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

2023-04-05 02:59喻玉兰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院校

喻玉兰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行业对于人才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更高。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才综合能力、积极情感的形成有直接关系。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引领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情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教学过程,渗透积极心理学内容,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优化教学方法,侧重于学生乐观心理、责任意识、集体荣誉感、幸福感的培养十分重要。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概述

积极心理学最初起源于西方,突破传统心理学研究单纯关注心理疾病、心理问题等方面消极因素的影响,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加以拓展。运用积极心理学主要是关注人积极的品质和情绪,通过主动分析,判断人们内心世界,对于人心理行为进行探究,凸显人自身价值。在积极心理学领域,同样高度关注激励措施运用,通过激励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人们能够向更高目标而努力。所以,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能够激发人的心理品质和潜能。

从积极心理学理论被提出以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贡献:首先,积极心理学关注于人性价值、优点等方面的研究,其认为心理学功能在于建构,并非修复。也正因如此,研究对象更应该面临普通的群众,从人性优点出发展开研究。其次,积极心理学研究提出积极预防这一思想。心理学家一致认为,人具有抵御精神疾病能力,积极预防就是探索个体生命值的培养,利用个人力量将问题解决。如果只是关心个人缺点、不足,将其他要素忽略,就难以达到预防效果。通过衡量个体积极心理学素质,寻找心理学形成原因,建立干预机制是心理素质构建的关键任务。最后,积极心理学不但针对个体层面的研究,而且还面向整个社会,研究视野突破传统心理学侧重个体方面缺陷,能够关注个体和群体心理研究。

根据以上分析,积极心理学在心理现象、心理活动方面问题建构上,均能强调个体处于正能量文化氛围或者集体环境当中受到的影响。因此,从积极心理学发展方向分析,主要是围绕个体幸福感展开研究,塑造个体积极的心理体验,将人素质、行为等置于社会生态系统当中进行观察。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分析,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对于大学生积极情感、心理品质的培养十分有利,所以,教育者需要在心理健康课堂上将积极心理学贯穿其中,还可应用该理念营造校园环境,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心理和积极潜能[1]。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策略

(一)完善课程开设与组织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不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敷衍地进行心理健康课程,不重视有关教育环境的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完善课程开设,有利于教学活动合理组织,能够辅助师生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选择班级授课方式,还可以根据课程教学、按时间授课,将所有课程规定在固定时间之内进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在原则上要修满36 个学时、2 个学分”。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在公共必修课课程体系之内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确保课程学时能够达到标准。但是,可能受到时间、学时和学分多种因素的限制,也有可能是高校公选课程的数量相对较多,一时之间难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设定成必修课,主要以选修课形式存在。同时,部分学生在短短的一个学期之内,难以完成学习目标,达到其学习需求。对于此部分学生,教师可以选择激励方式,运用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指引学生接受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选修、辅修等课程,满足各年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需求。同时,高职院校还可适当增设网络课程,辅助大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其求知渠道[2]。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组织。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将教学规模适当缩小,让教学单位的设置更加合理。因为以往大规模授课模式下,可能对教师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造成限制。从教师角度分析,如果课堂学生人数过多,秩序的把握相对困难,课堂秩序不好也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也就难以实现,会削弱课程教学有效性。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如果教学规模过大,学生主体性难以体现,学生学习注意力也不够集中。第二,优化班级授课制度,运用不同的教学组织模式。比如:将班级授课体验式教学和分组教学相互融合,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心理辅导、团体活动相结合,还可选择网络与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融合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为学生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第三,灵活排列座位顺序,为了加速学生之间课堂互动,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需要转变以往拘束和刻板的排座模式,以利于师生之间互动交往。如果班级人数不足25 人,可选择圆形或者马蹄形方式排坐;如果班级人数超过25 人,可以选择同心圆、双矩形以及双马蹄形的排座方式,拉近师生距离,便于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全面观察。丰富的座位排列方式,有助于学生身心放松,在心理健康课堂上,积极参与主题讨论,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共享课堂活动成果。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受传统心理学的影响,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要途径,教育方法与形式单一,即使是教师精心备课,但是教授的方法还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教育方法传统。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个体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或者心理品质都会受到周围环境影响。因此,学生在心理健康课堂上获得的感受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教育者需要清楚,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还需帮助学生开拓思维,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健全的人格。实践表明,个体发展会受到个人特征方面的影响,也会依赖个体生存环境。从学生角度分析,在积极的课堂环境当中,学生学习态度也相对积极,更容易接受全新的观念、知识等,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是课堂教学环境关键影响因素。

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需要注意分析学生创造性、主动性的激发,教师还需要从自身优势出发,思考教学方法的合理利用,切勿盲目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选择并非自身擅长的方法教学。教师可在个人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课堂积极互动,避免生硬讲解理论知识,导致课堂枯燥无味。无论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理论知识的传授,都可以融合行为训练和体验式教学,最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3]。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到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心理特征等,选择教学方法,适当应用体验活动、心理测试或者情境表演,活跃课堂氛围。比如:某教师在心理健康教学期间,为学生组织团体活动,主题为“变脸”,将一组表情图片向学生展示,之后邀请学生在讲台上逐一表演对应表情,思考表情表示哪些情绪,随机选择悲伤的表情,抛出问题“看到这个情绪能想到哪些事情?”之后转换表情,同样提出问题。结果表明,性格乐观的学生存在积极的情绪;性格悲观的学生则对于消极情绪印象深刻。此时,教师适时鼓励、引导存在消极情绪的学生,用正确的态度面对自身情绪,思考怎样解决身边不开心的事情。

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整个过程,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中心。高职院校也需要基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选择不同课程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运用因材施教理念,针对不同群体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建设阶段,要将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为目标,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让所有大学生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激励其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解决其心理困惑。除此之外,在教学方法运用方面,高职院校教育者也需要深入研究学生内心需求,根据教学大纲设置课程内容,保证选择教育主题契合学生兴趣和心理健康教育需求。

(三)强化宣传营造校园氛围

现在高职院校没有真正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软环境的创建上没有渗透心理健康的内容,难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校园环境的建设十分重要。高职院校在积极心理学理念应用过程当中,需要加大力度宣传心理健康课程。从群体层面分析,应用积极心理学,通过营造优良的社会环境、学习环境有助于大学生美好品德的培养。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讲,校园环境的建设不但有利于其学习,而且对于其身心健康状态的形成也有促进作用。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过程当中,运用多彩的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心理剧表演活动,丰富其校园生活,深化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还能巩固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借助活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营造优良的校园环境氛围[4]。

(四)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评价

积极心理学提出,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可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但是现行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受多种因素影响,还有不合理的地方,如过度重视考试结果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的评价,没有多个角度实施心理健康评价等。实际上,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阶段,教学评价是最重要一环。在评价阶段,可以将发展性评价理念引入其中。从积极心理学出现以来,研究人员更为关注研究对象积极心理方面的发展,该观念的应用和发展性评价运用的理念存在相似之处。所谓发展性评价,就是对评价者素质全面发展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就是促进被评价对象全面发展,依托评价对象以往表现,关注其当下表现和未来表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系之内,心理素质为关键组成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全程,教育者都应该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水平展开大体评估,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困惑。

在应用发展性评价方式阶段,关注重新评价,适合应用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既能改善学生的生活,又能增加其学习过程幸福感。教师在教学阶段运用过程性评价,对于教学方向、教学方法进行及时调整,可以保证学生能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心理调节实践能力。

在评价阶段,教育者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将学生个性化发展为评价目标,发挥评价作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因为所有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各有不同。心理健康课属于高职院校公共课,日常学习人数多,为所有学生制定发展目标并不现实,但教师可以通过评价,让学生对于自身心理健康状态有客观的认识,能够接受真实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勇于挑战自己,形成健康人格,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评价过程,评价内容要全面,既要包括心理健康课设计评价,又要涵盖教学内容方面的评价,同样也需要对课程实施结果展开评价,通过评价判断课程设计是否能够满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心理认知,课后评价需要具有多样性特点,运用发展性评价,或者利用情境性评价,以学生发展作为出发点,分析积极心理学应用之下学生心理成长状态,利用评价指导教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5]。

综上分析,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可产生重要影响。在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期间,可以从学情出发,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优化教育方法,强化教育宣传,优化教育评价,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运用科学的原则,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提高其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院校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