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感生态学的社区农园公众接受度研究
——以海口市为例

2023-03-31 07:10卢勇珍刘拥春闫桂荣李天乐
热带农业科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农园营造居民

卢勇珍 刘拥春 闫桂荣 李天乐

(海南大学林学院 海南海口 570228)

自2001年联合国提出“千年生态系统评估”以来,生态系统服务(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收益)的概念得到了大部分学者的认可,且各个国家的学者致力于评估生态系统所带来的效益,包括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 4种价值类型[1],同时进一步提出了以联系生态系统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景感生态学[2]。社区人居环境是景感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应用方向,景感营造是景感生态学在社区景观研究中的应用途径。随着城市化的冲击,社区逐渐呈现高密度的发展趋势,自然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脱离;同时,人与土地的矛盾、被污染的城市环境与食品安全问题使得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社区农园在提高社区环境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促进可持续发展,满足居民的自然教育及健康需求方面,逐渐展露优势,并成为提高景感营造水平的重要公共设施[3]。

目前在海南省海口市,除了少量的自发性种植以及江东新区开发的农田“认养计划”以外,总体而言,社区农园的发展尤为迟缓,尚未有成熟的社区农园体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高质量社区和都市田园的发展需求日益增强。本研究对海口市社区的景感营造水平进行调查,探究景感营造水平对社区农园接受度的影响,并提出有助于建设社区农园的有效策略。

1 基础理论

1.1 景感生态学

景感生态学是指基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自然要素、物理感知、心理认知和社会经济视角的分析框架,研究土地利用规划、建设与管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2],是联系生态系统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桥梁。作为提高社区人居环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景感营造是指人们通过适当的表现形式将其某一或某些愿景赋予或融入某种载体,使其他人(包括他们自己)能够从这一载体及其相关的表现形式领悟这一或这些愿景的过程,具有这种属性的载体被称为景感[4]。景感营造水平越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越高,景感营造通过不断完善农业景观和社区服务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并保持、改善与增强生态系统服务。景感的表征指标主要为物理感知和心理认知[5]。本文从物理感知和心理认知2个维度探究居住区的景感营造现状,了解现有社区景感存在的不足,从而为社区人居环境改造提供参考。同时,国内学者基于景感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了城市立体绿化[6]、工业遗弃地[7]、自然保护区[8]、城市公园[9]、雨水花园[10]等景感营造的有效手段,也有针对社区的研究[11-12],但是尚未有以社区农园作为景感的研究,主要原因在于社区农园尚未在全国全面普及,以及尚未受到应有的关注。

根据“景感”这一概念,可知社区农园具备显著的景感属性,承载了创造都市田园生活、提供农耕体验场所等,用以提升社区公众的参与性,满足居民对理想诗意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进而促进社区更新的愿景。社区农园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是传递并实现愿景的核心,参与社区农园活动是愿景被认同和实现的过程。

1.2 社区农园

社区农园是指位于城市居住小区内部或者毗邻居住小区,向全体社区居民开放,并由全体社区居民共同种植与享有,兼具种植与休闲用途的土地[13],是一种集农业生产、生态系统服务以及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14],提供了高价值的生态系统服务。

国外对于社区农园的研究理论较为完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农园管理、社会效应、健康效应、生态效应 4个方面[15]。国内则开展得较晚,相关学者首先重点研究了社区农园的发展模式[16-20]及其发展与困境[17,20]。目前应用较多的发展模式为CSA合作形式[16,19-20]和EARTH模式[18],都能很好地避免农园带来的卫生与管理问题,但是与社区相距较远,不便于居民进行日常养护打理。因此,为重建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联系,牛晓菲[21]和李佳岭[22]进一步研究了社区与农业相结合的新模式,王鹏[23]提出了低成本材料应用,还有基于朴门永续理念提出的社区农园发展策略[24-25]、解决社区农园管理问题的策略[15,26]等。但是,尚未有从景感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分析居民对社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感知和对社区农园的接受度,本研究对融合农业景观与社区、缓解管理者与居民的矛盾及发展可持续社区农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 研究区域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选取海口市作为研究范围,通过现场访谈与实地考察,对已有自发性种植活动的小区进行重点考察。经综合考虑小区的建成时间、地理位置(图1)、自发性农业种植现状,最终选取港东小区、美舍苑、桥西小区以及中海锦城4个居住区作为实地调研场地。为丰富样本量,增加海口市人民公园样地(表1)。

表1 样本点信息

图1 样本点地理位置分布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为了更加科学地进行定量研究,问卷中景感营造现状部分的问题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进行设计,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表2),除此之外的题目均采用单选与多选的形式。

表2 基于景感生态学的感知评价指标体系

2.3 居民对社区的感知评价指标体系

居民对其社区的认知是他们对社区基础设施、人际关系、文化等客观条件的理解和评价的结果[27],包括物理感知和心理认知。因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物理感知和心理认知2个维度的居民感知评价指标体系(表2)[5,27-28],以此探究社区的景感营造现状。

2.4 数据分析

本研究回收有效问卷共计543份。通过IBM SPSS Statistics 26.0对量表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问卷通过了可靠性分析(Cronbachá = 0.810)和有效性测试(KMO = 0.893;Bartlett球形度检验p<0.001)。

2.5 权重分析

权重的确定对综合评价的结果至关重要。为减少由于被访居民对社区农园熟悉程度不同所带来的偏差,通过加权的方法来修正收集的数据结果,从而使调研结果更趋合理。本文将居民对社区农园不同的了解程度设定系数:非常了解=1,了解=0.8,一般=0.6,不了解=0.4,非常不了解=0.2[29]。

将每个人的接受度分值乘以相应的了解程度系数,进行累加,并除以每个人的了解程度系数之和,得出考虑了解程度的社区农园接受度。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Q1为考虑到了解程度的权重值;Qi为每个居民的接受度分值;Si为被访者的了解程度系数;n为被访者的人数。

3 结果与分析

在对居民接受度进行分析后,可知海口市居民对社区农园的引入持有积极的态度(Q=2.95>2.5),但支持度总体不高,且不同小区的接受度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调研结果显示,居民的低水平接受度同社区的景感营造现状和居民的社会背景有关,同时体现了有利于制定提高社区农园接受度措施的社区农园景观偏好类型,具体情况如下:

3.1 较高或较低的景感营造现状会降低居民的接受度

由景感生态学理论可知,居民的景感评价与其居住环境水平相关。从表3可以看出,当物理感知水平得分低于心理认知时,居民对社区农园的接受度随着景感现状水平的提高而增大,其中港东小区的接受度较低,这可能归因于居住区内有限的活动场地,港东小区内停车困难、绿化水平低以及仅有的6 m2健身场所,致使居民对引入社区农园的认可度较低;当物理感知得分更高时,居民对社区农园的接受度处于较低水平,如中海锦城最佳的景感营造现状形成了最低的接受度,这与居民已经认可原有景观,对社区农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管理问题有所顾虑有关,较高水平的景感评价与对社区农园管理的担忧之间形成矛盾,导致了较低的接受度。

表3 不同样本点的景感现状水平和接受度权重

在物理感知中,居民对空气质量的评价最高,社区福利最低(图2),这归因于海口市良好的环境条件。物理感知评价得分与实地调研的情况基本一致,但植物丰富度评价与实际稍有出入,这可能与居民无法用专业知识区分树种有关。

图2 不同样本点的物理感知水平

心理认知通常基于物理感知[30]。对心理认知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发现社区的科普教育功能明显存在不足(图3),可能是由于居住区内无科普教育设施与科普活动。而居住环境的健康愈疗效果最佳,因为简单的散步、乘凉活动也可以让人放松身心。

图3 景感营造综合现状

3.2 社会背景对社区农园接受度的影响

居民的社会背景以及生活经历会从个人认知方面对社区农园的接受度产生影响,其中,年龄层次和居住时长的影响最大,而其它因素如性别和教育水平对社区农园的接受度影响不显著。

30~40岁的中青年对于社区农园的喜好高于其它年龄层次(图 4),这可能是由于中青年人群家庭多有儿童,对于孩子的成长需求更为迫切;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高、更喜欢自然景观[31],因此接受度仅次于中青年;但闲暇时间最多的中老年人对引入社区农园的意愿不高,可能是受到当地的下午茶文化和棋牌文化的影响。

图4 不同年龄层次的公众接受度权重

在社区内居住时间为1年以内和20年以上的人群对社区农园的引入接受度最低(图5)。居住时间在20年以上的人群多为中老年人,且以本地人为主,恰好与上文的年龄解释相一致。而居住时间最短的人群对所居住的小区还未产生较多的情感联系,更专注于环境适应。

图5 不同居住时长的公众接受度权重

此外,调研发现,有种植经历的人对社区农园的支持度要高于没有种植经历的人[13]。自然环保意识越高的人对于引入社区农园带来的效益认可明显更高。居民对社区农园的了解越全面,接受度越高(图 6),这与王丽萍[32]的研究发现相一致。

图6 不同了解度的社区农园接受度权重

管理问题是居民最为关注的。通过调研居民对引入社区农园担心的问题,发现大多数人选择了“管理不善”和“滋生蚊虫、化肥臭味”,其次是“担心会引起纷争”(图 7)。事实上,这些负面因素都与管理的过程紧密相关[33]。可见,对于愿意接纳社区农园的人群和不接纳的人群来说,管理问题都是最为重要的。同时有 53.4%的居民希望社区农园采用更为可靠和具有生命力的“物业(社区)+志愿者模式”来经营,并表达了强烈的参与意愿(图8)。

图7 担心的问题占比

图8 管理模式占比

3.3 居民对社区农园的景观偏好

偏好反映了居民对社区农园建设要点的好恶程度。社区农园景感的空间营造需要考虑到居民群体的普遍偏好,以满足居民的愿景,提高居民的接受度。从研究结果来看,可以将居民对社区农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选址、种植样式和植物种类等方面的偏好需求作为提高社区农园接受度的标准。

在功能上,居民对促进孩子探索了解自然和促进老人身心健康的需求最为强烈,儿童与老年人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注(图9)。仅有13.3%的人选择了“提供蔬菜水果”,可见居民更偏好于社区农园带来的深度体验,而非获得食物,这与Cepic Slavica等[34]提出的园艺从事者动机不一致,可能与社区内老人儿童的活动场所极为缺乏有关。

图9 居民对社区农园的功能需求占比

在选址方面,居民更偏好位于闲置绿地的景感空间,这可能与其功能性较弱有关(图 10)。除此之外,偏好宅旁绿地和建筑屋顶的人群仅有24.5%和6.8%,这与Kim 等[35]提出的居民更偏爱屋顶及周边绿地的结果有出入,可能与屋顶种植对建筑、种植技术和人员安全要求更高有关,屋顶种植不够简便易行。从研究结果还可看出,可缓解人地矛盾并充分利用空间的种植槽样式(图11)以及便于养护管理的花卉和蔬菜种植更受居民欢迎(图12)。

图10 社区农园的选址占比

图11 种植样式的选择占比

图12 居民偏好的种植作物占比

4 讨论与建议

相比于已有成熟社区农园体系的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海口市的社区景感营造水平不高,且还未有成熟的都市农业体系,居民的认知水平不高。因此,根据社区的不同景感营造现状、居民的社会背景和居民偏好的社区农园景观,差异化的社区农园引入策略更为合理,具体策略如下。

4.1 选择适宜的社区类型

从景感营造现状来看,率先在公共设施相对完善的老小区内引入现代都市农业景观预计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其次是基础设施较为陈旧、活动空间有限的老旧小区,采用可移动式临时性社区农园进行过渡,并在海口市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支持下,逐步推动社区农园的建设。最后是在各类设施完善、绿地率高的新小区,预先安排社区农园宣传,以提高居民的了解度,这是能否成功引入的关键。

从个人社会背景来看,以亲子家庭为主的中青年群体社区更适合引入社区农园,待社区农园体系逐步完善后,在种植经验更为丰富、闲暇时间更多的中老年群体所在的社区引入,并正确引导中老年人的参与。此外,居住时间不足1年和超 20年的群体正好是新小区和老旧小区的主要居住群体。

4.2 提高居民的整体认知水平

从本研究结果可看出,居民对社区农园的了解程度偏低,需要对居民进行有关社区农园的科普教育。目前可通过宣传栏及各种媒体宣传社区农园的正面知识,展示其运作过程和景观效果,打消居民对“滋生蚊虫、化肥臭味”的顾虑,帮助居民了解和正确看待社区农园。

其次,还需培养居民的亲自然意识、环保意识,使其丰富园艺经验,促进人景关系的改善。在社区生活中多引导居民到户外参与各种互动,使居民能够乐意亲近大自然,在践行绿色环保理念下参与社区农园的种植体验活动,从而对各种景观要素的感知更加敏锐。比如在社区内举办旧物变花盆比赛和闲置物漂流、花艺展示、采摘等园艺活动,都有助于完善居民对社区环境的认知,提升社区农园接受度。

4.3 未来社区农园的景感营造策略

首先在社区农园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上,优先满足儿童的自然教育需求,安排多种家庭亲子活动,为儿童、青少年和看护者提供更多亲自然的机会;此外,结合农业景观提供阴凉和视线良好的休闲场所,满足居民的其它功能需求并提高社区农园参与者交流互动的频率。其次,要优先利用社区中较少使用的闲置绿地建设社区农园;在用地紧张和空间局促的老旧社区或硬质较多的场所,可选用可移动的水平种植槽或者立体种植槽,但是移动种植槽的使用寿命较低,还存在被盗的风险,因此在可建设场地不受限的社区,利用旧轮胎或砖块制作的非移动种植槽可能会更受欢迎,还可降低预算;同时,在现代社会多种压力的推动下,社区农园应重点配置具有治愈疗效的可食植物,为保证农园的呈现效果,需辅助配置常绿可食植物,避免冬季出现大面积黄土裸露情况。最后,为降低居民对管理问题的顾虑,采用“物业(社区)+志愿者”的管理模式,在管理初期,由物业主导,筛选社区中的园艺爱好者和志愿者作为社区农园的引领者,后期转为志愿者组织主导,共同推动社区农园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及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城市居民逐渐脱离了土地和自然,现有社区景观设施难以吸引居民深度参与人景互动,导致社区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效能下降,而构建社区农园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服务效能,是解决居民的田园生活向往、亲自然需求和追求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研究社区居民对社区农园接受度的各类影响因素,基于景感现状水平,发现现有的海口社区农园接受度总体不是很高,需要应用景感营造的理论方法从居民的需求出发,探究社区农园的合理营造思路与方法;充分利用社区农园能提供的高效能的生态系统服务优势,结合不同居民的社会背景进行合理的设计,提升居民对农业景观的接纳程度,从而促进社区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农园营造居民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城市娃娃农园开发运营现状及策略研究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石器时代的居民
石头山变身“花果山”怒江峡谷打造智慧农园样本
依托“学农园”,创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社区支持农业的发展现状、困境与出路:以常州市大水牛市民农园为例
营造方寸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