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慧 邱峰
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类逐渐向超越时空、跨越区域的虚拟世界迈进。博物馆承载了历史的记忆,是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现代博物馆以虚拟现实技术为纽带,综合了计算机图形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多种数字化技术,还通过高精度测量、三维重建与建立汉服数据库等,为文化的研究、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方法。
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是区别于传统博物馆展品展出形式,利用信息化技术以及网络可视系统平台,将博物馆的展览品在虚拟的空间或者屏幕上完整地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出来。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不仅是体现在网站建设上,要立足博物馆展品本身,整合多种资源,以最佳的形式展示出来。
首先,数字化博物馆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数字化博物馆不会因为人们时间上有冲突,流失大批观众。人们无须预约再亲自跑到博物馆里欣赏展品,而是通过手机和电脑即可以实现沉浸式欣赏数字化的展品。平日里博物馆开馆时间与人们工作学习时间重叠度高,人们真正抽出时间静下心去博物馆看展览的时间比较少。数字博物馆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一痛点,人们在欣赏展品的时候实现了时间上的自由,得到了相关信息;而数字博物馆的出现也打破了空间的限制,降低了人们去博物馆参观展品的出行成本。同时,数字化展示空间的利用还有效解决了博物馆自身展厅不足的缺陷,由于历史和现存原因博物馆无法扩建,随着馆藏品的持续增多,展厅面积扩容是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数字化博物馆的出现,使展览空间不再受限,展品以数据形式存放在硬盘里,观众借助服务器和软件平台可以实现浏览,数字化技术手段的应用不仅降低了博物馆的存储成本,还拓展了展品储存空间。
其次,数字化博物馆可以有效打破传统陈列方式的弊端。以往博物馆珍藏的展品由于价值较高和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出于保护的需要往往展出时设置隔离带,这就导致了人们无法近距离地欣赏展品,大大影响了观众的观赏效果。数字化博物馆恰好改变了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陈列条件和场地的限制。人们通过可视化系统平台,可以沉浸式欣赏数字化展品。这能够确保展品不受外界因素影响,既满足了展品安全的需要,还满足了人们近距离观察的好奇心。可视化平台还可以加载展品的相关信息资料如文字、图片和视频,方便观众理解和学者研究。
数字化展示平台还可以打破信息传递的局限性,使传播效率更高。传统博物馆展品信息是单向传递的,以实物展示和讲解员讲述为主,形式过于单一和枯燥,无法给人带来新鲜体验,数字化展示就可以突破这种局限,采用互动式展示形式,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相关信息,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甚至在数字展示平台上人们可以虚拟拆解展品,达到动手的目的。对传统博物馆来说,数字化展示是一场革命,将时间和空间全部重新做了诠释。数字化博物馆建设还有利于实现展品资源共享,实现开放目的。一方面,数字化网络平台的搭建使人们不必亲临博物馆进行参观体验,满足了距离相对较远和经费紧张人群的需求;另一方面,博物馆也可以适当降低展品借展次数,有利于文物的保护,避免文物在保运和展览中受到二次伤害。
汉服是指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服饰,主要以汉族人的服饰特征为主,是自然形成的服饰穿戴方法和风格,以及承载汉族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的文化性总和,其中很多技艺都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服文化的衍生和发展,对本国以及相邻多国(如朝鲜、韩国、日本等)的文化演变产生过巨大影响,并延续至今。
在人类发展史上,中华文化散发着绚烂的光辉。中华又称为华夏,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曾对华夏做了解释:“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里主要提及了两点,分别是礼仪和服饰。古人认为华夏之美寄于高雅之间,华丽的服饰就是代表之一。因此,汉服文化在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传统文化成为新时期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对外进行文化展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服文化的传播在一段时间内局限于小众群体,由于制作工艺复杂,穿戴比较烦琐,人们在平时工作中不会穿戴,因此导致了很多样式、制作工艺面临着失传危机,很多相关的优秀工艺逐渐消失。而随着更多的年轻人对本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开始喜欢穿汉服、了解汉服后面蕴藏的文化,甚至自己亲手设计特色的汉服及周边产品,种种“国潮”文创风扑面而来,这是对本土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传统文化重现辉煌的重要表现。信息化时代的到来,3D 数字化技术为古风汉服的传播和展示提供了更丰富的展示形式。借助数字可视化技术可以从新的角度诠释华美汉服,让汉服文化走得更远,会影响年轻的一代,改变其消费观念和文化观念,增强文化自信,也会对国内非遗手工艺等产业产生积极的推动发展作用。基于此,汉服的数字化保护,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提升也有重要作用。继承和发扬汉服设计的设计因素和审美内涵,也有助于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审美意义的符号元素,展现我国古代的艺术美学。
古代服饰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不像建筑一样可以长久保存,因此汉服由于服装材质、工艺属性、保存方式特殊,保护和展出都具有一定的难度。现在社会上流传的汉服多是仿制古制服装,并不是真正传承下来的服饰。在自然因素方面,光线强度、空气湿润程度等都可能会对汉服造成损害;在人为因素方面,文物在收藏、陈列、展览的过程中,因人工操作和人为接触,也有可能造成损害。而传统的修复方法因其修复时间较长、手工修复技艺存在局限性等原因,难以满足目前汉服文物面临的工作量大、修复形式复杂的要求,而且有可能在修复过程中对文物造成再破坏。再就是已经修复的汉服文物,在收藏、展出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从而形成对文物再次造成破坏的现象。
古汉服实物展示多在博物馆,普通观众无法真正触及和体验。目前汉服展示呈现方式主要是博物馆展出或者在文献中,这两种呈现方式各有一定的弊端。首先,在博物馆实物展出时,作为历史文物,展陈物件十分珍贵,通常不允许游客触碰,一般放进固定展柜中展示或者设置警戒线,无法近距离观察和欣赏。多次移动和射灯光照也会对文物产生一定损坏,很难长久保存。对游客和博物馆来说,汉服的保存和展示都面临着实际问题。而建立数字化博物馆,进行汉服等各类文物的展出,无疑极大程度上避免了现实中汉服保存和展示的各项问题。
当今社会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博物馆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汉服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寄托于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需要依托数字产业。云计算、AI、VR、大数据技术等是数字化产业进步的新动力。当前数字化产品日益丰富,以及观众对数字化展示技术的认同,也要求博物馆适时进行数字化展示的转型。博物馆要根据自身展品的特色选择适合的数字化展示形式,这样才能很好地为展品服务。有些展品展示不仅仅需要全景三维展示,可能还需要辅助一些动画演示说明。这样展示的方式和动画都需要原创性的资料建设,这种资源的开发建设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和资金,对博物馆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建立具有特色的数字化博物馆,才能有效实现可持续、长久的发展。在数字化展示平台上,古老建筑和服饰文物,或者是历史遗址等方面的数字博物馆建设,侧重点在于通过动画技术以及三维立体模型的构建,形成对历史环境的重现,其中还可以结合VR 衍生的虚拟漫游等先进技术,增加访客的代入感和氛围感。
基于汉服数字化保护和展示的基本流程如下。首先是原始资料的搜集和积累。项目初期对展示的汉服进行主题框架梳理,了解汉服的背景并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开始对拟展示的内容部分进行编辑和设计,规划出具体方案;紧接着对汉服进行三维建模工作,美工对所需要展示的场景及物件、视频、服饰本身及图片文字资料建模和搜集,程序对需要涉及的交互及难题有针对性地完成和写入;接下来,要对项目进行多轮主题测试,检验展示效果,并多次修改;最后在一系列项目修改和更新后,完成项目。
对于汉服数字化保护与展示,首先要建立三维模型用来还原已经消失或需要保护的古代服饰。涉及汉服三维建模的软件主要有U3D,3DSMAX、PHOTOSHOP 等,三维模型搭建好后,最主要的是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是存储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以结构化的形式为多种应用系统服务。将汉服按要求转化为标准化数据,这里以明制汉服为例,简述不同类型数据库的建设。
1.款式数据库。汉服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洗礼后,随着朝代的更迭和社会的发展,工艺技法和文化审美也变化多样。到了明清时代,明制汉服整体特征表现为端庄温婉、经典大气,汉服样式发展到最盛行时期。明制汉服传承了形制上的典型特征即交领右衽、宽衣长袖、上衣下裳的基本样式,在明代中后期形制款式上发生了变化:上身服装出现了立领或者圆领,很好地起到突出女性身形的作用,在服装的明显处还会使用纽扣,既有实用性又具备很高的装饰感。服装一般分为三层,最里面是有深衣(内衣),系带结佩;内穿中单;外穿长衫、褙子、袍袄等。下身穿长裙,明制汉服最有特色的应是马面裙。在明制汉服总体特征基础上划分主要部位模块,如衣身、衣领、衣袖模块,再具体分析各个模块中款式的细节变化,提炼明制汉服设计的元素。建立起各个构建部分的数据库,这样对研究和复原明制汉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纹样数据库。同样收集可以体现明制汉服韵味的装饰纹样信息,将其整理组合成便于编辑的数字资料库。按面料的组织结构分,有平纹、缎纹、提花、纱罗等;图案可按花纹分为植物纹、动物纹、云纹、几何纹、抽象纹样和其他纹样建立图案数据库。
3.色彩数据库。明制汉服文物用植物染料染色较多,根据染料所得的色彩不同,可以将植物染料分为红、黄、蓝、绿、紫五大类色系,建立专门的色彩数据库,在色彩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对还原汉服文物色调,以及色彩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其总体设计构想,以已整理的汉服三维数字模型库为基础,构建VR 汉服展示体验馆。具体展示涉及内容包括汉服文化展区,人物穿着汉服模型展示、汉服图案介绍、汉服款式介绍、汉服历史文化展示、汉服DIY 制作。
汉服文化展区从裁剪方法、领式、襟式、袖型、放量等作为介绍重点;人物穿着汉服模型展示分别选取男、女模特,着汉服;汉服图案介绍“云气纹”“宝相花”“忍冬纹”“唐草纹”等;汉服款式介绍褙子、袄裙、曲裾、袍、对襟襦裙、长袄、齐胸襦裙等;汉服历史文化展示自夏商到清末民初的汉服历史大致变迁;汉服DIY 制作通过搭配不同款式、不同图腾的元素,制作独一无二的汉服。
汉服在虚拟场景中的VR 展示彻底改革了古代服饰展览方式,让观众即使无法到达展厅也可以全方位地欣赏汉服、了解传统文化。传统汉服服饰与现代科技VR 的结合,重新演绎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新的呈现方式,观众可以通过VR 感受古风之美,对汉服文化产生更大的兴趣。
通过以上研究,说明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是目前的一个发展趋势,数字化技术呈现是关键。数字化展示不仅仅是文物的展示,更要注重信息资料的梳理工作。在汉服保护和展示过程中,高度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建立健全的汉服文物数据库,以及数字化流程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