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春
(湟中区农村经济经营服务站,青海 西宁 811600)
农业机械化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和基础支撑。“十三五”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对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和《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等中长期规划,确定“十四五”农业机械发展主要指标预期目标:全国农机总动力预期达11 亿kW;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预期达75%;丘陵山区农作物机械化率预期达55%以上;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化率、设施农业机械化率、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预期达50%以上,要以粮食作物为重点,攻克农业生产中瓶颈、补齐短板、补强弱项,实现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的全覆盖,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
第一,农业机械化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而农业机械化则是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前提条件和装备支撑。在家庭联产承包制条件下,每户农民只经营少量耕地和小规模养殖,生产目的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2];党的十九大以来,积极推进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支持土地经营权自愿流转,鼓励职业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涌现出几十公顷或上百公顷、几百头或上千头的规模化种养殖新型经营主体,这得益于农业科技装备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运用。没有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农业新机具、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生产力的载体,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加强研发、推广农业现代智能化新机具,淘汰高耗能、落后的老旧农机具,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第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直接手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健所在。“三农”问题的关健是增加农民收入。大力研发、推广现代、高效的农业新装备,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率,加快高质高效农业新装备在农业生产中全程全面运用,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会释放出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这为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助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创造了先决条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会促进农村初加工、运输、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的新生和发展,从而延长了农村发展的产业链,拉长了农产品的价值链,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培育和挖掘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丰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农业机械化程度越高,农业生产效率就越高,进而激发更多的第二、第三产业。
第三,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增加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手段。农业机械化是现代新型经营主体有效开展农业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有效手段,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作业质量远远优于人畜力作业质量,农业作业质量的提高会促进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大幅提升,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量,从而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会加快“机械换人”步伐,促进稳生产、提效率、降成本、增效益的进程,降低农业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增强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和抗灾减灾能力。
第四,农业机械化是国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十四五”是“三农”工作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为迫切的要求,农机化推广工作将着眼于主要作物重点环节,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提水平,推进农机、农艺、农田、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推动各产业、各地区机械化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装备支撑,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新型经营主体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是带动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领头雁,是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的根本保障,是构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源动力[3]。
第一,“高端少、低端多”现状制约着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全国农机市场存在“高端高效产品供不应求、低端单一产品严重过剩”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制造工艺简单、大众化的单一机具有科技含量低、无需研发、进入农机市场门槛较低等特点,大量涌入仿造组装型企业从事农业机械的简单加工,研发少、仿造组装多催生出国产农机具仿造复制现象严重,并形成重数量轻质量、重仿造无研发的恶性竞争经营模式,从而造成大量农机具性能和质量较差、产品严重过剩的现象;另一方面在农业生产中急需高质、高效、复合式、多用途的新机具,由于其制造工艺要求高、科技含量高、研发需要更多投入,研发成本高,以及研发后被复制仿造现象普遍、知识产权维权难等特点,造成如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精准施药、高效施肥、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离田、残膜回收利用、饲草料高效收获加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现代绿色高效农机具产品较少,存在“无机可用”“供不应求”的现象。
第二,“常规多、特色少”现状制约农村产业多样化发展。在国家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已形成大、中、小型成熟的农用拖拉机发展体系,品种多、性能优,已基本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动力装备力量的需求。但是在农机具方面,因我国地域分布广、区域差异大,农作物品种多、农艺要求千差万别、农机农艺融合难、农作物各环节栽培技术各不相同,以及特色农机产品研发难、投入高、产品需求有限等特点,特色农机具的研发和推广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多元化发展的因素,阻碍全国区域优势与地方特色产业的开发、培育和壮大。先进、性能优良的新机具能支撑和培育新的农业产业链,发展乡村振兴不仅要发展壮大原有常规产业,更要立足乡村差异性、地区独特性挖掘各自优势产业、独特资源,要通过特色农业机械研发、推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独一无二的地区经济优势,如丘陵地区小型特色中药材种植机械、果蔬播种采摘机械等。
第三,“社会化托管服务”能力制约着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社会化托管服务是推进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纽带,以社会化托管服务的规模化来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解决了14 亿人的温饱问题,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的提高,土地的碎细化和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已不适应以机械为主要动力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既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又要兼顾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生产实际现况,只有在尊重农民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能力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规模效益,降低小农户投入,提高社会层面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最终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虽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构建、社会化服务组织装备力量逐步增强、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但我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机制处于试点阶段,整体服务能力较弱,与我国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下2.3 亿小农户对托管服务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还需进一步增强我国社会化服务规模和服务质量,以适应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需求。
农业机械现代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政府既是农业机械发展的主导者,又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组织者,要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地方政府要以相关法律法规为指导,及时制定区域性具体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措施等来推动当地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发、制造、推广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构建适宜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组织保障,确保“研制推”体系顺畅有效。
此外,要规范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构建培养农业机械高端人才的政策性规划,引导高等院校加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农业机械化科技人才,为机械研发、制造和推广输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强化在职工作人员的再培训机制,促进知识更新,增强其指导农业机械化的操作、维修能力,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国家机具购置补贴资金推动了全国农业机械的研发、推广和运用,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快速增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持续提高,有效推进了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但是农业装备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研制能力远落后于现代农业生产需求,要进一步加大适用、高效、智能、特色、多功能农机新机具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坚持大中小农机具并举,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发展,增强科技创新是关健。要持续加大国家机具购置补贴资金的投入力度,优化国家机具补贴名录,重点扶持高效、节能、复合型新机具,以补贴资金为导向,淘汰老旧、高耗能装备,加快机具的更新换代,实现节本增效。同时要不断增加农机具研制、推广专项经费,进一步增强创新研发能力,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发展格局,并不断加大研制新机具的试验、改制和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及时架起研制到生产的桥梁,补短板强弱项,逐步破解农业生产中“无机可用”“无好机可用”的困境,增强农业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贡献率,促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改善丘陵山区农机通行作业条件、破解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最大短板的有效路径,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工程,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在田间道路、田块长度宽度与平整度等“宜机化”改造方向,要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田地块小变大、短变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农田“宜机化”改造[4],重点改善丘陵山区因地理条件和家庭联产承包耕地的碎细化、小型化问题。耕地的“碎细化、小型化”已不适应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和大中型机械的高效作业,阻碍了农业机械效率的提高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要适应现代农业高效发展,必须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宜地化”改造,不断优化机械作业环境,通过“宜地化”改造,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节本增效的目的。
新型经营主体是拥有、使用农业机械的主要群体,也是推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要不断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能力,要制定有利于新型经营主体注册认定、融资担保、经营场所审批等方面优惠政策,确保国家惠农富民政策落地生根。同时要进一步规范新型经营主体监管机制,充分利用“四级”示范社评审机制,以“评促建”为契机,多方面对标对表加强监管、指导和培训,规范其经营行为,科学发展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此外,要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新型经营主体是新时代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新生力量,起步短底子薄,自身发展能力还不够强劲,政府部门还需在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开展专业技术的培训,足额发放各项政策性补助、支农补贴等,使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能在规模、能力等方面全方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为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决小农生产规模小、效率低、机械化程度低等不利因素,积极引导、培育具备社会化服务能力的新型经营,积极开展对小农户农业生产社会化托管服务,着力解决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多措并举加大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力度,促进社会化服务组织规模化;要强化社会化服务组织装备力量,提高其服务能力的高效化,通过不断增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规模和服务能力,满足越来越庞大的社会化服务需求,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农业机械高质高效发展,为乡村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为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