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市南朗街道云衢中学 莫景超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与责任意识。名人故事是后人根据名人的行动而记录下来的动人故事,具有生动性、真实性、激励性等特点,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立鸿鹄之志,做奋发有为之人。在课堂教学中讲好身边的名人故事,让故事与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名人故事的育人功能,对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作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应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制订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教学目标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到指引性、规定性的作用。”可见,要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学内容,并据此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然后根据目标达成的需要选取名人故事,以故事创设教学情境,以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等活动,在活动中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
课前备课环节,教师先明确素养目标,再精心选取为达成目标而紧密相关的名人故事,让故事与目标深入融合,才能让教学的方向更明确,让教学的重难点更清晰,为核心素养的培育奠定基础。
教师应了解并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把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引入课堂教学中,以此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引导学生在体验感悟中深入分析,从而生成新的认知,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进一步升华,从而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核心素养目标达成的需要,充分挖掘、精选学生身边的名人故事,以故事来创设真实生动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讨论交流,这更有利于实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在讲授“个人梦与中国梦相结合”这个观点时,我融入了“孙中山弃医从政”的故事,创设真切的动人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相结合。1892年,孙中山在澳门行医救人,医术精湛,但他觉得,医术只能救少数人,革命救国才能救大多数人。因此,他决心弃医从政,立志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这个故事通过学生表演来呈现,真实而贴近的感受不仅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而且可以通过孙中山伟大的人格力量激励学生,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增强学生政治认同,进一步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
道德与法治学科强调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理性判断、分析、推理,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正如苏格拉底认为的那样,问题好比是助产婆,通过问题引导,能够启迪学生思维,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在课堂上,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后,巧妙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其创新思维,推动其主动参与课堂,实现教学内容情境化、问题化,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讲授《少年有梦》时,我在展示“追梦人苏炳添”的故事后,给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①身高只有1米72的苏炳添为什么能创造黄种人100米短跑的历史?②列举苏炳添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贵的品质。③苏炳添的追梦故事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这些问题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个性思维,帮助学生生成新的认知,既激活了课堂氛围,又提高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培养了科学精神和道德认知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健全人格素养。
总之,把名人故事深度融入教学目标设计、情境创设、问题分析等教学环节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