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研究*

2023-04-05 02:59:47王丽娜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媒介思政时代

王丽娜

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数字化媒体及其信息已经成为新时代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面对新媒体在意识形态、价值观等方面的全新挑战,提升教师队伍的媒介素养意识及媒介素养能力已迫在眉睫。

一、媒介素养的界定

20 世纪30 年代,英国学者李维斯和汤普生在《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主张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最早提出了媒介素养理论。20 世纪80 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纳入高校和中小学正规教育体系。近年来,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以及周边的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在学校教育和大众教育中逐步推行媒介素养教育。我国学术界是在1997 年引入媒介素养这一理论的,当时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国外成果的梳理和介绍上。2004 年以后,我国学术界对媒介素养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在媒介、媒介传播、媒介信息、媒介素养教育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对媒介素养概念的界定,多数采用的是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的界定,即“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微信、微博、在线直播、短视频等媒介及其信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大学生作为我国网民的主要群体,网络、智能手机已然成为其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个性独立、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接受能力强,但受社会经验和阅历的影响,对媒介信息的解读、选择、判断、质疑的能力还相对薄弱。当前,在各种良莠不齐媒介信息的作用下,势必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价值观等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立足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现实,才能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新挑战,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加主动有效。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媒介素养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融合了传播学、新闻学、教育学、信息科学等多种学科。就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媒介素养的提升既是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增强自身综合素养的客观要求。

(一)是应对信息化社会变革的时代需要

新媒体是指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以及卫星等介质,利用计算机、数字电视机、手机终端等,为人们提供信息与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相较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操作便利、携带方便、普及面广、个性化定制、私密性强等优势,被大众普遍认可并广泛使用。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 亿,较2020 年12 月增长4296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从网络年龄结构和职业结构来看,大学生是网民群体的主力军。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语言、习惯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如何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变革,牢牢抓住新媒体这个重要宣传阵地,牢牢掌握网络话语权,是当前高校思政队伍面临的共同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前,社会上思想活跃、观念碰撞,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二)是加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客观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就课程而言,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学科,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媒介信息的传播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输出,其所包含的意识形态色彩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判断标准。”思政课教师必须主动拥抱媒介,熟悉媒介,在错综复杂的媒介信息中,帮助大学生提升媒介素养水平。就教学而言,思政课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坚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政治底线。同样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解读、辨析、传播正确媒介信息的能力。就教师而言,教师承担着为党育人,为社会主义国家育人的政治使命。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政治立场等问题上必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人民立言,为时代发声。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如何将新媒体灵活运用于思政课教育教学,是新媒体为教育改革提出的时代课题。

(三)是提升思政课教师自身素养的需要

2020 年3 月1 日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指出,思政课教师应该学为人先,积极做到功底深、学识广、思维新,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教师。当前,媒介已遍布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媒介是教师获取各类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传播各类信息的重要平台。如何在海量的媒介信息中汲取对教育教学有益的信息,剔除对大学生不良的有害信息;如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开展线上教学,线上办公,将新媒体技术融入到思政教育中,是每位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考量的迫切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火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既需要专业的理论素养,也要具备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媒介素养。

三、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的途径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方面,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媒体技术的学习,强化媒介素养意识,提高媒介素养能力,才能成为新媒体时代学生成才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一)主动了解新媒体,增强媒介素养意识

媒介素养意识,就是通过选择、分析、判断,获取有效的媒介信息,培养对媒介信息识别的敏感度,积极主动参与新媒体的意识。新媒体时代,媒介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但部分教师对媒体的认知不够,媒介意识比较淡薄。部分思政课教师对媒介不感兴趣,很少关注新媒体传播的内容,仍然恪守传统的授课方式,媒介参与意识淡薄,没有主动将新媒体手段运用到教学中,教学缺乏创新性。部分思政课教师媒介运用意识尚待提升,尤其是新媒体中关于教育教学的内容,关于大学生思想动态,价值引领方面的内容关注不够,没有主动辩证地去解读各类媒介信息,对各种媒介的使用还停留在阅读、转发等工具层面,没有上升到互动传播与公共表达的层面。

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拥抱新媒体,了解新媒体的发展历史,新媒体的特点、功能、作用、发展趋势等。尤其要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剖析新媒体对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重大影响,树立信息化时代媒介素养意识。就学生而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青睐,教师需要在对新媒体熟知的基础上,采用正向引导的方式培养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敏感度,传递新媒体的正能量,坚决抵制不良信息。就教师而言,思政课教师要熟悉网络环境,认识新媒体,接受新媒体,使用新媒体,有意识地将新媒体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相融合,主动占领新媒体思政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新媒体思政教育的主动权,更快适应新媒体时代教师的新角色。

(二)积极学习新媒体,提升媒介素养能力

当前,思政课教师对各种媒介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也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新媒体,但整体教师队伍的媒介素养能力欠佳。思政课教师的媒介素养能力不仅包括自身对媒介技术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对媒介信息的理解、选择、判断、质疑等能力,还包括思政课教育教学与各类媒介及其信息相融合的能力。

高校多媒体设备的改善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都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地紧跟时代步伐,不能仅仅停留在只会使用PPT 播放教学课件,而是要积极了解新媒体运行及其规律,熟练操作新媒体各类平台,在广度和深度上熟练地掌握新媒体技术。尤其要熟悉大学生常用的媒介平台,善于运用网络语言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从学生视角了解学生需求和思想动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经与互联网、手机APP 等密不可分。同时,一些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借助各类新媒体“登堂入室”“混淆视听”,思政课教师亟须提高自身对媒体信息解读、批判质疑等能力。媒介解读能力就是要求思政课教师对媒介信息有深刻理解,能够揭示信息背后蕴含的深层次观点和价值,提升信息背后所承载“意义”的能力。媒体批判质疑能力则要求思政课教师敢于质疑媒介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独立表达自己见解和认识的能力。新媒体时代,面对媒介信息呈几何级数暴增的现状,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解读媒介本质与表象、批判质疑“信息迷雾”背后隐藏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主动发声,及时廓清,筛选对学生有价值的信息,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从中央、地方、部门到学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无论是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的革新,还是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改善,都在适应着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部分学生社会阅历尚浅,社会知识不完善,意识形态不坚定,极易被虚假信息所蒙蔽,被反动信息所蛊惑,这都亟须思政课教师主动提升个人媒介素养能力,在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帮助学生甄别和选择优质教学资源,做学生信息的“引导者”和“把关者”,积极发挥媒介育人功能,完成从“日常管理”到“价值引导”的转变。

(三)制定相关制度,打造媒介素养研究培训平台

当前,新媒体既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备课授课的重要工具,也是大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重要渠道。高校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顶层设计上把提升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作为一项重点工程和长期工程来抓。教育部颁布实行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强调,高校要为思政课教师的发展做好时间、经费、人员等方面的保障。一是制定专门的制度。高校要将媒介素养课程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在经费支持上,设立专项经费;在人员配备上,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在时间安排上,合理规划培训课时。高校还可将媒介素养培训作为教师考核、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即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促进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不断提升,保障教育教学工作持续改进。二是打造媒介培训与研究平台。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绝大多数有意愿参与媒介素养的学习,愿意提升自身的媒介应用能力。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或是聘请相关专家授课,或是利用校内资源,组建自己的培训队伍,搭建提升媒介素养的培训研究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教师的业余时间,灵活组织教师进行媒介素养课程的学习培训。

猜你喜欢
媒介思政时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HANDS OFF THE WHEEL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