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妤娟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以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为基础,能促使学生在青少年这个关键时期“拔节孕穗”,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有效渗透法治教育,通过积极创设主题情境、丰富教学形式、紧密联系生活等路径,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 法治教育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法治意识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主题情境、丰富教学形式、紧密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法治理念,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学生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
一、 创设主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更倾向于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与知识。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效的主题教学情境,通过营造轻松和谐、妙趣横生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互动,使学生在情境的感知体验中逐步培养法治意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形成一定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形成初步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够明辨是非善恶,做到遵守公共秩序、遵纪守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法治教育。例如,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四课《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时,教师可以围绕教学主题和内容,挖掘鲜活的生活素材,将抽象的法治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真实且有深度的教学情境。比如,笔者分享了一个同学丢了100元钱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情境、分析思考。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能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关键问题。有学生认为“要告诉老师,让老师当侦探,帮忙找一找”;有学生认为“对一些嫌疑者要进行个别调查”;有学生则认为“可以搜一搜,看一看周圍同学的书包”。在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之后,笔者引出《民法典》中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初步形成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认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丰富教学形式,强化意识渗透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挖掘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内容,并紧扣教学主题,引导学生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学生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一)结合政策机制,有效展开法治教育
在开展法治教育时,教师应结合相关政策机制,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找到法治教育的方向。同时,要将法治教育有机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学习法治知识提供有效指导。例如,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一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法治第一课”网络直播,并结合国家政策,利用真实案例,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法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善用儿歌漫画,切实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关于法治教育的内容知识较为枯燥抽象,简单的讲解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基于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耳熟能详的儿歌和漫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高效识记相关法治知识,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可以结合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全国消防日、全国交通安全日、“12·4”国家宪法日等与法治教育有关的日期,组织学生开展法治漫画比赛、法治主题手抄报比赛、宪法征文比赛等活动,促使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深化法治意识,深入感受法律在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融合主题绘本,逐步内化意识形态
为了深化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可以融合法治教育的主题绘本,拓展学生的阅读活动,使学生既能在阅读体验中丰富法治知识,又能全面健康发展。例如,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九课《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漫画民法典第一课》家庭篇第六章《在居民楼里高声放音乐侵权吗?》。通过师生合作共读、真实案例呈现,使学生在阅读体验中知晓法律、学好法律,并学会用好法律,依法维护个人权利。
三、 紧密联系生活,深化法治意识
法治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善于结合生活实际,促使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法治知识、培植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从而自觉遵纪守法,坚定捍卫公平正义。
(一)妙用生活案例,提升法治观念
法治知识的运用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妙用生活案例,开展法治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法治观念。例如,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八课《我们受特殊保护》时,由于这节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关联密切,教师可以分享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案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积极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教师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抓准机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认识“法”的内涵,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加强家校联动,多维渗透法治意识
家庭是育人的重要阵地,学校与教师要积极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加强家校联动,做好法治知识宣传和普及工作,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渗透法治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和家长共读《民法典》”“听家长讲述法律知识”“和家长一起看法治新闻”等主题体验活动,有效强化家校联动力量,对学生开展法治教育。也可以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法治教育专题讲座,有效进行普法宣传,促使家长和学生共同提升法治观念,使学生与家长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三)搭建社会平台,有效深化法治观念
学校与教师要积极为法治教育搭建社会平台,深化学生的法治观念。例如,教师可以开展“走进消防队”“警察叔叔来宣讲”等社会实践活动,向学生普及有关生命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生活中常用的法律法规,使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从而学会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法律、法律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在生活中怎样做到遵纪守法”等,并逐渐学会借助法律解决问题。
强化法治教育,不仅能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育人价值,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认识身边的法律法规,从而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金铖.体验尊重生命的本性——让学生在体验式德育中快乐成长[J].课程教育研究,2016(28):66.
[2]田召辉,孙锦慧.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12):22-23.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