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机之父”: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2023-04-03 14:32子矜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3年12期
关键词:预警机京剧研制

子矜

3月6日,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我从来不相信中国人会比别人笨。别人搞得出来的东西,我们也可以。这个信念一直在我心里,支持着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研制雷达。”王小谟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王小谟的一生,历经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进程。他满怀报国之志,倾注毕生心血,为我国雷达和预警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雷达事业怀有责任感

1938年,王小谟出生于上海。12岁那年,他随家人一起迁往北京,居住在一个大杂院里。每当闲暇时,几位邻居大爷围坐在院子里拉胡琴、唱京剧。一来二去的耳染目濡,王小谟不仅拉得一手好胡琴,还学会了唱京剧。

那时候,人们是通过收音机听京剧,王小谟十分渴望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收音机,无奈家里买不起这“奢侈品”。怎么办?他决定自己动手造一台收音机。

拿着几个月积攒下来的零花钱,他买来一块矿石、一根铜丝、一个耳机和一根天线,回到家捣鼓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闭门造车”,还真让他弄成功了。当梅兰芳的京剧在耳边响起,王小谟激动得一夜没睡。

此后,他更加沉迷于京剧,后来还成为学校京剧团里挑大梁的人。要不是一次偶然的科技博览会,中国的科技界很可能就少了一位雷达专家。

王小谟高中临近毕业时,学校让他们到一些大学参观,为填报志愿作準备。在参观过程中,王小谟参加了一次雷达展览。当知道这是用来侦察飞机的导航机器时,他十分震撼,对雷达产生了极大兴趣。

高考结束,按他的成绩,可以被保送到北京理工大学。加上家人希望他上大学深造,他便放弃唱京剧的想法,选择了北京理工大学的无线电专业。

1961年,王小谟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南京第10研究院第14研究所,负责新型雷达的研究。当时,苏联专家已经撤走,只留下一摞资料,并且都是一些最基本的内容。

王小谟没有气馁,想尽各种办法,搜集国外的资料进行学习。在这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雷达、预警机事业的重大意义,从而激发了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成功在于再坚持一下

1969年,国家提出“三线”建设任务,王小谟奉命和一部分人员搬到贵州山区,成立电子工业部38所,着手研究383雷达项目。不久,王小谟被任命为38所临时负责人。

38所地处贵州的一个山沟里,条件十分艰苦。他们刚搬来时,由于买不起新设备,用的都是老设备。他们把仅有的几间房子都用来当作实验室,连住的地方都没有。那里交通也很不方便,他们进一趟城要步行一个多小时。

面对艰苦的环境,王小谟却十分乐观,称这里山清水秀,特别适合静心从事科研。他说:“干扰比较少,没什么其他娱乐,也不能打牌,我们就夜以继日地搞研究。”

王小谟带领团队在深山沟里一干就是10年。1979年,他们成功研制出383雷达。之前的雷达都是两座标,只能看到距离和方位,而383雷达是三座标雷达,除了看到距离和方位外,还能看到高度。

接着,383雷达样机被运到武汉进行试飞测试。按规范要求,雷达的探测距离要达到200公里,否则被视为不成功。

测试并不顺利。雷达时好时坏,很不稳定。好的时候探测距离超过250公里,坏的时候达不到200公里。作为总设计师的王小谟,和大家一起把每个部件检查了一遍又一遍,仍然找不到问题所在。

检查、安装、调试;再检查、再安装、再调试。这个过程持续了三个月,一点办法都没有,王小谟沮丧到了极点。

虽然这样,但工作还得继续。雷达的每个部件都没问题,总体怎么会有问题?王小谟百思不得其解。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终于找到了症结。原来,雷达共有12路接收器。他们在检测时,是一路一路进行检测,当接收器单独工作时没问题,一旦12路在一起工作,接收器之间有轻微干扰,影响了接收器的灵敏度,而这个干扰随着雷达频率的变化时有时无,导致雷达的表现时好时坏。

之后,383雷达的命运峰回路转,1984年通过国家设计定型,装备部队。1985年,383雷达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王小谟在受奖人员中排名第一。

1985年12月,47岁的王小谟被任命为38所所长。同时,38所迁建合肥的动议获得批复。在迁建过程中,王小谟带领38所干部职工,千方百计保证科研生产不受影响。后来,他们研制生产出另一部标志性雷达JY-9,成功得到埃及、津巴布韦和泰国等国的批量订单,解决了38所迁建合肥资金匮乏的问题。

1995年,JY-9雷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年,王小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们一定要争口气

1992年2月,王小谟告别奋战多年的38所,被任命为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

王小谟履新之时,“海湾战争”结束还不到一年。在这场现代战争中,伊拉克仅仅42天就战败。究其原因,多国部队的预警机发挥了关键作用,伊拉克被击落的39架飞机中,有37架由预警机指挥击落。

一位军事专家说:“一个国家如果有较好的预警机,即使战机数量只有对手的一半,也一样可以赢得战争。”由此可见,预警机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深入思考之后,王小谟与十几位老专家联名上书,中国要自主研制预警机。不过,有人提出直接从国外购买更省事,没必要花精力和资金投入研发。

最终,中央决定两条腿走路:先买几架预警机作为应急,工业部门跟以色列合作研究自己的预警机。

1993年3月,中以双方在北京会谈,共同研究预警机设计方案。王小谟认真分析了以色列为中国设计的方案,发现预警机只能进行2600扫描,存在很大盲区。

在此基础上,王小谟提出了思考已久的技术方案,即D3方案。这个方案是以俄罗斯的伊尔-76作为载机,可实现3600全方位覆盖。

经过多次协商,中方与以方就D3方案达成了共识,但价格迟迟谈不拢。直到1996年,以方第七次报价后,双方终于达成一致。王小谟代表中方与以方签订了合同,称为“圆环工程”。王小谟担任总设计师,预警机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

1998年,王小谟得到消息,俄罗斯要出售一架伊尔-76飞机,售价只要80万人民币。他立刻向上级部门汇报,相关部门买了下来。从此,预警机研制有了我们自己的载机平台。

就在研制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时,意外的情况发生了。2000年7月,迫于美国压力,以色列单方中止“圆环工程”合同。

这时,一些人倾向于跟俄罗斯合作,但王小谟坚持认为,中国有能力自主研制预警机。为此,他代表电子工业部先后八次向国防科工委汇报,有一次说到伤心处,他哭了起来。最终,中央决定,支持自主研制预警机。

2000年12月,“空警2000”国产预警机正式立项。王小谟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研制工作。为增强全体科研人员的紧迫感,他把“我们一定要争口气”标语放得很大,悬挂在试验场的显眼处,让大家每天都能看到。

天有不测风云。在预警机研制的关键时期,王小谟意外遭遇车祸,腿部骨折。伤愈后,他又被确诊为淋巴癌。但王小谟自始至终都非常坦然,在病房里唱京剧,与同事们讨论工程进展情况。半年后,他的癌症奇迹般痊愈。

2003年,“空警2000”样机试制成功。按照常规,从样机到研制成功,需要耗费10年左右。可是王小谟带领团队,仅仅用了5年便研制成功了。

2009年10月1日,在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预警机作为领航战机引领机群,分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广场,这是中国预警机第一次公开亮相。看到此情此景,站在观礼台上的王小谟,眼泪不禁掉了下来。

2013年1月,王小谟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表彰大会发言时,王小谟谦虚地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这份殊荣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整个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王小谟说:“中国梦,往大了说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在我这里,就是要把中国的预警机做到最好,做到卓越。”他做到了,没有遗憾。他的精神将激励一代代科技工作者顽强拼搏,科技报国。

猜你喜欢
预警机京剧研制
空中指挥所——预警机
京剧表演开始了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一种轻型手摇绞磨的研制及应用
接地线通用接地端的研制
二代证高速电写入机的研制
137Cs稳谱源的研制
“罗斯福”号航母首次弹射并回收E-2D“先进鹰眼”预警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