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赵春光
茭白田养鳖是一种高效综合种养模式,经济效益好。但经过多年发展,该模式逐步暴露出一些技术与管理上的问题。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茭白田养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增效措施,可供相关从业者参考。
茭白田养鳖是利用茭白田的水体空间,在不影响茭白产量的基础上再养鳖的增效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种植茭白的面积为100多万亩,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西南地区。从气候条件和环境来说,一般能种茭白的地方都能养鳖,但我国实际用来养鳖的茭白田只有50多万亩,主要分布在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这种纯生态低密度养殖的鳖产品具有销路好、价格高的优势,高峰时年产量达到7.5万t,产值40多亿,平均亩增效益在5000元以上,茭白田养鳖也成了长江中下游与西南地区目前乡村振兴中较好的特色农业产业之一。由于种茭白也需要平整的土地和优质的水源,大多和我国的稻田同属良田范畴,所以发展也受到严格的产粮红线控制,目前唯一出路是在现有茭白田面积基础上,做好管理和创新,通过提高单位产量和质量来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并实现健康发展。
种茭白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茭白种植在大农业中属于“菜篮子”工程项目之一。利用茭白田养鳖不但起到生态互补的作用,增效更比单一种茭白高出很多倍。但因养鳖的设施和管理要求不同于单纯种茭白,一些地方因茭白田养鳖的设施和管理没有跟上,造成综合种养效果不佳甚至亏损。目前,茭白田养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般茭白田种植茭白的行距为0.8m~1m,株距为0.5m~0.6m,通过多年实践,为了能使放养的鳖正常生长和有好的品质,在修建茭白田和布置设施时,不但要抬高田埂,设置防护设施,更要求在田中留出一定的空间并挖好鳖沟和投喂池,目的是让鳖在茭白田里既有活动空间,又有摄食场所。此外,还要在鳖沟中设置晒背台,有利鳖的生长,所以设计布局时应在鳖沟处少种一行茭白。而笔者在考察中发现大多数种养殖户并没有留空和布置设施,都是原样直接放鳖,直接把饲料撒在田里养殖,有的甚至在养鳖的基础上还放养了鸭或鹅,进行多品种经营。这种做法不但大大缩小了鳖的生活空间,鸭、鹅的惊扰还会导致鳖不长、消瘦,且因鸭、鹅吃了大量高价值的鳖饲料进而导致成本大幅上升,最终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
茭白田养鳖的模式一般采用春放秋捕、当年养殖当年收益的短周期模式,这要求放养的鳖品种不但要适合茭白田的生态环境,更要具有较快的生长性能和较高的市场接受度,否则将达不到收益预期。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我国人工养殖的鳖品种比较多,其中有些还是从国外引进的,由于不同品种都有其独特的生态生物学特性,人工养殖需要符合其特性的生态环境和技术措施,否则就会影响鳖的存活与生长。如泰国鳖在恒温的工厂化温室里养有一定的生长优势,但到野外的常温环境中就长得比较慢,此外泰国鳖的裙边比较窄,在市场上不太受欢迎,该品种就不适合在茭白田中养殖,但目前我国一些茭白田养殖户不太了解这些事情,认为泰国鳖苗种价格便宜成本低就买来放养。
除了品种不合适,养殖密度不合理的情况也时常存在。在华东地区的苏浙沪,养殖期基本在五个月左右,放养的密度一般会低些。而广西一带因气温较高,养殖时间要比华东地区多两个月,再结合间捕,放养数量可相对多些。如不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放养过多不但增加成本,且鳖长不大,过多的鳖还会对茭白的根系造成伤害,影响到茭白的产量;而放养较少则浪费了空间,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防护不好,鳖逃逸
鳖是爬行类变温动物,在温度适合生长的季节里活动频繁。在人工养殖环境中,鳖的外逃主要在两种情况下发生:一是防护设施不够标准,如田埂防护栏不够高、不够牢,一到雨季被冲坏造成鳖外逃;如进排水口的栅栏设置不够严密,田中的鳖会通过缺口直接逃出池外。二是管理不够认真,没有定时认真巡田,未及时发现、修复防护设施。茭白田一旦养鳖,其管理便不同于单纯的种茭白,应增加养鳖方面的管理措施。
在市场上,消费者对鳖的消费观念和兴趣是不断变化的,如早期我国消费者吃鳖的烹饪方法主要是清蒸,所以养殖规格以不超过500g为宜。而随着时代变化,国人流动和饮食习惯融通,大众对鳖的消费要求也有了很大变化。如在沿海城市大型餐饮店里,年轻人已不太认同小碗清蒸的这种传统吃法,而喜欢很多人围坐一起的香辣火锅或煲汤,这种烹饪方式要求商品鳖的规格在750g以上。
茭白田养鳖春放秋捕,相对养殖时间较短,要达到市场需求的大规格,必须采用与其他养鳖模式不同的养殖管理措施,就是放养大规格鳖种和科学投喂,特别是放养后的投喂。然而我国有许多茭白田养鳖户,误以为茭白田里有自然生长的天然饵料,加之放养密度不高,不需要投多少饲料。但天然饵料极少,在鳖生长旺期,天然饵料很快就会消耗完且没有补充,如果不进行科学定时投喂,放养的鳖是不会很好生长的。
随着我国交通物流的不断完善和互联网营销的成熟,农产品销售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但可以随求随供,还可以个性化定制。同样,鳖产品也可以做到远距离订购和随要随采,大大方便了消费者。但笔者在考察中发现,许多茭白田养鳖户没有跟上形势的改变,而和过去销售茭白一样集采集卖,田边平价批发,对个性采购的消费者拒之门外。秋末鳖统一捕捞后,以60元/kg的价格批发给经销商,核算效益远远不如随要随采的销售方式高。
在单一种植茭白的生态环境里养鳖,事先必须调整环境布局和添加设施,以适应种养对象的需求,否则将达不到预期目标。虽然各地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但必须满足一些基本要求。
一是为了便于捕捞和鳖的活动生长,需要在茭白田中留出整个茭白田10%面积的鳖沟,并在鳖沟中设置晒背台,鳖沟一般深0.8m~1m,宽1.2m~1.5m,鳖沟可设两条,位置在与稻田长边平行的田埂内5m处。
二是为了防止鳖的外逃,必须加高加固田埂,或不加高但要在池埂内设防护栏,防护栏的高度要求不得低于田内水平面向上50cm(见图1),防护栏可用水泥瓦和较厚的塑料板等搭建。
图1 茭白田设施布置断面图
在进排水口设置拦栅,不但要利于水流畅通,更要能防止鳖逃逸,拦栅可用钢丝网或竹栅(见图2)。
图2 进出水口拦栅闸门
三是注重饲料投喂点设置,这是目前最易被茭农忽视但很重要的一点。投饲点可设在鳖沟一头的田埂旁边,这样既方便投喂也方便观察。投饲点上设饲料台或饲料栏,如投喂软料,就应设饲料台。此外为了防止饲料被风雨浸湿流失和野生鸟类啄食,可在饲料台上方设一个雨棚。如投喂膨化浮性颗粒饲料应设饲料栏,饲料栏可用PV管或竹竿做成四方或长方形,目的是拦住浮性饲料不让其飘散到田中。投饲点的另一个功能是集鳖,所以投饲点应为一个较深的鳖坑,平时可在鳖坑进行抓捕,最后捕捞时等池水排干,大多数鳖会游到鳖坑集中(见图3)。此外浙江目前还有一种以养鳖为主,兼种茭白的模式,就是在池塘周围砌上防护墙,池中面积50%用来养鳖,另外50%种植茭白,效益可提高几倍,但这种模式适合在经济发达、鳖商品销售比较好的地区,不建议盲目跟风。
图3 茭白田设施平面布局
茭白田养鳖的品种,应当选市场销量好且本地易养的品种,根据多年的实践证明,茭白田养殖的鳖品种以本地的中华鳖和引进的日本鳖为宜。这两个品种不但抗病力强、成活率高,且市场价格与销量高。为了满足鳖秋后平均能长到750g以上,达到商品规格,要求放养的鳖最小规格不得低于400g,放养密度为200只/亩。此法既能保住茭白产量,鳖的亩产也不会低于150kg。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养鳖的茭白田不能再养畜禽类和其他鱼类。
加强放养后的投喂是茭白田养鳖管理中的重中之重。鳖的饲料类型有全价配合粉料和全价配合膨化颗粒饲料(也叫浮性料)。因后一种投喂比较方便,目前应用较多。投喂饲料量开始可按放养体重的5%测算,目的是起到诱食和培养鳖条件反射作用,一星期后可按当时天气情况和实际吃食情况以前餐吃食量10%的幅度调整。如天气较好前餐又全部吃完就增加10%,相反如前餐没吃完或天气不好风雨较大就减10%。投喂饲料一定要投喂在饲料栏中,不要满田撒,这样不但浪费,也很难掌握实际的吃食量。
茭白田养鳖投喂次数,一般按照放养前20d每天中午投喂一次,20d后每天投喂2次(8:00、17:00)进行。秋季气温下降到25℃以下时,改为每天中午喂一次,20℃以下就停喂。由于放养密度小,放养规格大,鳖在茭白田里的活动能力很强,所以养到秋季捕捞时,不但规格都在750g以上,而且成活率高、商品质量好。
灵活销售是指不分季节时段和数量,只要价格合适就出售的一种方法。灵活销售的难度是捕捞,也就是间捕,可采用笼捕和投饲点网捕等方法。一些地方在同一区域内进行了比较,一般采用灵活销售方式的利润,要比秋后一次性捕捞批发高出50%以上。一些地方茭白田种养规模比较大,建议当地以组织合作社的形式积极开拓电商营销渠道,实现灵活销售,促进鳖养殖效益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