种植经验,也学会了照顾植物的方法,他们在种植园里享受种植、劳动的快乐,在照顾植物的过程中与植物共同成长。

春天到了,班级幼儿小美从家中带来一些牵牛花种子,在经过商讨后大三班决定在种植园种植牵牛花。幼儿了解到牵牛花也叫喇叭花,会开出像小喇叭一样的花朵,他们都很期待自己也能种出这样的花朵。确定目标后,幼儿开始分头行动起来,有的搜集与牵牛花相关的资料;有的搜集牵牛花种植的方法;有的搜集与牵牛花相关的图书……经过几天的筹备,幼儿带来了自己的成果。

幼儿眼中的牵牛花

种植牵牛花之前,我们组织幼儿开展了一次谈话活动,请他们说说自己认识的牵牛花:“花像小喇叭、小漏斗,它也叫喇叭花、金陵草。”“牵牛花的花朵没有一片片的花瓣,是连在一起长的,藤蔓缠绕着往上爬,像绳子一样。”“叶子有的像桃心形状,有的是开杈的,像鸭掌。”“花有紫色、蓝色、白色、粉色等好多种颜色。”“牵牛花开出的花朵下面是白色,上面是花的颜色。”……牵牛花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幼儿都见过,通过谈话活动能够帮助他们调动已有经验,让其对牵牛花的外形特征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增加对牵牛花的喜爱之情,对种植活动又增添了几分兴趣。

幼儿推荐的书籍

如何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牵牛花,幼儿们使出了浑身解数,一起收集了关于牵牛花的书籍,并将《小拓的牵牛花》《一粒种子的旅行之牵牛花》《每日一画牵牛花》等放到班级图书区。这些书籍有的介绍了牵牛花的一生,能够扩展幼儿的知识;有的介绍牵牛花的外形,画风唯美;有的是与牵牛花有关的孩子之间的温情故事,洋溢着温暖与关怀……

与家长一起搜集的种植方法

种植时间:春季4 到5 月可以在室外种植,10月至11 月可以在室内种植;温度:在适宜的季节,温度没有特别的要求,但不耐寒,怕霜冻;土壤:有资料表明牵牛花对种植土壤没有要求、有的表示牵牛花种植适合用沙土、也有的表示营养土更好;播种方法:穴播。可见,在搜集资料环节,幼儿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如土壤的选择等。于是,我鼓励幼儿大胆进行猜想,并按照猜想制定本组的种植计划,勇敢尝试。最终,幼儿根据猜想自主分成三组有计划地开展种植活动并验证猜想结果。后续开展的活动也都是依据这三个小组进行。

一起种植牵牛花

挑选种子。幼儿已经初步具备种植经验,知道颗粒饱满的种子最适合播种,于是他们分组挑选种子,将发育不成熟和不饱满的种子筛选出去,将优质的种子留下。

准备土壤。幼儿们来到自然小镇,在借助小铲子、耙子等工具划分种植区域后翻地,将硬的土块拍散,让土壤变得松软。其中两组幼儿用小桶装好沙土和营养土,将本组种植区域的土进行替换,土壤准备就绪。

进行播种。幼儿用小铲子挖了一个个小坑,并用拳头丈量大小,拳头正好放进去就说明挖得比较合适。坑挖好后,一个坑穴里放三粒种子,防止有的种子不出,然后盖上一层土,再将喷壶装上水进行浇灌,让土壤保持湿润。幼儿清楚浇水不能太猛,否则会把种子冲出来。

种子发芽。小种子种下后,幼儿每天都会到自然小镇看望小种子,盼望着它们能早日发芽。到了第八天,沙土中的小种子最先露出了头,接着营养土和普通土里的种子也冒出了头。幼儿每天都来观察,发现小苗先长出两片叶子,这两片叶子对称生长像蝴蝶的小翅膀,接着四片叶子……慢慢再从中间生出枝蔓。

开花结果。等待是漫长的,但是幼儿们充满期待。给小苗浇水、松土、施肥,在幼儿的精心照料下,小苗一天天长大,牵牛花的茎慢慢爬到了架子上,茎上还长出许多纤毛。幼儿和教师一起查找资料了解到,这些小纤毛能帮助牵牛花的茎固定在支柱上。到了第41 天,茎和叶柄之间长出了小花苞,后来小花苞变成了大花苞,终于开出了像小喇叭一样的花朵,看着长出的牵牛花,孩子们开心极了。但第二天这朵花却枯萎了,幼儿们有些失望,怀疑是不是自己没照顾好它。带着问题,幼儿们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原来牵牛花的花期只有一天。随着时间的推移,牵牛花陆续开放,幼儿们看到了成片的牵牛花喜不自胜。最后到了收获种子的时刻,这次的牵牛花种植活动也告一段落。

在种植牵牛花活动后,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了牵牛花的生长过程,制作了属于自己的绘本;通过开展“寻找牵牛花、小小摄影师”的活动,进一步观察、了解了牵牛花的外形特征,并用相机进行记录……不仅如此,在种植照顾牵牛花的过程中,幼儿既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也感受到了劳动人民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看着牵牛花努力向上攀爬,更体会到了牵牛花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文/佟红攀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中心幼儿园)

猜你喜欢
牵牛花山药共生
治病山药 美味山药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山药提早上市栽培技术
我的“魔法山药”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开在冬天里的牵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