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云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福州市分行,福建 福州 350005)
随着国内经济蓬勃发展,金融机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助力打赢“三大攻坚战”,为“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贡献了独属于金融的力量。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服务主体、乡村振兴、风险防控等方面取得了实效,在建设一流大型零售银行的道路上采取了更扎实的行动,融入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彰显了金融担当。
以农村金融主体之一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例,截至2021 年6 月末,中国邮政全行资产总额595 亿元;各项贷款新增180 亿元,余额178 亿元,同比增长14%,新增同业排名第五位;各项存款新增87 亿元,余额304 亿元,同比增长1%;存贷比77.35%,较2021 年年初上升5.08 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0.66%,较2020 年下降。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紧紧围绕“三农”工作大局,加快产品创新、科技赋能以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步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截至2021 年6 月末,涉农贷款余额605 亿元,年新增41.6 亿元,涉农贷款占贷款总额的33.95%。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福建省分行在“十三五”期间积极进行金融支农和金融扶贫[1],主动担当作为,高效率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以实际行动支持了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产业振兴,《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年)》明确了乡村产业的发展目标,强调要想推动乡村振兴,就要运用科技、技术、金融等手段建立一批具有特色的乡村产业。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单列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强调金融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福建省分行为例可以说明金融支持对于产业振兴必不可少。
1.1.1 因地制宜,支持特色产业
一是支持茶产业。为实施福建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对茶叶、水果、蔬菜、林竹、花卉、苗木、畜禽、水产品、食用菌[2]等优势产业给予支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福建省分行以信贷产品为基础,加大对茶叶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南平市政和县支行推出“三茶贷”,并且开发了“闽南茶都贷”“白茶流水贷”“武夷岩茶流水贷”等新产品,致力于为当地茶文化、茶叶、茶产业科技发展提供融资服务,助力“福建茶”品牌推广[3],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实践,让茶叶经济成为乡村振兴、脱贫致富的法宝。除此之外,南平市分行持续与当地科技局等政府机构密切合作,加强对当地特色产业的扶持,例如浦城大米、延平百合花、武夷山茶叶、顺昌海鲜菇以及建瓯竹木等特色产业[4],推进“科特贷”深入发展,扩大辐射面,串起“产业+技术+金融”发展链条,将人才振兴与产业振兴有机结合。截至2021 年9 月末,“科特贷”累计放款4.10 亿元[5],结余2.97 亿元,有效促进了产业兴旺和农民富裕。
二是支持食用菌行业。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福建省分行发挥邮银合作优势,深入推进惠农合作。宁德市古田县支行依托食用菌惠农合作项目,协同邮政寄递、电商等版块,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链上下游客户及农村商户三大重点客群,成功打造“金融+寄递+电商+科技+产业”综合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金融、快递、电子商务等一揽子综合服务,有效解决客户“融资难、物流难、销售难”问题,打造具有特色的“古田模式”。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古田支行已与中国邮政集团古田分公司合作走访近1 500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食用菌产业注入信贷资金5.61 亿元,惠及农户3 040 户。
三是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对公领域,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福建省分行作为福建省首家金融机构,对福州市首个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项目提供信贷支持[6];服务辖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圣农发展、天马科技、傲农股份、海欣食品等多个企业开展授信。截至2021 年9 月末,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福建省分行涉农余额636.33 亿元,年净增72.51 亿元;普惠涉农贷款余额269.08 亿元,年净增30.21 亿元,支农涉农投放力度不断加大。
1.1.2 创新担保模式
除传统的房地产抵押类贷款外,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福建省分行个人贷款已开发加油站抵押、小水电抵押、渔船抵押、渔排改造补贴款质押、农业设施抵押等多种非标抵押物类贷款,积极探索海上养殖设施改造小额贷款,力争拓宽水产养殖行业客户群体融资渠道和提高融资便利性。
在小微贷款方面进行普惠金融产品创新,通过与担保公司合作银担贷款、与保险公司合作贷款担保保险、与各级部门合作开展商业贷款担保等小微企业担保措施,扩大了无形资产质押和收益质押、第三方担保,有效拓宽了担保范围。截至2021 年8 月末,小企业法人类保证保险贷款结余9 779 万元,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结余55 713 万元。
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农业服务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巩固和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为促进农村全面振兴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7]。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对于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构建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各大金融机构都在积极落实《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意见》(银发〔2021〕133 号)文件精神,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各银行根据创业发展需要,积极打造适合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创新创业带头人、返乡人员的“村委贷”“人才贷”等信贷产品[8]。金融机构还致力于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继续做好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工作,尽最大努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福建省教育厅将在高校开学季启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格认定工作。各大银行积极配合福建省教育厅的工作安排,以高三学生和大学生为重点,通过在学校和乡镇的入户宣传,提高国家补贴政策的覆盖面。从教师、扶贫办、招生发放部门等渠道获取贫困学生信息,做好资助政策的精准宣传。
各大银行组织分支机构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联动,积极对接各地政府乡村振兴局及金融监管部门,及时了解当地乡村振兴政策、方向,获取乡村振兴重点小微企业及定期更新发布和认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单,针对名单开展信贷服务,增加“首贷户”贷款、信用贷款及无还本续贷投放,切实提高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水平。
1.3.1 积极参与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建设
金融机构坚决贯彻落实七部委《关于组织开展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的通知》(银发〔2021〕92 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结合不同银行的特点,着力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通过数字信贷服务、农村综合服务和农村数字金融服务提升农村数字金融服务水平。
1.3.2 持续优化升级线上化信贷产品
一是升级信用户线上产品。不同金融机构都在创新推出信用户线上贷款产品,进一步实现覆盖广大农村的“免担保”“手续简”“速度快”信用类产品升级。这些线上产品能够助力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链条,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针对“一村一品”示范村的信用户,给予较高的额度授信。
为帮助小微企业客户获得信贷支持,解决绿色金融产业中小微企业传统抵押物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不同银行按实际情况推出了节能减排产业“绿色信贷”金融创新项目及专属金融产品,该项目和产品要求中小微企业有市场、有发展潜力且节能减排,努力扶持乡村节能减排产业发展,助力乡村美丽宜居[9]。
各大金融机构积极响应中央文件精神,在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支持力度总体稳定,主动配合省内各级银保监机构开展脱贫人口小贷业务,积极与各市县政府部门对接,寻求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业务合作方案,积极开展建档立卡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户的摸排走访工作。自金融机构各项措施实施以来,有一些典型问题值得思考。
各大金融机构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10],逐步完善对乡村经济的支持体系,但从目前来看没有与金融体系相匹配的监督体系。
金融机构应全面落实普惠金融,将金融产品切实带给需要的人,但是目前出现的情况是很多金融产品被用于“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考虑到金融风险,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但确实不利于乡村振兴。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加大力度完善监督机制,尽可能确保金融支持的公开透明,同时政府部门要尽量简化各项补助发放的流程,逐步实现金融稳定发展。
从走访情况看,各市县政府相关部门对开展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业务态度不明朗,意愿不强。调研了解到政府相关部门意愿不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当前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业务未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政府相关部门表态愿意配合银行开展此项工作,但多数对继续开展第二轮签约工作积极性不强。二是部分县政府原代偿款项暂未向贷款户收回,贷款催收难度大,政府部门不愿意新增代偿。调研了解到,大部分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户为因病因残导致,实际有经营项目且有贷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符合准入标准的群体预计占比少于脱贫人口总户数10%。
农村人口对金融服务意愿较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现有的乡村大多数人口仍处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种植生活中,很多人依然认为只有衣食住行是必要的,除了存取款外不需要其他金融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安于现状,对新鲜事物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加大了金融产品进入农民生活的难度。二是由于文化程度差异,农民较难理解政府相关政策和金融机构相关产品,在缺乏理解的前提下,农民对金融产品的接受度很低。
各行各业人员在从业初期都会面临所学理论与从业现实具有很大差距的问题,金融行业也是如此。从业者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并运用自己所学理论知识,还要熟悉不断发展的业务操作和流程,努力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业务相结合。
对于乡村金融从业者而言,面临的问题还包括很多客观条件,例如路途遥远、出行不便、交流困难等,而且在乡村工作的薪资福利较差,晋升机会也较少,因而很多综合素质较强的从业人员选择留在福利待遇更好、生活更方便的大城市。这导致乡村从业人员少,专业素质不高,从而影响了金融业务支持乡村振兴的效果。
3.1.1 建议政府部门适当补贴支持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建设成本
为支持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支付服务在农村地区的覆盖,建议监管部门向相关政府部门建议,由乡镇级政府部门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开展支付服务村级行政区全覆盖工作,适当补贴支付受理终端成本,解决偏远地区网络接通与使用问题,特别是支付服务空白的区域。
3.1.2 建议政府加快省级农村大数据平台的推进
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福建省分行省级涉农数据平台暂未对外实现数据对接,导致各金融机构需要在福建省范围内开展各层级的数据对接和平台搭建工作。这将增加各行在平台开发建设的人员投入和资金投入,但对推进福建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作用不明显。因此,建议政府加快省级农村大数据平台的推进,加快完善农村数据的适用规范。
3.1.3 建议相关部门共同督促
建议监管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共同督促基层乡村振兴部门履职代偿事项,联合政府相关部门讨论或完善对贫困户贷款的相关诉讼方式和渠道;督促各地乡村振兴局尽快与金融机构签订脱贫人口小贷合作协议。
3.2.1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严格落实金融机构有关工作要求,在农村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型期,保持现有扶持政策总体稳定,支持农村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振兴。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了解当地扶贫人口小额信贷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政策。政策落地、细化、到位,组织分管机构主动对接市乡村振兴部门(扶贫部门),获取相关计划和已登记脱贫、边缘贫困户名单,洽谈脱贫人员小额信贷业务合作方案。积极开展脱贫群众和边缘易返贫困户调研走访,做好对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发放工作。
3.2.2 科技赋能助推农村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
持续落实乡村振兴各项数字化项目推进要求,实现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各类平台及数据开放情况,助力全行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持续做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程项目的申报及落地推广工作,加快推进“三农”金融数字化转型,致力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的数字金融银行。
依托农村金融,加大资金资源配置和政策保障力度,努力探索新路径、新方式,打造新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篇章。
2020 年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以来,乡村振兴发展开启新征程。金融支持对乡村振兴至关重要,发挥着独特作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规模化发展、发展绿色金融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只有金融服务到位、质量好,乡村振兴才能事半功倍。
金融支持与乡村振兴息息相关,共同发展,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积极创新,明确发展导向,不断优化完善支持体系,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激发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夯实乡村振兴和金融业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