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冯晓薇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这就要求,幼儿园应根据传统节日、节气、民俗等文化,以社会化、游戏化形式贯穿于教育活动,让幼儿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传统文化,激发幼儿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我园距离太湖较近,弥漫着诗意湖韵,园内资源丰富:宽阔的活动场地、小岛般的泥土地以及太湖石堆砌的水园。在陶行知生活教育观的引领下,我园创设了自然教育环境,将课程游戏化贯穿于活动中。我园组织幼儿开展各种自然生态活动,在太湖渔猎文化、江南农耕文化的熏陶下,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与发展。
我园西北角有一处“耘耕田园”种植区,这里本是基础开发的下沉式水地。园部经过二次规划与改造,将这里建成了“简易版”梯田。在这里,我园种植蔬果、饲养动物,将有限土地最大程度还原成质朴的游戏场所。在大门口左侧,我园规划了以太湖石堆砌而成的“水中的动植物乐园”,并在池中种植茭白、水葫芦、荷花、芦苇等江南水文化元素的植被。幼儿在这里研究水质变化、植物生长规律等,让幼儿从局限的室内空间解放出来,回归大自然,让他们在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花鸟鱼虫中,自由地与自然亲近、对话,与万物称友。我园将一楼拐角处设置成小花园,引导幼儿参与创设,栽种感兴趣的花草,并配上小羊、小鸭子、小兔子等摆件。
我园充分解放幼儿头脑、眼睛、嘴巴,让幼儿在观察中感受传统农耕文化的由来,在实践中感受丰收的喜悦与劳作的辛苦。
丰收在望,幼儿化身为田野小农夫,置身于幼儿园“耘耕田园”内,开展了一堂沉浸式的水稻科普活动:结合绘本,了解水稻的一生,感悟“一粟一羹汤皆辛苦”。幼儿躬身打稻,谷粒掼下,竹匾满溢。一把把稻子被幼儿高高举起,用力摔向竹匾。一下、两下、三下……稻子都落在匾内了。掼谷声一下又一下,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幼儿在打稻、脱粒和采摘中感受秋收的力量,感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学会尊重劳动,热爱生活,爱惜粮食,养成从小勤劳节俭的好习惯。幼儿还观看视频,学着农民伯伯的样子,一手握住玉米,一手掰玉米粒。玉米粒既可以做成美味的菜肴,还可以喂养田园里的小动物,剥剩下的玉米芯可以当成燃料。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悟生态循环的魅力。
金秋送爽,硕果飘香,“耘耕田园”里的橘子、红薯、萝卜都露出了笑脸。幼儿撸起袖子,采摘丰收的果实。一锄头下去,泥土里翻出来了大大小小的萝卜,引起了大家一阵惊呼。每拔出一根萝卜,幼儿就像在拆一个盲盒,充满了期待与惊喜。在生活化情境中,幼儿参与农事、感受农忙、体会农趣,见证生命的成长,分享成长的喜悦和收获的幸福,在潜移默化中建构起对传统农耕文化的立体认知。
我园以游戏为载体,将节气文化与之融合,支持幼儿在亲身体验、直接感知中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
在满地金黄的秋风中,幼儿探秘霜降节气,体会传统文化之美。幼儿以白盐为霜,将纸上涂抹胶水后,洒在树叶周边,制作成永不凋零的“霜叶”,稍加点缀就成了充满童趣的艺术品。幼儿在感受大自然神奇的同时,也留住些许霜降时节的痕迹。随着“霜降”节气的到来,制作柿饼也成了幼儿跃跃欲试的活动之一。幼儿先观看制作柿饼的视频,了解制作方法:削皮、晾晒、翻身……随后,幼儿带着柿子、绳子和匾来到“观湖小筑”,在这开始制作柿饼,有的削皮、有的挂绳子……在此过程中,幼儿还发现了许多秘密:柿子不能暴晒,要挂在通风干燥处;柿子皮和橘子皮一样,晒干后还可以泡茶喝。
在谷雨节气来临之际,教师带领幼儿走出教室,感受春雨后万物蓬勃生长的劲头。在种植区,有的幼儿观察到小麦和之前相比,产生了显著变化:一支支麦穗变得胖胖的、鼓鼓的。幼儿通过查阅资料、小组交流等方式,了解“雨生百谷”“谷雨麦怀胎”等俗语的含义:小麦经过春雨的滋润,会快速生长,并且开始孕育麦穗,就像妈妈孕育宝宝一般。在角色区的茶楼里,幼儿还学茶农“采摘谷雨茶”,让“顾客”品尝新茶,谷雨茶文化因此在幼儿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在陶行知生活教育观引领下,每位教师都要成为一个有心人,“教学做合一”,立足实园所际,让幼儿回归生活,以现有资源为基础,充分挖掘生活教育契机,让每寸土地、每棵树木、每片小草都能成为幼儿探究、思考、对话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