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创”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3-04-05 02:15崔玲玲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3期
关键词:双创思政评价

崔玲玲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河北邢台 054000)

创新与创业基础课程作为全校性质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实施“双创”教育的重要渠道。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和突出的实践应用能力,其培养的关键在于提供更多面向真实工作情境的实践场景,帮助学生在实战中提升[1-2]。因此,“双创”基础课程应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切实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升课程效果,已成为“双创”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研究的应有之义,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迫切需求。

1 课程教学现状

调研发现,创新与创业基础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3]:

1.1 “传统理论知识体系”与“快速迭代创业实践”两个维度的冲突

作为公共基础课程,课程标准一般参照2012年教育部创业基础课程教学要求进行设定,理论体系源自管理学科和国外研究成果,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演绎,落地性较差;创业实践面临的问题纷繁复杂,更新迭代需求尤为突出,传统理论知识体系和复杂创业实践问题之间的冲突在教学中明显存在。

1.2 “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与“上课参与度低”两种现象并存

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学生具有强烈创业意愿,课堂中热情高涨,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另一部分学生创业意愿不足,对创业教育意义认知不到位,表现为学习主动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低,整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1.3 “思政融入浅表单调”与“育人难以内化践行”两种困境难解

本课程思政元素相对比较容易挖掘,且容易产生共鸣,虽持续产生影响却效果不佳。如何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有机衔接融合,让学生从理解、接受到付诸实践,将思政育人从课内延续到课外,这是当下主要面临的困境。

2 课程教学创新与改革举措

2.1 重构“三融合”教学内容,紧扣时代发展脉搏

学科融合,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社会需求变化为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将课程思政、新产业变革、新技术应用、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体现课程时代性;以班级学情和典型创业方向为基础,融入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设计学等学科知识,设计系列课程任务,将更新内嵌到任务实施各环节,实现内容迭代的应用落地。

“专创融合”,打造本土教学资源。以行业方向为区分,自建系列在线课程;以专业群为方向,打造课程教学资源库;聚焦专业,编写全程示范教学案例,为学生开展创业行动搭建有效学习脚手架。

资源融合,迭代特色规划教材。总结固化课程教学成果,将课程、教材、线上精品课以及线上实训平台进行一体化同步设计,围绕课程思政、研究成果等更新教材,始终确保教材的权威性、实用性与前沿性。

2.2 创新“321”教学模式,课堂参与度与效度双提升

2.2.1 项目-任务-问题,三环递进,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以项目为引领,打造课程师生学习共同体。基于创业活动基本过程,围绕关键能力培养,设计“发现创意金点子”“设计创业好项目”等4 个挑战性教学项目;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从创意设想、项目设计到项目路演,均由学生团队自主完成,教师作为设计者、引导者和资源提供者,为项目全程推演保驾护航。

以任务为驱动,构建自主探究学习全过程[4]。根据创业典型问题,将项目分解为12 个任务,规定任务具体产出和完成时间;学生以创业团队的形式,围绕本组项目展开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在展示分享中持续改进,在教师反馈与点评中提升认知,增强感悟,提升能力。

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实现高质量混合式教学[5]。课前通过“慕课学习+话题讨论+实践任务”,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课中以“学生先做、教师后析、学生再练、师生总结”的思路展开教学,在团队合作中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课后“拓展学习+实践任务+创业实践”,将课堂内容延展至课后实践,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

2.2.2 双平台支撑,全程推演,学生课堂参与度高

利用“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和互动空间辅助深度学习的同时,方便教师课前精准学情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中开展多维互动教学,有效提升了课堂效率和学生参与度。

定制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开展任务式教学。做到平台训练环节与教学任务、教材和慕课完全配套,学生以团队形式在平台上完成本组项目的全程推演,用差错体验认知、用质疑引导探究,做到学练结合,各阶段成果显性化呈现[6]。

“超星学习通”和“创业虚拟仿真实训”两大平台全程支撑教学,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课堂,学生全程高效参与,实现了课堂教学模式的重构[7]。

2.2.3 课赛创一体,成果导向,课程教学有效度高

课赛一体,以赛促学。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牵引,将课程教学任务设计、任务产出等与大赛评审要求充分结合,实施“大赛任务即为教学项目、大赛内容即为课程内容、赛创标准即为教学标准、赛创评价即为教学评价”,依托创业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将学生团队阶段性训练成果汇总形成完整的创业计划书,通过项目路演与答辩,课堂构思直接转化为可参赛项目,从而实现课赛一体,以赛促学[8]。

赛创一体,以赛促创。依托大赛竞技,一方面丰富课程内涵,持续加强项目指导,优化项目设计,对接社会资源,培育高质量创业项目;另一方面拓展课程外延,推动竞赛项目在“双创”平台如创新工作室、众创空间等落地转化,以商业化运营的方式检验课程教学实效,实现“课程孵化赛项,大赛助推创业,赛创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9],让理论迸发强大实践力量,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课赛创一体”的模式设计,有效促进了知识的内化迁移、能力的进阶提升和素质的持续养成,学生学习主动性、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显著提升,实现了教学效果的三层进阶。

2.3 构建“五融合”思创体系,育人成效落地落实

五维融合,实现思创育人同向同行。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以课程为核心,将课堂教学与创业活动、专业创新、孵化实践、“双创”文化、“双创”大赛等进行融合设计,打造思创育人五融合体系,全面引导树立“创新为国、创业为民”的使命价值观,实现课程目标与思政目标的同向同行[10]。

有机融入,系统化设计课程思政。以课程标准为载体,明确思政目标,以教学内容为切入,全面挖掘思政元素,在“主题讨论、案例分享”等教学环节有机融入,以“思辨探寻、金句点睛”等多种方式多样化呈现;聚焦铸魂育人,围绕“太行工匠”“创业楷模”等主题建设“双创”课程思政素材库,让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更自然[11]。

以行践言,创设特色化课程思政体验。鼓励学生躬身实践,上好最有温度的“双创”实践大课。举办大型户外“双创”体验周活动,鼓励学生将青春梦想投身创业实践;开展“走近创业者”活动,了解企业家精神;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引导学生用创新创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等。

2.4 改革评价机制,发挥教学评价“指挥棒”作用

精准定位,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目标为基础,对评价的标准、环节、主体和载体进行了一体化设计,融入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形成了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课程评价体系[12]。

多元化评价方式,提升评价效力。采用平台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组间互评、企业导师评价等方式,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借助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引入企业导师评价[13],确保评价更为合理科学;引入鼓励性加分,鼓励学生用“双创”成果申请置换学分或课程加分。

探索增值性评价,激活学习动力。以超星学习平台和创业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为载体,做到课前、课中和课后全过程评价信息采集,形成完整有效的全过程评价,实现了既有环节的标准化评价,也重点关注学习进步的综合性非标准化评价,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14]。

3 实施成效

3.1 有效解决教学问题,学生学习成效显著

教学改革以来,通过任务完成前后的诊断评估、课前课后能力自评以及多维对比平行班级成绩,三维教学目标达成度高;从学生互动参与情况及教学评价反馈来看,课堂参与度和学生满意度有效提升;从课中阶段性训练成果和课终系列“双创”成果产出成效来看,学生“敢闯会创”能力得以有效彰显;从各类思创活动参与情况来看,“五融思创”育人初见实效。

3.2 以改促教,教学相长,课程建设成果突出

学生评教以及教学质量综合考核显示,教师整体评价和认可度逐年上升。教学团队获“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教学能力大赛”等多个国家级荣誉,主持省部级“双创”课题7 项,获“互联网+”“双创”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实现了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双创”实战指导能力的显著提升。课程建设成果丰硕,连续获评省“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优质课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名师金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系列荣誉称号,教材获评“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教学成果获评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建设成果突出,示范引领成效凸显。

4 结语

创新与创业基础课程改革,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推进思创融合,改革评价机制”,形成了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平台支撑、课赛创一体、思创五融合”高效“双创”课堂实践路径,切实了解决教学问题,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业热情竞相迸发,同时以改促教,有效实现教学相长,课程改革创新成效突出。

猜你喜欢
双创思政评价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双新双创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