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瑞红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 451191)
当前,高职院校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在推动青年创新创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平台。在协同理论下,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的合作,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全方位融合,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自组织是指系统能够在没有外部指令的前提下自发地进行协调,使整个系统形成有序的结构。自组织原理是协同理论运行的重要原理,能够展示复杂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运动变化规律[1]。例如,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中,企业、学校、政府、社会机构、学生、教师等都是重要的主体,这些主体相当于“子系统”,当企业和学校发生协调作用时,其他的主体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发生变化,宏观系统的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协同效应发生在动态系统当中,假设某个系统包含了多个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当其中一个子系统受到内部序参量或者外部输入的影响时,整个系统会发生整体效应,即协同效应。在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中,整个系统包含了学校、企业、政府及社会机构等多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处于运动和变化的状态,不同子系统之间会发生协同作用[2]。例如,当高职院校中的师资队伍、教学设备、教育资源等内在因素发生变化时,学生、合作的企业、社会机构等都会受到影响,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也会受到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需要高度重视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关注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使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伺服原理是指系统中的“快变量”服从“慢变量”,序参量支配子系统行为的变化规律。简而言之,在一个宏观的动态系统当中,潜在的几个序参量通常能够对整个系统起主导作用,影响系统的演变方向和发展动态。基于伺服原理,我们可以加强对系统运动规律的研究,更好地控制系统的演变规律[3]。例如,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中,政府部门的教育政策、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等都可以视为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潜在因素,会对整个系统结构产生影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创新创业教育能够让学生乐观创新、积极就业。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优化学校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竞争,促进毕业生更好、更快、更稳定就业[4]。
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需要抓住市场变化的规律,结合企业对人才的新要求,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促进人才全面发展。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动态,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基础,推动社会经济健康运转。通过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更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够实现主动创业,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依靠学校、企业、政府提供的资源和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激活整个市场,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5]。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高职院校能够为学生搭建多元协同的育人实践平台,让毕业生在未来的就业和创业中拥有主动权,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能够实现多元协同,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教育教学资源,引入创新型的案例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等,让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等方法获得就业经验,增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适应性[6]。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下,高职院校能够有效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提升人岗匹配度,实现长远发展。
(1)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政策性、复杂性,只有构建多元协同管理组织机构,才能确保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稳定运行,全面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在构建多元协同管理组织机构时,高职院校需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发挥不同主体的资源优势,使政策、资金、管理、资源等要素融合起来,实现多方共赢[7]。以学校为基础,内部利益相关者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企业、创新创业组织、行业组织、其他高职院校等。其中,学生是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核心,所有的资源、措施都要围绕学生,另外,学校的管理者能够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和实践平台,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教学资源,政府部门能够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相关激励政策,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项目,创新创业组织、行业组织等能够和高职院校开展合作,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2)成立管理组织机构。
管理组织机构能够确保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平稳运行,使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实现平稳发展,形成一个循环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高职院校需要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校内利益相关者和校外利益相关者,构建管理组织机构,由管理组织机构共同探索各方利益的实现途径,确保管理组织机构中的政府、学校、企业、教师、学生、行业等获得最大利益,促进各方的融合和发展[8]。
(3)构建校外支撑体系。
在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体系中,校内和校外需要协同起来,校外的协同支撑体系能够对校内的运行机制起到辅助作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校外利益相关者包含了政府部门、企业、创新组织、区域组织等,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政策激励的方法,使外部利益相关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将更多的资金、资源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良性运转。通过校外支撑体系,高职院校能够拥有更多资金建设校内实训室,引入更多行业精英,优化学校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搭建更加广阔的实习平台,推动课程资源、科研资源、创新创业资源的有机融合[9]。
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学校内部需要建立协同运行机制,形成统一领导、多元协同的内部运行规则,保障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的利益。在实践中,高职院校需要优化内部的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首先,在内部的管理制度上,高职院校需要采取协同化的管理理念,与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共同经营,充分应用外界的资金及项目,提高管理制度的开放性[10]。其次,在人事制度上,高职院校需要推动师资队伍走向“三师融合”,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创业导师队伍,选拔具有创新创业经历的专业讲师,聘请行业中的精英、企业家和优秀校友担任创业讲师,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指导。最后,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高职院校需要树立“三业融合”的理念,大力推动专业、产业、就业融合,推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交叉和渗透,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建立创新创业实验班,让学生在假期进入生产一线,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
(1)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在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时,高职院校可以在学校内部建立专业实训基地,并完善相关的设施设备,为专业教学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从企业引入真实的项目案例,让学生获得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校内实训基地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辅相成,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训基地锻炼自身的专业技能,将学生的创意和创新想法落地,全面提高专业教学水平[11]。
(2)构建创新创业实战基地。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在校内呈现出更多的创新创业作品,高职院校需要构建实战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场地,引入企业和社会项目,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资源开展实战训练。在实战基地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机构提供的资金和项目,成立创业团队,进而自主经营创业项目,对创业项目进行管理[12-13]。在实战基地中,学校能够为学生打通“作品—产品—商品”的通道,让学生感受科研成果的转化,体会知识变现的成就感,推动教育教学与科技应用的互动发展。
(3)创立“专业+”创新创业实习基地。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生实习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教学环节,只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习中获得专业技能的提升,才能帮助学生顺利走向社会,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需要搭建实习平台,让学生在校内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与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实习基地的创建中,高职院校可以构建“厂中校”,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习提供坚实基础,组织学生参与更多的实习项目,将实习项目作为学生毕业考核的重要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实习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保障[14]。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应用协同理论,注重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学生、行业等多个利益相关者,协调多方利益,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优化。在实践中,高职院校需要构建多元化的协同管理组织机构,进而构建多元校内协同运行机制,完善相关的校外支撑体系,搭建协同育人实践平台,通过构建实训基地、实践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等方法,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