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振 付 琼
当前,中国的金融创新正处在快速迭代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与金融业深度结合,为金融业发展注入创新动力,推动金融科技行业迅速发展。虽然金融创新的新形式、新场景不断涌现,但其实质都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市场效能,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2021 年12 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 年)》明确指出:“力争到2025 年,整体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提升,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数字化转型高质量推进、金融科技治理体系日臻完善、关键核心技术应用更为深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先进”。2022 年7 月,我国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提出:“金融领域优先探索大数据金融风控、企业智能征信、智能反欺诈等智能场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金融改革向纵深发展也对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金融科技作为加速金融发展、促进产融结合的有效手段,不断增加的技术投资将促进金融机构效率、透明度和可靠性同时增强;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作为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有效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丰富金融产品的多样性,特别是体现在疫情期间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支持百姓日常生活等非接触金融服务,对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体而言,金融科技逐渐成为推动金融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机遇”、服务实体经济的“新途径”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新利器”。
关于金融科技的定义,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当前比较公认的是金融稳定理事会(FSB)[1]2016 年提出的定义: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对传统金融行业的产品与服务进行创新,从而提高效率,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此外,其他国际组织或监管机构也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如国际证监会(IOSCO)[2]将之定义为由一系列创新模式和新兴技术构成,有可能对金融业产生重塑的技术手段。
对金融科技具体的研究体现在不同方面。一是关于金融科技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总体效应方面:尹应凯和彭兴越(2020)[3]研究指出,金融科技对经济增长存在边际效应递减作用,不同阶段的金融科技水平对经济增长存在异质性;鲁钊阳和马辉(2021)[4]认为,金融科技创新可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并缩小城乡收入差异,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揭红兰(2020)[5]研究发现,我国不同区域金融科技发展程度存在异质性,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影响机制方面:田秀娟等(2021)[6]认为,金融科技可以通过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两种方式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其中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庄雷和王烨(2019)[7]则以“独角兽”企业——“蚂蚁金服”为例,实证分析指出金融科技对消费和投资具有优化作用,进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巴曙松等(2020)[8]研究指出,金融科技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促进企业发展,特别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区域,金融科技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带动作用尤为明显。二是关于金融科技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如:陈德余等(2018)[9]认为,区域金融科技创新带动了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薛熠和张昕智(2022)[10]认为,金融科技创新能够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数字产业基础建设,助力我国经济转型;朱俊杰等(2017)[11]研究指出,金融科技的发展有利于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科技的作用会逐渐减弱。
综上所述,当前学者主要从金融科技与宏观经济增长、影响机制以及产业转型维度进行了一定研究,但缺乏对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的理论框架进行相关探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液,服务于实体经济是其不断发展的目标。而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破解传统金融服务的核心痛点,从而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促进消费提升和产业升级。因此,深入理解金融科技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既是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需要,也是积极应对外部冲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主要从金融科技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见下图),并从宏观和微观不同视角提出金融科技的战略发展方向,丰富金融科技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从而更有效地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 金融科技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
金融科技通过新兴技术改造和优化金融系统,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金融科技能够改变信贷投放模式,降低代理担保成本。一方面,对于市场中的高新技术产业所特有的风险高、资金周转速度慢等问题,金融科技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更好地收集企业信用数据、构建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从而有效降低代理担保成本,推进市场机制的完善,从而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对于轻资产运营、经营管理水平良好且有强烈还款意愿的中小企业,其风险溢价能够得到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得到切实提高。其次,金融科技运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不断加强风险识别、监测和预警水平,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在金融业务发展过程中,金融科技通过数字技术有效防范算法、数据和网络安全风险,构建数字安全生态,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如:有些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技术布局人工智能的反欺诈系统,以保证账户安全、拦截个人和团伙欺诈,从而保障资产质量;一些消费金融公司则建立了涵盖全生命周期的风险模型体系,覆盖各主要渠道及产品,完成客户申请评分、行为评分、催收评分,并通过建立收入预测模型、资金需求模型等进行风险管理。又如:在快速扩张的消费金融领域,下沉客户群体征信数据缺乏,还款能力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而金融科技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下沉客户群体征信数据缺乏导致的信用风险问题,从而降低下沉客户信用风险。再次,金融科技能够促进数据要素价值的充分发挥,提高金融系统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作用,实现资金有效交易与均衡配置。金融科技在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智能支付、智慧网点、数字化融资等新业态和新模式等,降低了金融活动时间与空间的约束。最后,金融科技的发展促进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和优化,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在金融机构降本增效上,金融科技通过对繁复人工的替代使金融基础设施发生深刻变化,金融服务模式得到不断创新和优化,从而提高效率,拓宽金融的服务边界,给金融产品、服务渠道、服务方式、风险管理、授信融资、投资决策等业务环节带来新一轮的变革。
在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受到冲击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在人工智能的支撑下,商业银行与相关金融机构在推行普惠金融、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提升居民消费意愿、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一方面,金融科技可以实时、动态地抓取数据,再结合现有信息和技术,推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精准的金融服务,从而引导社会消费,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金融科技通过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与信贷体系融合,可以使银行对用户的消费习惯、资金流向等情况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并进一步发掘潜在的消费潜力。因此,以金融科技为架构的征信系统和风险控制体系,能够保障消费金融健康发展,引导居民合理消费。与此同时,消费金融的获客模式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如:“无人银行”等新的服务模式提升了金融业务的处理效率,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科技赋能财富管理手段更加丰富,满足了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资产配置需求,提升了财富管理机构运营组织效率;以人工智能、生物识别技术、流程机器人自动化等前沿技术驱动,加大了金融科技对财富管理价值链的赋能力度,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财富管理服务。[12]总而言之,金融科技促使个人金融消费领域衍生出了新型且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产品,丰富了居民的投资和理财选择,提高了整体社会金融产品的竞争力,促进投资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助推实体经济快速增长。
近年来得益于政策的扶持,中小企业金融业务蓬勃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金融科技则为中小企业融资纾困提供了更多的方式:一是强化供应链金融。一方面,金融科技与中小企业发展紧密结合既能为金融机构带来业务拓展,又能提高客户体验。这是金融与实体经济联系的一个重要纽带,可以为实体经济发挥“保通、稳链、纾困”的重要支撑作用,其精准化、定制化的服务降低了搜寻交易对象的成本,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二是优化风控模型。通过对金融机构信贷的风控模型进行优化,不仅能够助力金融机构提升对中小企业的风控能力和效率,而且能通过智能识别及数据赋能进一步提升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成功率和贷款利率水平,以此提高中小企业信贷交易的匹配效率,从而切实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三是挖掘数据场景。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深挖中小企业的多业务场景与数据,为企业信用“精准画像”,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传递所形成的数据资产,有助于金融机构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并有效识别经营风险,从而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精准化、定制化的金融服务,而且可以帮助其更好地控制风险。
金融科技能够有效推动区域产业升级,进而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增长在形式上可以表现为增量的提高以及增速的稳定,实质上则体现为产业体系依靠技术进步,实现生产过程的加工方式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13]在《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 年)》指引下,数字金融由消费金融逐步向产业金融转换,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撑能力逐步增强:一是打造产业金融平台。金融科技创新通过其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多样化融资渠道的建设,聚焦于数字营销、风控管理、生态链等场景,为产业链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提供完整金融服务,助力打造产业金融平台。二是创业孵化和科技金融。在新兴产业领域扩大了专业化投资规模,同时专业金融服务和资金供给机制可以更合理地促进科技创新链和资金链的对接,有效提高风险投资效率,推动产业创新。三是制订专属金融方案。在中小企业产业创新层面,金融科技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产业解决方案、风险控制方案、运营管理咨询服务等,特别是企业孵化器与科技金融的深入结合,使企业与资金的结合更加紧密,从而推动了要素的高效分配和技术进步[14]。在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借助金融科技专业化的投资分析和数字技术,构建了数字化的信贷评价和融资保障系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一套独特的融资模式,提高了资金融通效率。而对于一些传统的制造行业,可以借助金融科技的数据技术和资源,帮助这些行业完成定制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生产,促进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转型,使区域生产体系、价值体系和国际分工向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延伸。
数字技术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能够有效发挥“杠杆作用”,提升服务效率和促进模式变革。
1.金融机构层面
一是充分挖掘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需求。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重点,结合当前有效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定位自身优势和市场,在培育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新的经济增长点时,将金融资源合理、有效地分配给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领域和重要环节。对于新兴技术,更要快速找到金融科技的有效应用场景。对此,金融机构应充分认识到金融科技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创新,这种创新不能与金融机构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风险管理等功能相剥离。二是提高金融机构普惠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可操作性。结合我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目标,运用数字技术解决中小微企业面临的金融信息不对称、信用风险高、有效抵押品缺失等问题,建设包括中小微企业、农户、学生等在内的大型数据库,以普惠群众、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践行数字普惠金融理念。传统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科技公司要认清业务、技术和监管等领域的发展形势,在变局中找准方向、抓住机遇,在服务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转型升级。
2.金融科技应用标准制定层面
一是建立健全金融科技标准体系和贯标机制。以规范金融科技创新行为、防控金融科技风险、落实金融科技伦理要求、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为切入点,加快重点领域金融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应用标准制定,激发企业标准活力,建设“国家标准是底线,行业标准是门槛,企业标准是标杆”的多层次金融科技标准体系。二是发挥国家金融科技测评中心、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等检测认证机构作用。持续深化金融科技产品认证、金融软件和金融云等标准符合性自律备案、金融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评估、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等贯标机制,提升金融科技产品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三是支持金融相关机构积极培养国际化、专业化、复合型的金融科技标准化人才,积极参与金融科技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建立广泛的合作交流机制,为金融科技国际治理贡献中国标准。[15]
金融技术的创新需要一个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生态,而金融科技的发展必须以开放的思路和措施不断提高创新产业格局。
1.强化技术合作研究
一是加强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充分利用大型金融机构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和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创新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形成金融服务与技术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安全性。二是支持大型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与金融科技创新有关的创新项目合作,通过联合研发、技术转让、人才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金融科技成果转化。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相关行业组织开展金融科技研究与实践,推动建立中外专家智库合作机制,开展相关国际论坛和交流活动。加强对核心技术等的前瞻性、战略性研究攻关,促进金融科技共性技术、资源、服务开放共享。
2.推进产学研用衔接
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在金融科技重点领域布局,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攻关工作,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加快搭建金融科技研发平台,支持金融机构建立“开放式、一站式”综合研发中心,吸引社会力量共建研发机构。同时,鼓励金融机构通过“股权+债权”方式联合开展金融科技开发研究,探索多种金融产品、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生产转化。二是合理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创新保险等提升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成果供求两端的精准对接,推动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建设,打通成果转化的堵点、痛点和难点,为科技成果对接和转移转化提供便利。
3.深化全球交流合作
一是积极融入金融科技全球创新网络,通过不断深化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创新交流,加强金融科技国际双向交流借鉴。积极探索国际前沿技术与管理经验,加快全球关键核心技术及关键领域专利布局,推动科技成果国际推广,促进金融科技整体发展。二是积极顺应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金融业双向开放趋势,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经验等多元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快重点领域金融科技标准建设和知识产权布局,着力打造国际金融科技竞争优势。同时,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金融科技创新活跃、金融市场体系完备、产业聚集效应明显的重点区域和领先城市加快金融国际化发展,鼓励其与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金融科技中心城市“结对子”,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为从业机构海外展业、国际合作、经验交流、人才引进等相关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环境,逐步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的金融科技产业集群。
在数字化经济背景下,金融创新越来越复杂多元,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具有交叉性和隐蔽性。建立对金融机构创新风险、经营风险和合规风险等全域动态监控体系,有助于高效识别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
1.完善金融行业应用大数据技术的法律规范
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对监管规则和合规要求进行结构性处理,构建监管技术平台,有效支撑规则识读、执行、对接,并将数字合规工具嵌入交易行为监测、业务数据报送、风险事件报告等场景,提升监管效能、降低合规成本。同时,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自律组织作用,通过金融科技产用对接平台、金融科技能力共享平台、金融专业人才库等渠道,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合作的规范化、机制化程度,适度降低合作信息成本和摩擦成本。
2.强化信息监管能力建设,构建风险控制体系
充分利用金融技术为中小企业资金融通提供最大的便利。一是针对数字化环境下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在业务、数据、账户、技术、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日益增多且深入的客观情况,按照“依法合规、权责对等、边界清晰、风险可控”的原则,区分合作类别,加强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的审慎监管,严格执行有关合作准入、出资比例、业务限额、资质认证、合作集中度等要求,重点加强合作后的尽职调查和风险控制。二是对于已经开展业务的,要严格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由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自主确定具体合作模式,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制定适宜的合作协议。[15]让更多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金融科技合作模式“走得动、行得通、做得正”,也让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创新“看得清、穿得透、管得住”。
3.加强金融科技相关技术风险的防范
一是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模型的安全评价与稽核系统,并对决策机制、运行逻辑和潜在的风险进行披露,提高算法的可解释性、透明性和公平性。加强对云计算的安全性与合规性的监管,规范金融机构云应用,通过负面清单、尽职调查和风险补偿等方式,增强对第三方算力机构的集中度风险控制,防止外部云服务风险向金融领域传导。二是依托金融科技加强信息披露,建立金融业务风险防范网络。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记录每一笔金融交易,确保金融机构和公众对相关金融交易信息进行实时跟踪。可以建立风险管理、合规管理、应急处置、内部控制等业务管理制度,切实完善数据保护、运行监控、态势感知、灾难恢复等安全保障措施,有效防控金融科技风险。[15]
金融科技人才是数字化时代的稀缺资源。特别是随着科技对金融业影响加深,行业将发生深刻的商业与运营模式转变,市场上对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的争夺也将促使组织与人才领域的深刻变革和创新。
1.金融科技企业加强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储备
对作为软实力体现的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传统金融机构及金融科技企业关注的重点,金融行业需要更多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来支撑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一是积极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金融科技人才体系中的基础和关键因素,对于促进金融技术的有效转化运用和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积极布局并建立内部人才培养体系,加速内部人才的挖掘与培养。二是鼓励金融科技企业在专业人才、高端技术人员、优秀管理人才等方面开展“走出去”培训,提升金融科技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三是支持金融科技企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在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上有所倾斜,为金融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2.高等院校内构建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数据挖掘、信用评估、风险评估等相关课程体系,实现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在教学内容上,将技术链条、行业经验知识等纳入教学内容,实现学校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在师资力量补充上,使有金融科技相关工作背景、具有充足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优化师资结构,适应当前专业变化的需求;在培养模式上,通过建设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产学研深度协作,促进技术交流和协作,促进企业的资源分享和创新,定期安排学员赴金融科技企业、商业银行等教育实训中心进行实训,并与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密切配合,共同培养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