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 军 宋 颖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作为新中国的政府总理和第一任外交部部长,他不仅是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制定者和奠基人之一,而且是这一政策的直接实践者。在几十年革命生涯中,周恩来独特的外交风格和外交思想不仅一改旧中国外交上的屈辱形象,而且给世界外交界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在全世界面前展现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不卑不亢、热爱和平的大国形象。尼克松就曾在日记中评价周恩来:不仅有中国人的细密,而且还有一位世界外交家的广泛的经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实践活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指出: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周恩来年轻时就曾自我评价“求真的心”极盛,作为一名注重实际的领导者,为了保证外交决策的正确性和对外工作的针对性,周恩来大力倡导新中国外交战线的调查研究之风,这也对其外交风格的塑造、外交思想的形成、外交实践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先导作用。
周恩来外交调研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掌握资料、了解情况、分析研究从而解决实际外交问题。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就高瞻远瞩、多次指示当时的中央外事组和地方外事处编译一些研究国际问题的手册,并有系统地研究几个专题。1947年7月29日,周恩来致信中央外事组副主任王炳南:“编译几本有关美国的工具书”“关于国际问题的研讨,你们除一般外,应着重美国及美洲;香港应着重西欧及南洋、印度;哈尔滨应着重东欧及日韩”。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又指示在解放区一些重要城市的军事管制委员会内设置外交问题研究组,批示“由市委负责同志一人参加领导,吸收市政府外国侨民事务处及公安局外国侨民管理科负责同志参加,共同研讨有关外国侨民及外交问题的各种情况,并搜集各项材料,负责向中央及中央局作定期报告,并提出应请示的问题和意见”。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8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周恩来讲话指出:“外交不能乱搞,不能冲动。遇事要仔细想,分析研究,看是属于哪一类性质,其后果如何,分析好的一方面,同时也要分析坏的一方面。”“必须要多思考、多分析研究,并且要多看书、多实践,才能善于斗争。”“我们打硬仗,必须要仔细,不要害怕。工作是做出来的,经验是积累而成的,必须磨炼自己。”周恩来要求外交战线的同志要扎扎实实做调查研究,把每项外交决策都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为此,周恩来在外交部内组建了外交政策委员会,亲自兼任主任。该委员会既要做作系统的研究,又要研究临时性问题。在周恩来的指导下,外交部关于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的研究蓬勃开展起来。
在一些具体外交事务上,周恩来谋定而后动,将充分的调查研究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敏感问题的重要方法。比如,为了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中缅边界问题,周恩来亲自查阅了汉朝以来的有关史料,弄清了中国历代对中缅边境地区的管辖情况;仔细查看了各种地图,弄清了各个时期地图的不同画法及其原因;查考了19世纪以来中缅历次边界纠纷的情况和交涉经过,弄清了边界未决问题的由来;还研究了边境地区双方居民的民族分布、居住和耕作情况以及关于处理边界问题的国际法论述和国际惯例。1957年7月9日,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关于中缅边界问题的报告,指出:“中缅边界问题有复杂的历史背景。”“近六十多年来,国内和国外出版的地图中,先后出现了对中缅未定界的许多很不同的划法。”“在处理中缅边界问题的时候,必须认真对待历史资料,……把可以作为法理依据的历史资料同由于情况变化只有参考价值的历史资料加以区别。”“在中缅边界已定界的各段,在我国和其他邻国的边界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同一民族分居边界两旁的情况。”周恩来正是通过这样的调查研究,弄清历史和现状之后,根据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联系两国关系通盘考虑,确定了互谅互让、友好协商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的方针,并提出了一个既考虑历史背景,又考虑当前实际情况,公平合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此为基础,通过中缅双方的共同努力,1960年先后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中缅边界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周恩来教导外交人员不要“闭门家中坐,担心鬼叫门”,要主动地向对我友好的国家外交使节进行活动,多调查研究,将其作为重大外交任务。1966年2月,周恩来在外交部召开的第四次驻外使节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指出:要对驻在国的社会情况、经济情况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拿出像样的东西来。1970年时他忧心忡忡地多次强调:“建国以来二十年了,收集的资料太少了,成了‘关门主义’那还得了?”“对外交往中要多出去活动,要敢于接触、敢于收集材料、敢于打开局面。”并指导外交战线以正确的方式方法积极开展调查研究。
周恩来围绕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重要原则,对外交工作调研提出很多具体要求。1952年4月,周恩来在一次我国驻外使节会议上围绕外交工作的思想指导,专门指出要“有高度党性,反对政治空气稀薄”,但“把原则变成教条来背诵不是政治,轻一点说是书呆子,重一点说是教条主义者。要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围绕调研工作的具体方式方法,周恩来指出:“是好是坏,要从客观存在出发,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调查研究,必须贯彻实事求是精神。”“必须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事物总存在内在的矛盾,要分别主次;总有几个侧面,要进行解剖。各人所处的环境总有局限性,要从多方面观察问题;一个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要多听不同的意见,这样才利于综合。事物总是发展的,有进步和落后,有一般和特殊,有真和假,要进行比较,才能看透。”周恩来还曾用“天涯何处无芳草”来说明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值得研究、学习、借鉴的地方,因此外交工作调研要博采众家之长。
周恩来要求外交战线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能够通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成为熟悉业务工作的“活字典”,真正做到对国际形势和现实状况心中有数。比如,周恩来就要求外交部各部门、各单位要经常积累有关各国的基础材料,制成卡片,并不断补充更新;要求外交部的干部要学会抓材料,要抓得恰当,抓得及时,不要多,但要有分量,要经过思考;强调写调研文章要开门见山,引人入胜,要有内容,有来源,有数字,有分析,有看法,有估计,要短而精,可以一题一分析;特别要求大使们要自己动手写调研报告,指出动手写东西可以使思想得到发展,不写成套的东西就不能在思想上有一个整理的过程。
周恩来还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督促外交战线的同志扎实开展调查研究。1971年8月21日,周恩来接见回国大使及外交部、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中央对外联络部、总参谋部二部等部门负责人,宣读和解释前一日外交部为批驳美国政府向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提交的所谓“两个中国”提案所起草的声明。在问及美国为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曾同哪二十个国家开会时,被问者大多答不上来。周恩来当场批评说:我真有点恼火,你们报纸也不看,参考也不看,外交战线这样子不行啊。随即,他举出了这二十个国家的国名,并分析道:从这个名单里,可以看出战后美国国际地位的下降。
同时,周恩来也坚决反对外交工作调研中“大呼隆”、“走过场”、为了调研而调研的问题,指出:“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们要从国外买些东西,还要学一些东西。”“有些国外的东西并不那么先进,那就没有必要去考察。”并特别强调指出各个不同地区的使馆应有不同的任务,调查研究的重点要结合实际情况各有侧重,比如:“有些使馆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抓好科技调研。”“驻西方国家的外交人员要学点科技知识,夫人们也要学一点。”“使馆回来的同志也应该结合驻在国的科技情况的特点,在国内参观一些有关的工农企业。”周恩来的建议真正让调查研究有的放矢、学以致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不忘来时路,才能走好脚下路。历史的时针向回拨转,1961年3月19日,周恩来在中央工作会议中南、华北小组会上指出:“我们下去调查要坚守毛泽东同志的三条原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就是民主集中制,它不但是组织原则,也是工作原则。智慧是从群众中来的,但对群众的意见领导方面还要加工,然后回到群众中去考验,在这基础上再加工。脱离我们的基本阶级群众,就会丧失党的基础。尾巴主义,随着群众跑,就会放弃党的领导。目前的毛病,还是我们发号施令太多,走群众路线太少。”这是周恩来在几十年革命生涯中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的宝贵经验总结。特别是在外交工作调查研究过程中,更加需要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胸怀纷繁的国际局势、瞄准艰难的问题处理,因此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无疑将为我们谱写新时代大兴调查研究的崭新篇章,提供了实践参考。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新时代开展调查研究绘就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底色。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我们党把认识论化为群众路线,使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个伟大贡献。为解决中缅划界难题,1957年3月中旬,周恩来专门在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作了关于中缅边界问题的报告,在北京的人大代表、政府成员和特邀专家也出席了会议。3月底,他又在云南省政协召集的由云南各界和各兄弟民族代表参加的会议上作了关于中缅边界问题的报告。在这两次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会议上,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周恩来得以听取到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习近平总书记也是通过调查研究走好群众路线的典范。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他跑遍全县25个乡镇、221个村,临时在街边摆上桌椅,广泛接触群众,听到了老百姓的真心话;在福建宁德,他到任3个月就走遍9个县,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异常艰苦、异常难忘”地深入下乡村登门入户、访贫问苦,许多干部脚趾都磨出了血泡;赴任浙江,他用脚底板走发展经,用1年多时间跑遍全省90个县市区;在上海仅7个月,他到过全市19个区县。新时代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集中起来,坚持下去”为新时代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在开展调研活动、取得丰富成果的基础上,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加工,这样才能最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0世纪70年代,为做好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来访准备,周恩来多次亲自主持会议,透彻分析国际形势和美国情况,反复讨论会谈方案。周恩来还对尼克松和基辛格的政治观点、个人历史、家庭生活,乃至爱好习惯都作了深入详尽的调查研究。为此,他专门阅读了尼克松的著作《六次危机》,看了尼克松所喜欢的电影《巴顿将军》。基辛格秘密访华前夕,尼克松在美国堪萨斯城发表讲话,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二十五年世界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已不能支配世界了。尼克松特别提到,美国必须采取步骤结束与中国大陆隔绝的状态。周恩来很快就要求外交部将该讲话印送有关领导同志参考,并立足尼克松讲话内容,分析美国战略动向。正是通过多种渠道的调查研究、分析研判,周恩来主持制定了同美方谈判的方针,强调要原则坚定,在重大问题上旗帜鲜明地表明我方立场;同时要策略灵活,争取谈判取得一些成果,以利改善关系,缓和局势。1971年7月、1972年2月,基辛格和尼克松如期访华。正是基于之前通过缜密调研所取得的扎实成果,谈判桌上,我方始终掌握主动,谈判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围绕“十四五”规划纲要建议制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党中央制定规划建议,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强调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征求意见范围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形式之多样是前所未有的。要根据《建议》制定好‘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地方规划,注意倾听人民呼声、汇聚人民智慧。各地区编制本地区规划要结合实际,实事求是,留有余地,不能搞层层加码。要坚持和完善规划有效实施的机制,完善规划实施中的动态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机制,提高规划执行力和落实力。”充分展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重大问题决策过程中的调研方法,为全党提供了范本。新时代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要坚持系统观念,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了解情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就是要坚持攻坚克难,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勇于涉险滩、破难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成效。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为新时代开展调查研究树立了目标导向。周恩来常说:“调查研究要实事求是,不能乱搞。”围绕党的历史教训,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1943年,延安开始审查干部运动,在当时国民党反动势力对革命根据地大肆进行渗透破坏的情况下,对干部队伍进行认真审查是完全必要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过分严重地估计了敌情,特别是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康生推行极左方式、大搞‘逼供信’,使审干工作发生了严重偏差,造成了大批冤假错案。我父亲当时是绥德地委书记,了解到绥德师范学校出现了不少学生迫于体罚逼供压力‘假坦白’的事,感到非常痛心。他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慎重提出要把思想认识问题和政治立场问题区分开来,避免审干工作中的‘扩大化’错误,并向党中央和西北局如实反映了有关情况,建议党中央及时制止‘逼供信’、纠正‘左’倾错误。”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新时代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坚守党性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听真话、察实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