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益莹
(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喀什 844006)
从理论创新到实践创新,用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武装可谓“最先一公里”,而一直理论武装到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可谓“最后一公里”。最先和最后“一公里”的衔接、贯通、联系正是理论武装的关键所在和价值旨归。“最先一公里”就要求针对广大党员干部,努力做好高质量、全覆盖、标准化、多方位的理论学习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品位和政治站位。“最后一公里”则明确广大党员干部要扎根基层,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传达好党的理论政策,让人民群众真正理解掌握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形成广泛深刻的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在理论传播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增强宣传效果,需要重点解决“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新时代理论宣讲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坚持理论武装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特点。
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走近生活,贴近群众,首先将所有工作在一线的党员干部武装起来,扎实学习并掌握最新理论成果,深刻领会悟透其当代时代价值和重要理论意义,从而有效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思想政治素质和整体综合能力。其次要把党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成果从上到下、层层推进,传递下去,一直抵达基层党员群众的心田,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阵地的效能,让基层干部群众真学、真信、真懂、真用。而理论武装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开展基层理论武装工作,需要增强问题意识,扎根基层,重心下移,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着力解决好开展基层理论武装的重点难点所在,全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党员时刻要牢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基层干部群众作为“最后一公里”的主要对象,重点解决基层干部群众理论认识、文化素养等问题。从历史脉络看,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关键在于培养基层干部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主动性,如何让干部群众愿意学、听得懂、学得会,是目前理论工作及其研究的重要课题。坚持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联系群众,努力贴近干部群众的实际生活。
理论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要真正发挥其强大动力,必须扎根群众、服务群众、贴近群众,被群众理解掌握,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宣传教育活动时,理论武装工作者并非是封闭单一的个体,人民群众也不是被动接纳的群体,二者具有密切复杂的联系。
基层工作重在“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用生动的、形象的、灵活的、具体的理论,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和脚踏实地的行动诠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才能真正深入人心、走近群众,真正做到为群众解难题、排忧愁。使用群众语言是党员干部沟通联系群众最好的桥梁纽带,使用群众语言能够将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简单明了,让群众听得入脑入心,推动工作落地有声。接通“地气”,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用群众听得懂的通俗语言、看得见的实际行动、贴得近的工作方法来宣传、引导、教育群众,才能同人民群众达成共识,产生共鸣。贴近干部群众的实际生活,了解干部群众生活中的困点难点,切实掌握基层理论武装实情,才能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措施,找到推进党的基层理论武装工作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理论武装工作真正做到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充分将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有机结合起来,让理论真正扎根心田,为人民群众所真正掌握,将理论武装工作干出一番成绩,以吃苦耐劳、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工作思想去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信赖。
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关系着人心向背和社会和谐稳定。理论武装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扎根基层的高素质人才。基层党员工作者,作为党和政府部门密切联系民众最重要的桥梁枢纽和连接纽带,也是党的各种方针政策的落实者、贯彻者、实施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迈向新的阶段,党情、国情、世情也发生了深刻又明显的变化,必须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的强大理论武器,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认识和把握好理论武装工作规律,增强改造世界的本领和能力,提升党性修养,坚守初心、践行使命,进一步提高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始终忠于人民。
理论宣讲是实现理论传播的重要途径。基层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有责任、有理想、专业化的理论宣讲人才,要求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本领高强、坚持求实创新的宣讲骨干队伍,通过各种平台发布公开招募令,招募热爱理论宣讲的有志青年加入队伍,让政治立场坚定,文化知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有梦想有激情的志愿者为理论宣讲事业发光发热。基层理论宣讲员不仅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贯彻执行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还必须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及时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
千秋伟业,人才为先。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兴国之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需要人才,中国基层理论武装的建设更需要人才,理论宣讲工作者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一方面,必须坚持理想信念,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综合素质,增强政治能力,提高党性修养,加强队伍建设,夯实政治基础,巩固党内团结,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训力度,增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想侵蚀的免疫力;另一方面,要主动担当作为,自觉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履行责任、勇于担当,坚持自觉学习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增强实践性,提升专业化水平,增强理论队伍宣讲质量,强化激励引导,不断推动理论宣讲人才队伍优化提升,为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扎实为基层理论武装工作做出贡献。
传播载体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理论宣讲工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条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发展,网络成为一种新兴的媒介载体,目前是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的主渠道。利用新媒体技术积极探索理论传播的方法途径,通过网络平台自觉学习相关党的武装理论,掌握网络理论宣讲规律,创建网络宣讲平台,注重培育网络理论工作力量,极大促进了理论的网络传播。
以“创新”为动力,注重拓展理论传播空间领域,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理论传播既保持了理论彻底性这一特色,同时也开拓创新地注重运用理论在传播空间领域的构建、重组、拓宽,占领并掌握制高点,不断增强理论传播的号召力、传播力、感染力和话语权,并充分地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媒介阵地所必不可少的巨大作用。
接地气才能入脑入心,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简明扼要的理论让人更易于理解掌握,在此基础上更好运用于实践生活。在新媒体主流时代,充分运用和把握新媒体在理论武装工作方面的较大发展空间,整合真正贴近群众、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原创作品,创新网络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为网络的理论宣讲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推动理论宣讲工作走深、走实、走心,构建新的理论武装发展新格局。
发动全国先进的社会主义理论文学骨干,发表三字诗、花旦舞、快板图、三句半、唱凤凰等不同形式的理论文学优秀作品,通过“理论+文艺”的形式,使党员干部群众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经典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党的创新理论的滋养。以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为要旨,从身边普通人的故事切入,借助文艺舞台的表现形式和生动活泼的展现手法,把深刻的理论形象化、丰富的内涵生动化,使理论宣讲通俗易懂,既有高度又有温度。一是上接“天线”。认真学习研究、深刻认识党的理论武装方面内容,必须在推动党的理论贯彻落实和转化上下功夫,推动党的理论落地生根。二是下接“地气”。用群众语言进行翻译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结合群众需求,把群众关心关切的政策理论转化为文艺节目,创编排演的节目更有成效,植根生活、以小见大,方式新颖、贴近群众。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讲理论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将总体上‘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这是理论宣讲者的基本遵循和方法要求。针对不同群体的信息需求和接受特点的差异性,同时理论传播的对象是从“关键少数”“时代新人”到“寻常百姓家”,具有多样性,必须采用“漫灌”与“滴灌”相结合的方法,提升理论传播的宣传效果。有力推进基层理论武装工作,增强政治领导力,提升思想引领力,强化服务群众能力、优化基层治理问题等亟待解决,尤其在当前背景下,需以基层理论武装为支撑,守正创新、提质增效,推动将“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相结合,力争把基层理论武装工作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武器。
讲理论,既要上通“天线”,还要下接“地气”。在开展理论武装活动宣传过程中,强调学以致用、求真务实,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强调通俗化、接地气、有活力,实现需求对接、管用有效。
新时代党的理论武装工作既要带动“绝大多数”,也要抓住“关键少数”。理论宣传教育要抓住领导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重点人群,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寻常百姓家”。既要全员全覆盖,又要分层次、分众化,分类指导、分类推进。进一步抓住“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坚持把提升理论宣讲覆盖力作为理论宣讲高地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通过搭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理论宣讲网络,逐步实现理论教育工作领域的全覆盖,建立起党领导下的理论武装工作体系。思想武装理论建设是全党的大事,不但强调对全体共产党员同志的全面覆盖,而且特别凸显强调着重主要对象即党员领导干部的全面覆盖,着力抓好“关键少数”这一人群,即领导干部、党员青年、知识分子等重点人群,加强“关键少数”思想理论修养。
首先,加强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教育,突出坚定政治信仰、塑造政治灵魂、提炼政治品质,增强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提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充分发挥党委(党组)理论知识学习中心组带头人的模范示范效应,推进“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标准化、常规化、专业化、制度化,进而充分调动和激发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推进理论武装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必须密切关注时代的变化趋势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结合党员干部的地域不同、职业差异、文化程度、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鼓励党员干部坚持勇于探索、积极进取、锐意创新、艰苦奋斗的基本原则。
其次,培养时代新人。一代青年人有一代青年人的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节点,广大青年要正确认识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牢记党的谆谆教诲,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坚定理想信念,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斗者、实践者和开拓者,立志为推进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做出更多努力和新的贡献。
最后,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理论教育,建立基层党员干部定期集中培训制度,开展深入基层群众的理论宣讲,结合形势任务、政策措施、实际问题讲清讲透理论,让群众理解党的创新理论中所蕴含的根本立场、基本道理,真正感到解渴管用。
坚持用科学的、创新的理论武装,同时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增进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理论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和创新性,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