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兰花分类方法探析

2023-04-01 19:36张晓蕾
广东园林 2023年6期
关键词:墨兰秋兰蕙兰

张晓蕾

兰花是我国传统名花,其普遍种植和欣赏活动始于宋代,这在园林园艺、文学、绘画等领域都多有体现。宋人在爱重兰花的同时,对前代之“兰”的名实问题多有质疑,从而引发了历史上的“古今兰之辨”,其中“古兰”指《诗经》《楚辞》《左传》等唐代之前文献中的兰,“今兰”指宋代开始流行的“兰花”,即今诸多学者如吴应祥[1]3、陈心启[2]等认为的兰科兰属兰花Cymbidiumspp.。宋代争议主要围绕古兰为何物展开,有学者认为古兰是兰草,是一种香草,并非宋代流行的兰科兰花;有学者则认为古兰就是宋代流行的兰花;还有学者认为古兰包括两者。然遍检唐代之前各类文献,并未有任何明确古兰为兰花迹象的信息,故本文认同古兰非兰花的观点,其指香草类的兰草。因此,本文研究对象“中国古代兰花”,指自宋代开始流行,至清代盛行的兰科兰属兰花,是原产于我国的一部分地生兰,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国兰”。

我国古代兰花种类丰富,古人在长期兰花审美过程中,根据兰花的生物特性不同予以分类,主要有依据花期、花色、瓣型等分类方法。其中,宋代主要依据兰花的花期、花色进行分类,这是最直观和质朴的一种分类方法。随着人们对兰花审美认识的成熟,清代开始依据兰花的花瓣形状来区分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蕙兰Cymbidium faberi的不同品种。分类方法更加细致和微观,体现着人们对兰花审美认识的进步与成熟。

1 依据花期分类

1.1 春兰与秋兰

“春兰”和“秋兰”之名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均指兰草,入宋以后才指兰花。宋人言兰,往往将“春兰”和“秋兰”并举,本文也一并言之。两者之名是就花期而言,“春兰”花期主要在春季,“秋兰”花期主要在秋季。“春兰”即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栽培历史悠久,深受国人喜爱,是我国传统兰花中地理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北至甘肃南部,南至广东北部都有分布[1]10。其中尤以江苏和浙江地区的春兰品种最佳,两地也是我国古代春兰的主要产区。“秋兰”是对建兰Cymbidium ensifolium中花期在秋季的品种的俗称,还有的建兰自夏至秋都会开花,有的还会在春末或早冬开花,但大部分建兰的花期集中在盛夏至金秋这一时期。

北宋时期,人们赏兰以春兰为主。关于春兰最早、最明确的文献记载见于陶谷《清异录》:“兰虽吐一花,室中亦馥郁袭人,弥旬不歇,故江南人以兰为香祖。”[3]生长于江南地区,一干一花,是春兰无疑。陶谷自五代入宋,其《清异录》多采摭唐至五代流传的掌故词语,因此迟至晚唐五代时期,春兰就已经在江南地区“小有名气”。而进入北宋以后,春兰已经十分流行,这在文人作品中也多有体现,如苏轼《题杨次公春兰》、苏辙《幽兰花》、道潜《春日》、张载《晚春》等,都是以春兰为题材的诗歌。

人们对秋兰品种的关注略晚,约始于北宋后期。关于秋兰品种比较明确的记载始见于洪兴祖《楚辞补注》引宋代刘次庄《乐府集》:“今沅澧所生,花在春则黄,在秋则紫,然而春黄不若秋紫之芬馥也。”[4]当时沅水和澧水附近既有春兰又有秋兰,秋天开紫花的就是秋兰。遍检北宋时期文学作品,以秋兰为题材的作品仅有一首诗歌,即毛滂《育阇黎房见秋兰有花作》,这表明北宋时期春兰较秋兰更为流行。到南宋时期,秋兰园艺种植与欣赏才得以流行,且一时风光盖过春兰,如这一时期我国最早的两部兰谱——赵时庚的《金漳兰谱》和王贵学的《王氏兰谱》,其中收录的兰花名品就多是秋兰。究其原因,一方面,宋室偏安江南,社会娱乐风气高涨,园林园艺兴盛,而秋兰主产于闽广地区,因沿海交通运输便利而得以被输送至江南地区,为其流行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秋季本是草木零落的季节,可供欣赏的花卉种类远不如春季繁多,而秋兰色、香、姿、韵俱佳,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欣赏。同时随着理学的发展,人们对花卉的审美更加注重对其人格象征意义的发掘,而秋兰不畏严霜的孤高、芳洁品格正好迎合了人们的审美意趣。

然而到了清代,随着江浙地区春兰园艺种植的兴盛,赏兰风气又发生转变,春兰重新获得人们的爱重。这一时期有许多兰谱专门记录了春兰,如朱克柔的《第一香笔记》、袁世俊的《兰言述略》、屠用宁的《兰蕙镜》、杜筱舫的《艺兰四说》、许霁楼的《兰蕙同心录》等,皆对春兰推崇备至。

总之,春兰和秋兰是兰花园艺种植与观赏活动中最早出现的比较明确的种类。人们由花期的不同注意到两者生物特性的差异,对两者花、叶、香等具体生物特性的清晰认识在宋代就已经产生。如寇宗奭《本草衍义》“有春芳者为春兰,色深;秋芳者为秋兰,色淡”[5],认识到两者花色的不同;邵博《闻见后录》“兰有二种,细叶者春花,花少;阔叶者秋花,花多”[6],认识到两者在叶形及花朵数量上的不同;王楙《野客丛书》“世言春兰秋兰各有异芬,不知秋兰之香尤甚于春兰也”[7]等,认识到两者在香气上的不同。至明清时期,随着兰花园艺种植的兴盛,人们对兰花生物种类的认识渐趋成熟,不仅对春兰和秋兰的形态特征有清晰的认识,还对两者的生长习性及栽培技术都有着科学、准确的认识。

1.2 夏兰

“夏兰”即蕙兰的别称,因花期在3—5 月,处于春夏之交,故得此名。遍检古籍文献,此名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图经》云兰生于深林,石门尤多。有春兰、夏兰、崇兰、竹兰、石兰、凤尾兰。”[8]其中“崇兰”和“竹兰”今已不可考证,“石兰”亦是十分模糊,而“凤尾兰”即凤尾丝兰Yucca gloriosa,属于今天门冬科丝兰属,与春兰一类的兰科兰属植物十分不同,因此这里的“夏兰”是否指蕙兰,不甚明确。“夏兰”一名最早可确认是蕙兰的记载为元代戴侗《六书故》:“兰,芳草也。春兰叶细,夏兰叶细而长,秋兰叶大而泽,冬兰叶差大,叶皆不冬凋。春兰一干一华,夏、秋、冬一干十数花,四时之兰,芬馨最于众芳。”[9]叶细而长,一干数花,且夏季开花,与蕙兰特征完全相符。蕙兰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范围与春兰大致相似,都属于国兰中比较耐寒的种类,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其中尤以浙江蕙兰最负盛名。晚唐时期蕙兰与春兰就已引起人们关注并予以区別。《花经》作者张翊生活于五代时期的吴国与南唐,本是北方人士,因避乱迁至南方并长期居住,故对南方花卉较为熟悉。他仿照魏晋九品制,将诸花分为“九品九命”,其中兰(春兰)位列“一品九命”,蕙位列“二品八命”,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对春兰和蕙兰有所区分。其后,北宋黄庭坚最早在生物特性上对春兰与蕙兰作出区分,其《书幽芳亭》:“兰蕙丛生,初不殊也。至其发华,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10]一干一花、香味浓郁者为春兰,一干数花、香味不足者为蕙兰,此说屡被言及引用,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到了南宋时期,人们对春兰和蕙兰的认识有明显进步,如谢维新《事类备要》引《格物丛话》:“至于蕙,亦有似于兰,而叶差大,一干而五七花,花时常在夏秋间,香不及兰也。”[11]

他注意到两者除了花朵数量不同,还有叶和花期方面的差异。至清代,人们对春兰与蕙兰生物特性的不同已经有了十分准确的认识,如朱克柔《第一香笔记》中将春兰和蕙兰分而言之,对两者的外形、生长习性和栽种方法都分别作出了详尽的介绍,使人对两者的不同一目了然。

1.3 冬兰

“冬兰”之称始见于南宋,共出现两次,一是薛嵎《冬兰》诗,“出林讵为晚,知我岁寒心。不入离骚怨,来亲冰雪吟。众芳归槁壤,独干长穷阴。为有幽人致,相看情倍深”[12];二是卫宗武《木兰花慢·和野渡赋菊》词,“聚林园芳景,尽输韩圃陶篱。任雨虐风饕,露凝霜压,丛木离披。正色幽香不减,与冬兰、并秀结心知”[13]。两首作品都关注兰花不畏寒冬的品质,没有其他细节描写。可以明确“冬兰”是一种兰花的信息始见于元戴侗《六书故》:“春兰叶细,夏兰叶细而长,秋兰叶大而泽,冬兰叶差大,叶皆不冬凋。春兰一干一华,夏、秋、冬一干十数花,四时之兰,芬馨最于众芳。”[9]这里“冬兰”区别于春兰、夏兰和秋兰,冬季开花,显然指兰花的一个种类。在我国传统兰花中,冬季开花的有今之寒兰Cymbidium kanran和墨兰Cymbidium sinense,寒兰一般在11月至翌年1月开花,墨兰一般在10月至翌年3月开花,仅凭“叶差大”和“一干十数花”的信息,无法判断冬兰究竟是寒兰还是墨兰,也有可能两者在当时都被称作冬兰。明代有一则关于冬兰的详细记载,见《徐霞客游记》之《滇游日记》: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一月初八,徐霞客与友人及体空和尚游筇竹寺禾木亭,筇竹寺位于云南昆明西郊玉案山之上,禾木亭中摆放了一株春兰和一株冬兰,“一为春兰,止透二挺;一为冬兰,花发十穗,穗长二尺,一穗二十余花。花大如萱,乃赭斑之色,而形则与兰无异;叶比建兰阔而柔,磅礴四垂。穗长出叶上,而花大枝重,亦交垂于旁。其香盈满亭中,开亭而入,如到众香国中也”[14]。徐霞客对冬兰形态特征的描述十分详细:冬兰有花十葶,葶长二尺,一葶二十多花,花朵与萱草花一般大小,形状与普通兰花无异,颜色为赭斑色,应是花瓣呈红褐色且带有斑纹,其叶比建兰叶要阔,且更柔软,向四面下垂,花葶高出叶面,相互交垂,香气十分浓郁。这些特征与墨兰十分相符,与今之寒兰则不尽相同:首先,寒兰叶一般比建兰叶要细;再者,寒兰一葶花朵数量为8~12朵,不可能多达20 余朵。因此,徐霞客记录的冬兰极有可能是墨兰。

关于“墨兰”的记载始于南宋,但指以水墨所绘之兰花图,其作为兰花种类之称则始于明代晚期,仅见于《(天启)滇志》卷二八录前人之诗《赤佛崖署中见白兰一本,奇姿艳发,旁有墨兰数茎,并所未睹,因志之,時立冬前一日》[15],此诗虽题咏白兰,但诗题中言白兰旁边有数茎墨兰,这里墨兰明显是兰花名称。到了清代,关于墨兰的记载逐渐增多,主要见于各地方志中,如《(道光)广东通志》①阮元等修,陈昌齐等纂,同治三年重刊本。卷九六“广南有墨兰、红兰,叶似菖蒲而阔,皆兰蕙属也”,《(光绪)香山县志》②田明曜等修,陈澧等纂,同治十二年香山县志本衙藏本。卷五“墨兰品甚贵,气清芬,色如淡墨,一干至三十余花,立春、元旦开”,《(光绪)兰溪县志》③秦簧等修,唐壬森纂,清光绪十四年刊本。卷二“墨兰,色如墨而香,品与白兰垺”等。墨兰主要分布在云南、广东等地区,尤以广东最盛,清人区金策创作的兰谱《岭海兰言》专门记载粤地兰花,其中就有许多墨兰品种。时至今日广东地区仍盛产墨兰。另外,墨兰花期经冬历春,往往会在年底开花,故又有“献岁兰”“拜岁兰”“报岁兰”“拜节兰”“贺正兰”等别称。

2 依据花色分类

2.1 紫兰与白兰

将花朵颜色作为兰花分类的一种依据,最早出现于南宋时期,见于赵时庚《金漳兰谱》和王贵学《王氏兰谱》,两书都将福建地区的兰花依据花色分为紫兰和白兰两大类。但需要注意的是,紫兰的颜色并不局限于紫色,还包括紫红色、红色等色系相近的颜色,如“许景出”“石门红”“小张青”皆是红花,但依然归在紫兰行列。同样,白兰也不局限于白色,还包括微黄色、微绿色、碧色等浅色系颜色,如“济老”色微绿,“施兰”色微黄,“马大同”色碧等等。赵氏和王氏的两部兰谱所载主要是福建漳州及周围地区所产兰花,其中大部分的兰花品种已失传,今已不得见,但是根据书中相关描述,紫兰似乎主要是寒兰、墨兰一类,而白兰则主要是建兰一类。这种依据花色分类的方法也比较直观和简单,是基于感官的直觉分类方法。

2.2 素心兰

素心兰是就花色而言,要求花萼、花瓣、花茎为同一颜色,如全白、全绿、全黄等,尤其是唇瓣颜色要纯正、无杂色,不能带其他颜色的条纹、斑点。不同种类的兰花都有素心品种,如素心春兰、素心蕙兰、素心建兰、素心墨兰等。与素心兰相对的是彩心兰,古人称作“荤心”或“虫兰”。素心兰自古以来就为文人雅士所钟爱,是兰中珍品,凡艺兰和爱兰人士无不对其推崇备至,甚至不惜重金四处求购,兰花中的上品和极品就多出自素心兰。宋代虽未有素心兰之称,但赵时庚和王贵学兰谱中所载鱼魫兰“花瓣澄澈,宛似鱼魫,采而沉之水,无影可指”[16]65,虽有夸饰成分,但花瓣白净无瑕,应是素心兰无疑。素心兰之称始见于清代,而明代有“素兰”之称,如王世懋《学圃杂疏》“闽中又有素兰、赛兰二种”[17],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兰,苞生,一茎一花,清香。石门山有春兰、秋兰、鳯尾兰、素兰、石兰、竹兰,又福建有建兰”[18],可能就是素心兰。清代素心兰十分流行,以福建地区的素心兰最负盛名,这在文学作品中多有言及,如何绍基《素心兰》“盆兰抽箭三四十,初阳照影刚到席……此邦素心珍建产,论价未嫌捐璧尺”[19],方濬颐《素心兰》“要知白花重闽产,匪等紫茎赋骚客”[20],孙雄《素心兰》“福州之兰天下稀,就中素心花更奇”[21]等。

福建多地都有素心兰,各地县志中就有记载,如《(康熙)诸罗县志》④周钟瑄修,陈梦林、李钦文纂,清康熙五十六年序刊本。“福州山间有素心兰,一茎数花,稍细,叶亦短,幽香特异,兰之绝品,寻常不可得”;《(乾隆)永定县志》⑤伍炜修,王见川纂,清乾隆二十一年刻本。“素心兰,兰品之最贵者,他处传种不能蕃茂”;《(乾隆)上杭县志》⑥顾人骥、潘廷仪等修,沈成国纂,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素心兰,瓣无朱心、无斑点,色嫩香清,可治难产”;《(乾隆)福清县志》⑦饶安鼎、邵应龙修,林昂、李修卿纂,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一种花纯白,心无红点者,为素心兰,此其最上也”。素心兰在当时十分珍贵,是福建进贡的一种贡品,但因其采办不易,劳民伤财,为此道光皇帝专门下旨停止进贡素心兰。这在《清续文献通考》中有专门记载:“(道光元年)福建巡抚颜检,奏闽省岁进荔支树、素心兰二种采办运送情形。得旨:‘荔枝树、素心兰二种,措办匪易,乃朕素所深知,而又系无用之物。故去岁特降旨,将其停贡,彼时内务府未能明白传谕,似俟三年后仍照旧呈进。朕意原是永行裁革,此时不便再行,宣示汝当遵此朱谕,嗣后二项永远不必呈进。汝能如此直陈,朕甚嘉焉。’”[22]当时民间素心兰的买卖价格已经十分昂贵,如《(道光)龙岩州志》①彭衍堂、袁曦业修,陈文衡等纂,清光绪十六年重刊本。记载:“素心兰,叶柔润光滑,茎白,一茎十余花,花心如玉,不染点尘,香气幽细清绝。与永安产者相埒,近多重价购之,甚珍重,不可多得。又有独枝素兰,更佳,今不可得见矣,此兰惟州辖有之。”又如沈大成在《题徐愚亭画兰》提到“价重群芳在素心,年年空谷荷鉏寻。凭将墨渖为兰泽,一叶真须粥一金”,并且自注曰“闽中市素心兰,计叶论直”[23],可知福建地区的素心兰以叶之多少计价,一叶一金,珍贵无比。又如孙原湘《二兰篇》题注“有贵介子以十万钱购素心兰一本,扃诸高阁,閟不与人见,兰虽得所,而有絷拘之慨”[24],一本素心兰值十万钱,足见素心兰之金贵。当时能买得起素心兰的都是富贵人家,普通人无力购买,如诗人朱景英“舟过永安欲觅素心兰,而索值甚高,苦无所得,因买水仙以解嘲”,并为此赋诗以抒心中苦闷:“作吏依然贫士吟,曾无一物伴幽襟。沅湘纵入柴桑梦,却要黄金买素心。”②引自朱景英《畬经堂诗文集》,清乾隆刻本。素心兰本是幽洁之物,但许多人为谋求利益不断抬升其价格,使其“一叶一金、一花万钱”,沾染了世俗铜臭,而钟情素心兰的贫士只能望而却步、望花兴叹。

素心兰数量稀少而追崇求购者多,一方面是因为素心兰素净淡雅,无点尘之染,有遗世独立之韵,迎合了文人雅士对“素心”即本心的追求与向往,在清代兰花审美文化发展的鼎盛期,自然被推为兰中上品、珍品、奇品;另一方面是因为素心兰稀有难寻,不易获得,连道光皇帝都言其“措办匪易”,并下旨停贡,便“物以稀为贵”。

3 依据瓣型分类

随着对兰花审美认识的成熟,人们对兰花的分类亦愈加细致,花瓣形状成为其中的一项依据,但仅适用于春兰和蕙兰。以瓣型分类兰花,最早见于乾隆年间艺兰家鲍薇省的《艺兰杂记》,据民国杨复明《兰言四种》记载,“鲍薇省《艺兰杂记》,有辨江浙兰之梅、荷、仙瓣一则,近人各兰谱多载之,而没其名,兹并著之”[25]364,可知《艺兰杂记》在民国时期就已经亡佚,但其他许多兰谱中皆有收录,因此可窥其一二。杨复明《艺兰四种》就有载录:“春兰之干多紫色,惟素心则绿,间亦有紫者。若花瓣短而头圆者,为梅瓣。略尖者,为水仙瓣。较谁水仙略长而头阔者,为荷瓣。上下皆阔为超瓣。此俱上品。倘又为素心,则为超品矣!”[25]365春兰瓣型被分为梅瓣、水仙瓣、荷瓣和超瓣4种,并皆以素心为贵。其后诸多艺兰家也开始采用这一分类方法,如朱克柔《第一香笔记》、屠永宁《兰蕙镜》、许霁楼《兰蕙同心录》、袁世俊《兰言述略》等兰谱,都以瓣型分类兰花。时至今日,此分类方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的瓣型理论,成为鉴赏春兰、蕙兰品种优劣的重要标准。

传统的春兰和蕙兰主要分为梅瓣、荷瓣、水仙瓣三大类型:1)梅瓣,外三瓣短圆,形似梅花花瓣,内部左右两侧的花瓣即捧心呈兜状,唇瓣平伸或上翘、舒展而不后卷;2)水仙瓣,外三瓣狭长,花瓣中部宽,端部尖,基部狭窄,略呈三角状,形似水仙花花瓣,捧心有兜或浅兜,唇瓣大而下垂或后卷,又分为梅形水仙瓣和荷形水仙瓣2种,前者外三瓣稍长,略似梅瓣,后者外三瓣较阔,略似荷瓣;3)荷瓣,外三瓣阔大、短厚,尖端较钝,基部稍窄,向内微卷,形似荷花花瓣,捧心无兜,唇瓣较其他瓣型阔大,先端微微向内反卷。这3种是春兰和蕙兰最常见的瓣型,还有团瓣和超瓣:团瓣即外三瓣和捧瓣呈圆形,唇瓣圆短;超瓣则是内外花瓣皆异常阔,基部也不狭窄,其宽度超出了普通瓣型。

针对兰花的不同瓣型,古人对其优劣多有品评,如朱克柔认为:“水仙素第一,荷花素第二,梅瓣素第三,水仙瓣第四,绿梅瓣第五,红梅瓣第六,团瓣素第七,超瓣素第八。”[16]161抛开素心,仅就瓣型而言,水仙瓣最佳,其次是荷花瓣,再者是梅瓣,最后分别是团瓣、超瓣。然而朱克柔之后的许多艺兰家有不同观点,如屠用宁、杜文澜、袁世俊皆认为3种瓣型的排名是梅瓣、水仙瓣、荷瓣,这说明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兰花的品评欣赏标准亦有不同。时至今日,瓣型理论虽然也是品评兰花的重要标准,但人们更加注重瓣型是否“端正”,各种瓣型已无明显高低之分。

4 结语

虽然兰花的园艺种植与观赏活动兴起时间较其他传统名花如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梅花Prunus mume、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等晚,但其依然深受国人爱重,无论是在园艺园林领域,还是在文学和绘画领域,都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意象和题材,蕴含着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探析古代兰花种类,揭示古人分类方法,既能使今人了解古代兰花的园艺审美特征,也能为现代兰花的园艺品种培植提供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墨兰秋兰蕙兰
自报家门的省略号
墨兰精油提取工艺优化及成分分析
幽香暗吐是最美的姿态
正月初三
郑红雨墨兰作品
一图读懂虹桥商务区“十三五”规划
吕秋兰 坚定追梦
中美建交以来的四次国事访问
创客,你是什么段位?
错别字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