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倩
自2017 年10 月以来,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新举措,至今已经成为新时代下,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南。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传播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主要课程,思政课程的变革也随之到来。在此背景下,在高校中,教育管理也运用“供给侧改革”思维[1],进一步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法与策略。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取决于调节经济结构,与各经济因素联络下去,提升配备网络资源,改革创新经济提高的驱动力、总数和品质,进而提升网络资源。目前国内的国际性经济现状令人担忧。在经济强悍恢复不能预估的全球条件下,在我国正处在经济调整期,中国还没有产生经济提高的源动力。在此环境下,明确提出供给侧改革核心理念,创建要素市场,改进产能过剩生产量,提升产业链垄断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成供给侧改革的必然选择。
经济上的“供给侧改革”必定会推动文化教育上的改革创新。具备与思想政治不一样的特有特点,其现代教育理论是根据有方案、有结构的干扰和陶冶,做到将一定社会发展的思想意识、传统美德、观念等转换为教育者本人观念的实践过程,即“润物细无声”实际效果。这类独特性建立了品德教育供给方的独特影响力,规定品德教育供给方具有充足的管理能力,为学生给予精确的“商品”,正确引导受文化教育工作人员对“商品”的需求。
根据以上剖析,可以看得出新课改与供给侧改革有相似之处。换句话说,传统式单调的教育模式已经没办法达到在校大学生人性化发展的要求,传统式单调的供给方式也无法达到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自主创新需求。释放出来自主创新的供给方式、新需求的供给侧结构核心理念,可以为高等院校教育改革产生有特点的校本教材管理体系、调节教育模式给予有力的参考。作为一门需要和时政紧密结合的学科,思政课程要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融入时政热点,减少传统教条式的宣教模式。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基于供给侧理念,实施课程改革,我们不能把学生看成各种理论知识的单一接受容器,不能强行把学生的思想纳入到一种固定的供给思维模式中,这就需要我们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供给理念。当代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认识,他们的思想极为活跃,教育者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接受主体,不考虑学生情况,简单粗暴地要求学生接受、记忆固化了的书本所传授的知识和理论,这种做法是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的需要的,也是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必须表现在老师学生思想沟通交流上。思想文化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将一个思想强制性灌输给学生,高等院校思想文化教育的总体目标并非全部的在校大学生思政课程内容,而是让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即全面、发展、辨证的视野对待和解决困难。
要加强高等院校思想工作,就需要因事而变,依据局势而新。要以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实质为具体指导,遵循高等院校基础课教学改革创新和在校大学生发展要求规律性,推动高等院校基础课教学供给侧改革创新。
要合理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和主动性,牢牢把握高等院校局势和教学提供的特性。思政课教师要进一步掌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三个基本准则问题、不断创新教学理念[2]。一个思政课教师的教育理念便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内在支撑,是对思政课教学规律性的深入思索所生成的认识,因而是教师的生命,将贯穿其一切文化教育教学主题活动,影响其文化教育教学成效。针对新一代在校大学生这一特定人群,思政课教师要升级教学理念,在供给侧结构的基础上,自始至终紧紧围绕在校大学生的真实要求把握教育规律,为学生给予有吸引的“商品”。与此同时,一个思政课教师要持续推动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教学内容自主创新、教学方式变化,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更有意义、更有意思,提升同学的幸福感。
思政课老师要在教学中加强问题意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疑惑的问题、见解、结果背后隐藏的问题为立足点,顺着答疑解惑的认知方式进行教学,推进教学。这类教学方式不但能体现思政课的突出依存性,还能反映基础理论逻辑性的能量。
一方面,从大学生关注的问题下手,开展课程内容循序渐进地引入,将文化教育内容与学生关注的疑问、难题、网络热点紧密联系起来,引入大学生关注的具体问题。老师要有问题意识,在文化教育提供全过程要为学生答疑解惑。实践经验证明,有问题意识的教学突出了老师的教学,根据对问题的解释,正确引导学生打破基础理论阻碍和思想迷雾,从抽象化迈向实际、从定义迈向客观事实。让学生感受到深入的思想和令人难忘的概念风采,激发学生学习培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在积极思索实际问题、处理实际疑惑的历程中,提升对培训的爱好和信心,完成思政有效教学的良好互动交流,让全体师生有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具体指导学生,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文化教育并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并不是纯粹地把书里知识搬到班里,而是在思政全过程中,老师要留意灵活运用从概念到专业知识的转换规则,要保持总体推动和突出主题的融合。在教学全过程中,最先要做好总体推动,既要包含该章的全部基本知识要点,又要突出主题。总体推动的要点是高度重视全面性、系统化、诱导性,从总体转变中了解思想和基础理论。这对学生搭建体系的思想具备关键实际意义。尤其是如今浅阅读的时期,大家的思想展现出及时性、泛娱乐化的特性,但高等教育要防止这些问题。
思想政治基础课要能加强课程供给逻辑思维的问题意识,能剖析课程课堂教学的首要问题,以学校的关注问题为立足点,开展课程引入,根据这类供给,处理大学生关注的具体问题。老师要有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供给上,要能搞好学生的指导,给学生答疑解惑,给学生解决人生道路的迷惘。不仅如此,教育者还需要积极主动供给大学生有关的社会问题,紧紧围绕学生的需要,要能用科学的方式具体指导学生。那样能够在供给全过程中激起学生探寻逻辑思维的主动性,与学生产生较好的互动交流,进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高等院校思想理论课的供给侧改革创新,是影响供给侧改革创新成功的主要因素。思想政治供给内容可以直接影响到思想文化教育实际效果,思想理论课程的内容包括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内容,能为大学生的成长给予逻辑思维层面的参照。大学生通过学习思想理论课程内容文化教育的有关理论、基本准则和事件,给自己的发展机遇参照和参考。高等院校思想理论文化教育供给侧改革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表述和解释理论,如果不高度重视实践内容,这类教学方式将学生视作“片面性的人”,忽略学生本质精神实质层面的要求,列举历史事实和纯文字理论,不但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实践素质和工作能力。
因而,高等院校思想理论文化教育供给侧改革创新就是要自主创新理论教育方式,要将理论供给与实践供给紧密结合,使学生从课本上学习到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及开拓精神与社会发展相联络。思想理论课课堂教学供给侧创新的吸引力,让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运用思想理论、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推动专业知识供给与实践供给的统一,在供给全过程中遵循实践性和自主性标准,更改单一浇灌式供给方式,正确引导互动交流,挑战性和权威性紧密结合,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统一,为学生给予感受机遇,让学生感受到学知识的快乐,感受到大学生的能力素质。
让学生去读经典名著:《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结合最新的时政热点,比如两会热点、疫情防控等。让学生将经典名著中的哲学思想与时政热点相结合,形成相应的PPT和实践报告,并让学生来展示自己的实践结果,这样能够很好地锻炼同学们的组织力、提升引领力。因为是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实践作业,每一位同学负责不同的部分,每一位同学都要参与到小组的作业中。同学们之间的协调、分工也很好地锻炼了大家的服务力、提升了大家的贡献度 。同学们通过阅读经典名著,更加清楚了哲学原理的写作背景,也就更加容易理解原理的内容,同时把经典名著和时政热点相结合,也很好地让大家懂得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引领能力、服务力和贡献度都得到很好的提升。
思政课程的育人不只限于课堂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同时可以积极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这样大家的获得感会更高,效果也会更好。
因而,在高等院校思想文化教育中,务必将理论供给与实践供给紧密结合,为学生给予大量学习方法的机遇,根据这类创新教育方法,合理地塑造学生的全方位素质。高等院校应搭建“思想政治主课堂教学实践扩展课堂教学”的立体式教育模式,使课堂教学无缝衔接。实践课堂层面,以课堂教学实践为行为主体,以暑假实践和技术专业置入实践为二翼,开创了“一体两翼”实践教育模式,将培训拓宽到课余,产生了全因素教学的优良文化教育气氛。
总之,思政课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一直处于进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种新的视角,可促进新理论、新思想与新事物的产生,是时代发展下的必然趋势。思政课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对传统需求侧的否定,而是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供需结构,促使高校达到教育供给的优化改革,增长全要素供给实效,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的供给端改革,让需求侧与供给侧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协调发展。让学生可以在日益增长的“美好知识需求”的愿望下,完成思政课程的学习,为全面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