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青 钟香妹
摘 要:中国共产党是具有文化使命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生成、发展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进程中。党的文化使命鲜明体现在党领导与执政的理念中,有效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具有引领性、人民性、接续性、世界性等特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新的文化使命。推进实现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秉持开放包容的胸怀,坚持守正创新的方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马克思主义;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11-0006-00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11.001
文化使命是政党使命在文化领域的呈现。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自其诞生起就承担着特定的文化使命。也正是因为承担着伟大而高远的文化使命,中国共产党才体现了高度的人文关怀、鲜明的人民立场、深厚的价值底蕴,才能够发挥对于民族、时代乃至整个人类的引领作用。简言之,所谓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不断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求为根本价值追求,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文化强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推动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文化使命有着自觉而清醒的认知,并在百余年伟大进程中有效承担与践行。
一、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生成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生成、发展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曾创造出光辉灿烂、享誉世界的文明,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形势下,中国被动卷入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之中。“天朝上国”的迷梦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攻击下被打醒,昔日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在西方文化的攻势和“打倒孔家店”的责难之中变得黯然失色。当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时,他们认识到中国不仅器物不如人、制度不如人,乃至曾经令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华文化也变得黯淡无光。这种历史语境下,中华文化往往被冠以与“文明”相对立的“落后”的标签,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先进分子不仅肩负着救亡图存的重大任务,也需要承担起拯救中华文化的重大使命,实现民族精神的独立与民族文化的复兴。为此,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之道,提出了多种救国方案,但是终究经受不住实践的检验,以失败而告终,“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1]。中国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面对严酷的国际环境、落后的社会条件以及艰难复杂的革命任务,中华民族急需一个新的领导力量,这一新的领导力量应该以先进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又怀有为人类求解放的理想抱负。历史的重任落到了中国共产党身上。在此,中华文化传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担当以及中国知识分子那种赓续道统的观念,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有鲜明体现。只不过,这种道统不再是维护与接续封建文化,而是融汇古今中西,致力于中华新文化的再造以及对人类文明的引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直面中华文化的问题与现实,以清醒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明确了无产阶级的文化使命,“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而文明先进的中国。”[2]这无疑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承担建立新中国、创造新文化的使命。此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和阶段性特征,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促使文化使命在各个历史时期得到了推进与拓展。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塑造。马克思主义尤其强调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作为能动主体对于包括文化使命在内的历史使命的承担。“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批判旧的意识形态,实现‘两个彻底决裂,建立每一个人都能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整个社会关系高度优化和谐的‘自由人联合体。”[3]从文化意义上而言,党的使命就是建立实现人的文化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新社会。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4]这种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的文化觀念,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现实关怀。它时刻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和命运,批判一切束缚人、压迫人、统治人的异化力量,并通过新文化的建设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共产党必须在“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同时也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5]。“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主要是指同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文化决裂。在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下,文化异化为“一种非人的力量”[6],成为压迫人、奴役人的精神统治工具。马克思论证了共产主义既是消除异化的途径,也是文化发展的新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化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尺度的未来文化形态,无产阶级政党无疑承担着建设和塑造这样一种文化的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起来的政党,应该而且必须自觉肩负起这一文化使命。当然,要想实现这一文化使命,中国共产党首先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担负起民族文化复兴的使命。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感使其自觉主动地将中华民族文化的选择权和独立自主的发展权牢牢掌握在国人的手中,并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点和特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中国人在文化上更加自信,凝聚了人心,巩固了团结。
二、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体现在其领导与执政的实践中,贯穿于文化建设全过程。党的文化使命决定着其文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引领着文化建设的方向,具有引领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文化使命的人民性,文化建设需要以人民的文化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和立脚点。此外,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是阶段性和长远性的有机统一,文化使命的实现离不开一个个阶段性文化目标的完成,体现了文化使命的接续性。中国共产党作为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党的文化使命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本民族人民的文化需求,也将发挥对全人类文明进步的引领作用,这就决定了党的文化使命的世界性。综上所述,党的文化使命体现出引领性、人民性、接续性、世界性的特征。
(一)引领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務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的引领作用发挥离不开党对文化使命的自觉确立。文化使命关乎文化发展方向,“文化发展方向一旦模糊或摇摆,就难以安顿人的心灵与民族的精神,进而也难以在国家认同与社会心理结构上巩固既定的制度、道路和理论”[7]。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起了文化复兴的使命,这一目标任务镌刻在共产党人的基因中、流淌在共产党人的血液里,引领着共产党人的文化奋斗。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更是决定了其文化使命所具有的先进性和引领性。在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各种流行思潮中,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最终胜出绝非偶然。“马克思主义对历史规律的揭示、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强调、对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要求、对未来新社会的描绘,恰恰契合了当时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迫切需要,并以其巨大的科学性超越了近现代的各种历史观而逐渐为广大先进分子所接受。”[8]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文化使命正是在文化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与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引领性决定了党的文化使命同时具备科学性和引领性。党的文化使命既重视当前的文化建设,又不拘泥或囿于眼前,而是有着远大的文化发展目标愿景,文化使命指引着文化建设的轨迹与方向。作为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所要推进的文化复兴不是不加取舍地全盘复辟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在批判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进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创新发展,创造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的文明形态。
(二)人民性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根本的政治立场。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使命确立的前提,是文化建设首先需要回答的根本性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脱离了人民的文化需求,党的文化使命将是抽象的;离开了人民的文化认同,党的文化使命将是空洞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明确了自身文化使命的人民导向。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民群众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如何不断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提升人民群众的精气神,是作为领导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目标。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中就强调“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9],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人民立场,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文化价值取向的人民性。改革开放进程中,邓小平要求,“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0],突出了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是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指出要让全体中华儿女“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11]。这一论述充分尊重了人民群众在中华文化建设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又为党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的成就表明,党始终在文化建设各方面各环节将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文化建设丰盈人民的精神世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动力。
(三)接续性
文化使命具有未来指向性,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建设的总体依循。为了有效实现文化使命,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立足时代特征和实践发展要求,设定了中长期文化建设目标,而每个目标都是实现文化使命的一个关键节点,是文化使命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呈现。换言之,文化使命是贯穿党的文化建设工作的主线,开展和推进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党的文化使命。在此意义上,党在各个阶段的文化建设工作呈现出接续性与跃升性的特点。每个新的阶段性的文化使命都是对以往阶段性的文化使命的接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就是在阶段性的文化使命目标的实现中逐步接近并最终实现党的文化使命的。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建立一个新中国”的革命总目标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中也担负起“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使命。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中确立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性质,即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兼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形成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体现了民族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文化现代化”的总体设想,制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总方针,强调社会主义文化要有中国特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领导了文化领域的拨乱反正,确立了建设新文化的使命,明确将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之一,推动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明确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凸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建设是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文化使命的,从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建设的历程来看,文化使命不是凝固不变、永恒同一的。文化使命的具体内容是随着目标任务的变化、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动态发展的,这种发展既不是毫无头绪的,也不是脱离历史基础的,而是在文化使命的指引下,立足历史发展阶段,不断推进文化事业进阶跃升。
(四)世界性
中国共产党不仅肩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也肩负着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坚持胸怀天下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浓郁而深沉的人类意识和世界情怀。一方面,文化使命的世界性体现为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任何文明一旦陷入自我封闭圈层,就难以直面自己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无法形成强大的文明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12]。中华文明是在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传统中形成发展的,坚持发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以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存消除文明隔阂、化解文明冲突、超越文明优越。这种理性思辨的态度、兼收并蓄的智慧是中华文明的巨大优势。另一方面,文化使命的世界性表现在为人类文明发展作贡献。中国共产党的基因决定了党的文化使命具有世界性,中国共产党不仅要满足中国人民的文化需求,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还要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切关怀,对世界文明进步的深度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格局中谋划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同时,提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命题,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世界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秉持胸怀天下之胸襟气度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以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共同应对各类全球性挑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对其他文明的替代,而是对人类文明的丰富和发展。
三、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新时代新起点上中国共产党明确了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3]。担负新的文化使命,需要新的理论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对新时代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新层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把握达到新高度。这一思想坚持了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高度统一,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揭示了“两个结合”的内在机理,提振了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信心,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4]16文化自信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力量和底气。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激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层动力。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必须立足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去完成新的文化使命。一方面,文化自信源自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和运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虽历经文明之殇、迭遭变故但经久不衰、依旧焕彩,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14]5只有对自己的文化充满信心,才能获得坚守的从容、进取的勇气和创造的活力。面向未来,我们应当科学认知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另一方面,文化自信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13]文化自信不是对自身文化的孤芳自赏和盲目认同,而是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同异质文化接触交流中展现出对自身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肯定。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驱力。新时代新征程上巩固文化主体性离不开坚持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权,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推进文化创新发展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此外,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两个结合”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表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准确、更加科学。前进道路上融通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是我们推进文化发展的路径,也是高度的文化自信的充分彰显。总之,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做到对各种教条不盲从、对民族传统不轻视、对西方理论不照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二)秉持开放包容的胸怀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13]“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15]“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最可注意的是其兼容并蓄的胸怀;为此中国人遭逢外来异质文化时,常常能够吸收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同时,若一个思想体系趋于独断,以致僵化时,常有内发的修正,使中国文化有更新的机会。”[16]从中国历史发展演进的历程来看,尽管历史上曾出现多次王朝更替、政治危机、外族统治,中华文明都以其独有的韧性融合了其他文明、化解了文明的危机。中华文明始终在开放包容中不断创新发展,一再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12]文明作为一种生命体,需要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自我封闭、停滞僵化必将走向衰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必须坚持文明平等论、文明共生论,既立足中国,又要放眼世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17]的態度,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兼收并蓄中推动文明创造,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世界意义,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三)坚持守正创新的方法
守正创新是中华文明数千年历久弥新的文明基因,是党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经验,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原则。“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13]习近平总书记从根本制度、根本要求、领导力量、文化主体性等四个方面,鲜明指出文化建设中应当守什么正。就根本要求而言,“两个结合”既明确了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也指明了实现新的文化使命的方向原则。“两个结合”要求中国产党人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可能会发生变形或革新,但是流淌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即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强的韧性,不会轻易毁坏或湮灭。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批判与反思,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创新发展中展现活力就是例证。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呼吁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他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4]107-108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熔铸成有机的、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所在。“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13]习近平总书记从思路、话语、机制、形式等四个维度精辟指出如何创新,为文化建设提供路径方法。具体而言,创新思路,就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总体布局,强化整体推进,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文化体系;创新话语,就是要创造新的文化表达形式,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创新机制,就是要健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工作机制,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创新形式,就是要积极促进科学技术与文化建设的互动融合,用先进技术手段赋能文化建设,丰富文化表现形式,拓展文化发展和传播的空间。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与先进性,才能引领时代发展,但创新不是没有原则、立场的创新,也不是同传统进行彻底决裂,而是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发展、除旧布新。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动态共生,只有在坚持守正基础上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获得活力和源泉;只有在创新的过程中守正,在文化建设中才能坚守立场,才能确保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四、结语
文化建设是文化使命的具象化呈现,文化使命是文化建设的抽象化表达,中国共产党是具有文化使命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在百余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文化建设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党的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一步步推进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发展、加强文化交流,既满足中国人民的文化需求,又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步。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速做速成之事。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不仅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还受到其他诸如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即是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党在领导文化建设上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明确的战略举措,在稳步推动文化建设中实现党之文化使命。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4.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3] 李海青.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何以可能[N].学习时报,2023-11-10(01).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3.
[7]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287.
[8] 李海青,李青青.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成功之道[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2-17.
[9]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
[10]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
[1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1.
[12]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2022-05-29(1).
[13]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5]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
[16] 许倬云.万古江河[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537.
[17]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9-05-16(2).
On the cultural miss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i Haiqing1 Zhong Xiangmei 1 2
[1.School of Marxism, Party school of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National Academy of
Governance), Beijing 100091; 2.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Party School of Jiangxi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Nanchang, Jiangxi 330003]
Abstrac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a Marxist mission-oriented political party with cultural mission.Guided by Marxism, the CPC's cultural mission has emerged and developed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seeking happiness for the people, rejuvenation for the nation, progress for mankind, and common ground for the world.The cultural mission of the Party is clearly reflected in the concept of Party leadership and governance, and effectively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ading, people's nature, continuity, and world.It has become the new cultural mission of the CPC to continue to promote cultural prosperity, build a strong cultural country, and build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from a new starting point.To realize the new cultural mission and build a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we need to strengthen our cultural confidence, uphold an open and inclusive mind, and adhereto the fundamental while innovating.
Key Word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ultural mission; Marxism; National rejuvenation; Modern civ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