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立德树人”和“五育并举”背景之下,加强学科育人理念,让数学走进生活,比如党史教育融入数学课堂,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为此,我们抓住“红色革命基因”的教育契机,开展主题项目式教育实践,将数学融入生活,融入劳动,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时时处处育人.本文旨在探索让党史教育能够在高中的数学学习中真正得到有效开展、落实的案例,以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常态化,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党史教育;数学思政建设;社会实践;教学观察
1背景起源
基于当时我班独立承担了2021年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制造“南湖红船”的任务以及为培养高中生“估计、测量、预算、精准计算”等实际生活能力和核心素养,我们开展了“数学测量与南湖红船制造”这一主题项目式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
我们的大致研究思路是:承担任务→设计研究方案→设计制图→购买工具→预算、估计→购买造船材料→招募学生→具体制作→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造船成功.
2党史教育融入数学思政建设社会实践的教学目的
基于“立德树人”[1]和“五育并举”背景之下,加强学科育人理念,让数学走进生活,比如让数学与劳动教育、党史教育等融合,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为此,基于我们承担的任务,我们抓住这个“红色革命基因”的教育契机,开展主题项目式教育实践,将数学融入生活,融入劳动,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时时处处育人,使党史教育数学化、生活化.
3党史教育与数学知识运用的展开
教师首先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研究问题的情境——“你会运用数学知识制作大物件(比如宽2.8米,长9米的大船)吗?”由此,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欲望,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尝试、交流、合作等方式,亲身经历探索问题,交流思想,设计方案,交流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然后,我们从南湖红船的制作构想出发,师生一起对制作过程中模型制图、材料的估计、测量、计算等进行研究,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并延伸至课外,让学生从实践出发,同时让同学们了解历史,激发学生们的爱党爱国热情,并为国家输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和培养后备力量.
3.1研究的具体内容——红船究竟应该如何测量
(1)提出问题(如何造船),确定主题(纪念建党100周年,回顾中共一大,抒发爱党爱国热情);
(2)分组讨论,规划方案(方法讨论,小组分工,材料准备);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4)汇报交流,评价反思;
(5)自主延伸,拓展研究.
3.2各板块展开与实践
3.2.1提出问题,确定主题
为了让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基于高中数学教材内容(比如平面几何解三角形、空间立体几何等)进行拓展与延伸.教师在学生学习并了解了基本的测量方法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运用数学知识制作南湖红船?”学生们既兴奋又积极,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如“类比汽车和红船的外形进行制作”等.教师把它们逐一罗列在黑板上,组织大家一起思考和讨论最佳方案.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类比汽车制作南湖红船”为最佳方案,此方案既生动有趣,又让学生进行了实践操作.
3.2.2分组讨论,规划方案
确定研究的项目式主题后,教师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制定计划方案,通过大家激烈的讨论、补充、修改,最后统一确定计划方案应包含研究方法、实验材料、小组分工、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与发现反思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并在分组讨论中,规划确定方案.
(1)教师学生材料准备过程及人员分工.
材料:木条、钉子、锯子、胶水、铁丝、卷尺、笔、螺丝、铁锤、蓬布、标语、电钻、绳子、纸、铁锤等(如图1).
分工:两名学生负责画出红船的基本框架;两名学生负责根据基本框架计算出各部分数据;两名学生负责摄影活动的具体内容;两名学生负责实践数据的调整、审核;两名学生负责将采集数据与实际尺寸比对;其他同学观察、討论、交流、服务、撰写心得,并形成小论文等.
(2)教师带领学生先参观、实习,观察工厂师傅制作(如下图2,3).
(3)设计绘制“南湖红船”示意图(如图4).图4基本模型(4)实践与思考.
这一板块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第一阶段.活动从南湖红船的制作过程出发,进行延伸拓展,设计、测量、计算、制作.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学生更多的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停留在任务式的学习方式中.而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主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感兴趣的.教师用一个“红色革命基因教育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自己探索问题;设计方案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学会从数学的视角,去提出、发现、解决、总结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整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观察世界、关联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规划方案,培养学生跨界、跨学科思考、整体设计、选择方法、形成思路.真正做到了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规划方案的能力、问题意识和问题分析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回归到学生的数学世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3.2.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完成第一阶段的确定主题与规划方案后,学生分小组根据研究方案开展合作研究,准备研究材料,动手实践,解决问题.最后再把研究过程、结果与发现、体会等以文字或课件、视频等方式记录.
(1)实物(南湖红船)的制作过程(如下图5,6,7)
(此处已出现基本框架结构).
(2)教师再次指导学生对于红船的其他小细节进行制作,深加工(历时3天,红船的基本造型成功,如下图8,9,10).
(3)实践与思考.
平时学生的学习基本在教室,受到空间和时间的约束.而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界限,学生们自主选择时间和研究的场所,这给予学生充分的合作探索空间.但新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也可能会让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方法不可行,操作难度大,计算难度大等,所以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需要团队合作,共解难题,学会从挫折或失败中吸取经验,由此改变研究方法,最后用比較可行的方法创造性地成功制作出南湖红船.协作完成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成功解决了问题,而且进一步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承受挫折的能力,增强了创新能力,同时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强大力量.
3.2.4汇报交流,评价反思
红船精神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展示交流,经历评价、反思的过程,用了两个小时.每个组选出一位组员代表和大家分享小组的合作过程、探索方法、实验结果与发现.其他组员可根据汇报组的过程、方法、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找出优点或缺点、提出建议或质疑.而汇报组的组员则可以根据其他组给予的意见,对自己小组的方法进行自我反思.在制作南湖红船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历史,也深深领悟到“红船精神”(如图11)的意义所在.
(1)实践与思考.
这一环节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是整个实践活动最精彩的环节,教师仅仅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几乎所有的时间给了学生,他们不仅仅是听众,更是思考者,汇报组的成员则要根据其他小组提出的建议或疑惑进行反思、答疑,整个过程大大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反思质疑能力.接着教师顺势引导: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发现在制作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运用在制作过程中的妙处,让学生学会从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把不熟悉的问题转为熟悉的问题,把未知的转化为己知的,从而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学生充分交流了各自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还分享了自己的活动感悟.
(2)学会分享成功.
学生1:一开始我们组员觉得很困难,后来通过大家一起努力,发现团队的的力量真大.
学生2:我们组一开始根本无从下手,后来向老师请教.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帮助,让我们茅塞顿开.
学生3:本来觉得这样一个研究项目挺简单的,但实践了发现很不容易,同时也很有趣.
学生4:我们觉得这项作业很有意义,比平时的作业好玩多了.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组员都全体参与,各展所长.
学生5:在制作过程中才知道这么多数据要算,终于深深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有多深了.
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有深刻的感受,才能体会到各种成功,失败后的豁然开朗,感受到团队的重要性.相信这种体会会伴随他们数学学习一生,相信他们今后在遇到其他数学难题时一定能勇敢挑战,想方设法去解决.
3.2.5自主延伸,拓展研究
教师进一步介绍了数学在建筑工程上、航天航海等领域的应用,并组织学生进行畅想,我们还可以进行什么主题的研究呢,学生们的思维被充分激活,提出了各种畅想,如:数学是如何在金字塔中运用的?故宫的修葺工作是否会有数学知识的广泛运用等等.
实践与思考:
进一步介绍数学在建筑工程上、航天航海等领域的应用,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但研究并未就此结束,一个主题实践活动的结束为后续主题延伸项目的研究做好了内容与学习方式上的铺垫.它是一颗种子,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接下来进行各类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无限可能.
4主题项目式案例反思与启示
4.1主题项目式学习的挑战
4.1.1对于教师的挑战
首先对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教学目标,还要考虑到项目主题的趣味性、真实性和挑战性.其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同理心、缜密的思维及实践、调研等方面的能力.最后从教学实际角度看,教师对于学生的整个主题式项目做完后自我的反馈和评价,还要带领学生进行反思、质疑和评价.
4.1.2对于学生的挑战
对于高中生而言,其自身储备的数学知识虽然相对较多,但自主发现问题、综合分析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还比较弱,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设计制作能力、合作能力等都要求较高.学生容易受挫,需要家长或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其次由于中国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开展项目的时间和空间比较有限,但一次高质量主题项目式的学习需要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
4.2主题项目式学习的优势
4.2.1全面发展学生的多元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多停留在教材知识的学习与问题的解决,更注重思维的锻炼,发展能力目标单一,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主题项目式学习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发展学生的不同能力.在第一阶段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规划方案的能力;第二阶段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第三阶段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评价与反思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使学生的多元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4.2.2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着重强调“综合与实践”的重要性,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主题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方式,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更多完成的是教材中或教师给予的问题,主题项目式学习解决的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会大大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真正把数学用于生活.
4.2.3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课本中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实践表明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积极性是很大的,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小组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是学生创造力、思考力和团队力的充分体现.每个组员在小组内负责不同的工作,真正发挥每个孩子的优势和作用,使每个孩子在项目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发展.
5结束语
总之,在实施主题项目式研究实践过程中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完善,让主题项目式实践能够在高中的数学学习中真正得到有效开展、落实,并以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常态化,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并把实践活动录制成视频供今后学习、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朱文平(1972—),男,重庆市铜梁人,中学数学高级教师;重庆市学科名师,重庆英才,重庆市骨干教师,重庆市基础教育教学资源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为中学数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