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气候变化教育的“先行者”

2023-04-05 00:50周丽
教育家 2023年1期
关键词:先行者气候变化教育

文 | 周丽

李力为人所知的人生下半场,是和环保紧密相关的。作为中国较早一批民间环保组织的发起人,李力自1996年开始做环保志愿者,后全身心投入环保科普、科研事业,促进环保项目的国际交流,为国内的环保NGO提供咨询、培训等扶持,并获评“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等称号……而在人生的上半场,李力的角色是一个默默坚守讲台20余年的中学教师。

“你问我作为NGO的负责人为什么做气候变化教育,实际上我是做环境教育起家的,教育才是我一直以来的重点。”如李力所说,转型为环保人的这些年,她始终没有抹去教师的底色,不断用教育撬动参与环保的力量,特别是近十年,她倾注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气候变化教育上,成为这一环保细分领域的先行者和领路人。

一本杂志打开环保之门

1996年,李力一边在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任生物教师,一边攻读北京师范大学的生物教育专业在职研究生。为了搜集资料写论文,她常去泡图书馆。无意间,她翻到了一本《中国青年》杂志的绿色专刊,里面讲述的环保人物及其故事,让她深受震动。正是从这一刻起,环保的种子悄然埋进了李力心里,也被她自然而然地带进了课堂。

每次上生物课,李力都会利用头5分钟做引子,给学生们读一个环保小故事、介绍一个人物或者讲解一个环境事件。这些故事同样深深打动了这群初一的孩子。为了表达激动的心情,他们纷纷按照杂志上的地址给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地球村”)写信。很快,这些信引起了“地球村”一位负责人的注意,其通过学校找到李力,推荐她和学生们参加中央电视台一档环保竞赛节目的录制。

竞赛涉及的环保词汇和知识很多都“前所未见”,那时电脑、网络尚未普及,环保资料也很匮乏,为了查阅资料,李力又是跑图书馆,又是找环保局,还常常通过长途电话向在辽宁本溪环保局当工程师的舅舅求教,动用身边可利用的一切资源来帮助学生们备赛。

“跟我们一起比赛的全是北京的重点校,结果一路答题过关的都是我们学校的孩子。”最终,李力辅导的学生获得了包括第一名在内的三个奖项,校长为此专门买了一个柜子摆放奖杯,李力也在学校正式开设了环保课,成立了学生环保社团。

不久后,海淀区教委安排李力上一堂关于垃圾分类的市级公开课。因当时垃圾分类是新鲜事物,做环境教育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媒体便以“生活垃圾分类进课堂”为题进行了报道,环保总局和北京市环保局的宣教中心由此知道了李力。

得益于这两次“出名”,李力接触到许多专业环保人士,并获得了参加国内外环保相关培训的各种机会,积累起丰富的环保知识,对于环境教育的认识也愈加深刻。

2000年,为了能更专注于环境教育,李力主动申请调到北京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做专职环境教师。其间,她带孩子们做调研、写论文、发文章、提建议,引导了一批孩子后来走上环保相关的专业或职业道路。

6年环境教育做下来,善于学习的李力俨然成了一个环保专家。2002年,“地球村”面临内部人事变动,创始人廖晓义找到李力,恳请她全职加入,帮助“地球村”重整旗鼓。

彼时,李力已是海淀区的生物学科带头人,“在教育口各方面条件都很好”,辞职,意味着放弃相对稳定优厚的收入和待遇。家人们轮番上阵劝说,但李力最终还是铁了心,辞去工龄27年的在编教职,一头扎进了环保事业中。

“如果后面跟着一只老虎,所有人都能上喜马拉雅山。”成为全职环保人后,李力拿出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干劲,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环保项目,在环保圈形成了不小的影响力。

2006年,决定“单干”的李力自筹资金创立了非营利组织——环境友好公益协会(后更名为“环友科技”)。十多年间,她率团队先后参与或独立开展了垃圾观察、水与健康、“二氧化碳减肥宣言”、限塑政策调查等诸多项目。同时长期无偿担任东亚环境信息共享网络的中方负责人,为中日韩的NGO、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此外,李力还在环友科技设立了“一线NGO之家”,为外地新建和边远贫困地区的NGO提供食宿、培训、行业信息、心理咨询等,成为环保圈有名的“雪中送炭的知心姐姐”。

2018年,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细致讲述了湖北省某临江化工企业“开出‘史上最大环保罚单’后解决多年污染问题”的案例。鲜有人知道的是,助推这家企业环保转型的“幕后英雄”正是李力和她的团队。自2017年起,李力受邀成为该企业副总经理,以1元年薪助推其转变生产方式、绿色升级,开创了环保组织负责人担任污染企业高管的先河,也为中国污染企业治理提供了经验样板。

填补国内气候变化教育空白

奋战在环保一线多年,李力就像一枚常青的绿叶,点染了所到之处的片片绿意。但在李力内心深处,始终葆有教书育人的情怀,她希望用教育点燃更多人的环保热情。因此,2012年,当“中国女婿”、德国环保专家、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以下简称“民促会”)顾问施龙博士找到李力,邀请她参与中国地区的气候变化教育项目时,她没有多想便欣然接受了。

气候变化教育的提出,最早可追溯至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气候变化”等作为优先主题,推出了“为可持续发展的气候变化教育计划”。

对于“气候变化”,李力并不陌生。早在2007年,李力就作为发起人之一,成立了中国民间组织“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CAN)”,并组织实施过相关环保项目,但落到气候变化教育上,具体该怎么做,在十年前的中国尚属空白。

带着民促会的委托,李力从项目策划到教材编写再到课堂授课,全程亲力亲为。

在前期策划时,李力发挥自己多年的教育优势,制定了详细的项目实施路径,包括教材的编写、授课的形式、对参与学校的扶持等等。最终,这一项目顺利获得德国一家基金会的经费支持,并由民促会推动实施。

开展气候变化教育首先得有教材。彼时国际上已有一些相对成熟的教材,但李力认为,气候变化教育面向的是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师生,教材应该本土化,充实新的知识,同时增加“地方特色”的内容。于是,在项目启动的头三年,李力和团队分头去了东南西北中的六个省市考察、调研,其中,单李力的足迹就遍及云南、青海、黑龙江、湖北四省。

在云南丽江,李力看到雪山因气候变暖而融化,看到原来水分充足的地方变干涸,两个村子为了争夺水源打起来;在青海某地,一位中年妇女高兴地对李力说:“我母亲特别爱吃黄瓜,但是黄瓜太贵了,我们买不起。现在气候变暖了,我们这儿也可以种黄瓜了……”这些所见所闻,让李力深刻感受到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和气候变化教育的重要性。

调研结束后,李力马不停蹄担任主编,与团队着手气候变化教育教材的编撰。由于编写小组写出来的东西不符合李力想采用的一些教学理念,“比如发散性思维、参与式互动、过程式教学等”,李力索性自己动笔,承担起绝大部分的撰写工作。花费一年多时间,李力分别编写了针对教师和学生使用的两本教材,里面的插图,也是她找美术教师原创、手绘的。遗憾的是,由于经费原因,出版时两本教材被压缩成了一本——这本书就是被多所学校沿用至今的《气候变化教育读本》。

在编写教材的同时,李力也开启了气候变化教育的“全国巡讲”。李力表示,对于环境教育,教育部早有要求,中小学每学期要安排一定的课时,但大部分学校的环境教育课都形同虚设。具体到气候变化教育上,以地理为主的学科更多讲的是气候,而不是气候变化。

“我们特别想让孩子们了解一些气候灾难,知道怎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气候变化的脚步再慢一点儿。”李力说,“把气候变化教育渗透进学校的课堂,这就是我们想做的。”

按照最初的项目方案,李力和团队以三年为一期,在各省选取一个试点城市,对50名教师开展气候变化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培训,由这些教师把气候变化教育带回自己的课堂,再从中选出20名左右的种子教师进行再提高培训,支持、资助他们带动更多教师加入气候变化教育行列。

在校园栽下气候变化教育之“树”

“他们说我一走上讲台,眼睛是绿的,就是兴奋得发光。”李力笑称,自己是“NGO工作者中最会讲课的,老师当中最懂环保的”。

当老师时,李力便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教学。转型后,这些理念和方法又被她迁移到环境教育和组织环保活动上。这使得她的环保课、讲座等都颇受欢迎。

翻开《气候变化教育读本》,每个章节都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方法、采取行动”四个部分,同时穿插着一个个现实案例和根据案例改编的故事、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歌曲,以及小品、戏剧、游戏脚本等。教学时,李力会更多地通过表演、游戏等方式,让师生们参与课堂互动,寓教于乐。此外,李力自制了大量教具——考虑到农村、城乡接合部地区的教师能获取的资源有限,李力的教具都是简单易得的废物再利用,“省钱、环保还有效”。

不少上过李力的气候变化教育培训课的教师都说,上李力的课不光能学环保知识,对他们平时讲课也非常有帮助。

“李老师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环境教育家了。”黑龙江宝清县八五三农场中学的孙清漪,2015年参与了气候变化教育培训。7年来,他所在学校将李力编写的读本作为教材,每周一课列入六年级(当地小学初中为五四制)课表正式授课,孙清漪则一直坚持担任这门课的主讲教师。在此过程中,他得到了李力的多次指导,并参与了李力组织的一些环保活动。

对于李力,孙清漪打心眼里佩服:“在教学这块,李老师很会钻研、创新,因为气候变化教育课很多是数据的、现实的东西,本身的趣味性并不强,但是她能通过课堂把这门课变得有趣,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八五三农场中学坐落在一个次生林带上,孙清漪特别提到,2018年,在民促会的支持下,学校将校内一处2000平方米的垃圾场改建成了生态植物园,栽种了黄波椤树等一批东北名贵树种。2020年起,学校开展了挂牌认领活动,鼓励学生“认领一棵树,和小树共成长”。在师生们的接力照护下,植物园里生长着的200余棵树现已长至3米多高。

2021年,八五三农场中学又在民促会的支持下建了一座校园气象站,每天由专门的学生小组记录、分析气象数据,包括当地的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湿度、风力风向、光照、降雨量、PM2.5等。同时,这些数据每半个小时可自动传输到电脑端、手机端的App上,并在校园的大屏上动态显示。“学校的很多学生家长都从事种植业,我们把这个App推给他们,让他们可以实时了解天气情况,为农业生产提供帮助。”

作为政教处主任,孙清漪还在学校推行了一系列环保举措,如禁止带瓶装水、饮料等进校园;开展班级垃圾分类、废纸回收;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共同参与环保等。“我常跟学生们说,虽然气候变化教育这门课没有期中、期末考试,但每天都有考试——你是否做了一个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目前,除了八五三农场中学,当地的小学、幼儿园也均开设了气候变化教育课。而在与其毗邻的、李力的老家——八五二农场,气候变化教育则更早被引入校园,有声有色地开展至今。

10年来,李力将气候变化教育的种子播撒到20多个城市的上千名教师和10多万名中小学生心中。2022年8月,民促会颁发中国气候变化教育项目“十年贡献奖”个人奖,作为10位获奖人之一,功不可没的李力低调地名列最后。

在李力获奖的次月,于纽约召开的教育变革峰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重申了“气候变化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计划的重要部分。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谈到未来气候变化教育的实施,李力希望能够重新编写两套与时俱进的教材,充实新的内容,以便于教师和学生使用,同时将气候变化教育渗透到更多学校,带动更多人参与。

采访结束不久,年过六十的李力又背上行囊奔赴加拿大蒙特利尔,参加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会议的中国角组织“减缓气候变化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边会,和多国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和行动。她还打算去青海格尔木开展第三期气候变化教育培训。“那儿地处偏远,气候变化可能对当地影响更大,我觉得更应该帮助他们。”李力说。

猜你喜欢
先行者气候变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题解教育『三问』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健康产业的先行者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