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涵
作者单位: 212400 江苏省句容市中医院药剂科
抗菌药物是人类与细菌感染性疾病进行斗争时必不可少的药物。抗菌药物虽在外科领域预防术后感染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带来细菌感染、细菌耐药、严重不良反应等诸多问题,不仅增加疾病治疗难度,还加重患者的身心及经济负担[1-2]。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是当前临床医师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易增加患者的细菌耐药性,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相关文献表明,我国外科手术中对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比例已超过90%[3]。因此,加强Ⅰ类手术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对降低细菌耐药性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于2011年开始加大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专项整治力度,并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纳入到长效管理机制中。本研究调查医院Ⅰ类手术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现报道如下。
1.1 资料来源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江苏省句容市中医院接收的Ⅰ类手术切口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526例,男394例,女132例;年龄14~90(48.67±2.41)岁;用药时间2~21(10.35±1.03)d;科室分布:肿瘤科74例,骨科205例,普外科68例,脑外科53例,眼科64例,介入血管造影科27例,妇科35例;手术时间25.56~123.47(73.68±45.87)min;住院时间1~59(15.35±3.42)d。
1.2 研究方法 使用我科自制的抗菌药物应用调查表,将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入院时间、住院号、药物过敏史、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手术起止时间、切口感染与否、切口愈合情况、用药方式、抗菌药物名称、用药起止时间、用法、用量、联合用药、溶媒选择等方面内容纳入调查表,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通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相关内容,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包括抗菌药物类别、名称、使用频次、不合理使用情况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不合理使用情况包括无指征用药、给药时机不合理、用药疗程不合理、选药不合理、联合用药无指征。
2.1 抗菌药物类别 526例患者中,使用头孢菌素类患者373例,占70.91%;使用β-内酰胺类患者85例,占16.16%;使用青霉素类患者46例,占8.75%;使用克林霉素类患者16例,占3.04%;使用喹诺酮类患者6例,占1.14%,见表1。
表1 抗菌药物使用类别
2.2 抗菌药使用频次 526例患者抗菌药物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为头孢西丁102例(19.39%)、头孢唑林86例(16.35%)、头孢甲肟73例(13.88%)、头孢硫脒64例(12.17%),见表2。
表2 抗菌药物使用频次
2.3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 526例患者中,无指征用药63例(11.98%),给药时机不合理31例(5.89%),用药疗程不合理22例(4.18%),选药不合理47例(8.94%)。
2.4 抗菌药物使用时间 526例患者中,术后24 h、48 h、3~5 d、6~10 d、>10 d使用抗菌药物患者分别为252例(47.91%)、131例(24.91%)、78例(14.83%)、32例(6.08%)、33例(6.27%)。
Ⅰ类切口手术作为一种当前临床较常见的手术方案,以控制外科患者病情、保护患者机体功能为目的,但由于无菌手术需留意诸多细节,如果未进行彻底消毒,则会诱发感染,影响手术结局[4]。根据《指导意见》可知,Ⅰ类切口手术在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条件下,通常无需应用抗菌药物,但是部分医师由于过于担忧切口感染,害怕承担手术感染风险、造成医疗纠纷,即便在医院明文规定条件下,也仍习惯性使用抗菌药物[5-6]。
本次调查发现,526例患者均使用了抗菌药物,说明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范围较广,抗菌药物应用频率较高。Ⅰ类手术切口一般无需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只有手术时间长、手术范围大、涉及重要脏器移植及存在高危感染因素患者,才考虑应用抗菌药物,这与曹斐[7]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接受彻底清创操作,彻底清除感染病灶,做好脓肿引流,可有效规避感染风险,因此,应用抗菌药物不是外科手术抗感染治疗的基本准则[8]。
526例患者抗菌药物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为头孢西丁、头孢唑林、头孢甲肟、头孢硫脒。临床通常选用能够覆盖多数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的广谱类药物,既要重视其药物安全性,又要兼顾其价格。Ⅰ类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主要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因此,抗菌药物多选择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唑林、头孢拉啶等,当患者对青霉素药物存在过敏史时,应调整为克林霉素[9]。我国应用抗菌药物通常以头孢菌素、头霉素、加酶抑制剂、青霉素、氟喹诺酮、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药物为主。高级别的头孢菌素或加β-内酰胺类,除会增加患者细菌耐药性外,还易给患者带来诸多不良反应,造成资源浪费,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由于青霉素类药物会增加患者过敏情况,氨基糖苷类易增加患者耳、肾脏毒性,大环内酯类并非杀菌剂,因此,这些药物不常被列入预防性用药范畴[10]。
本次调查发现,526例患者中,无指征用药63例(11.98%)、给药时机不合理31例(5.89%)、用药疗程不合理22例(4.18%)、选药不合理47例(8.94%)。出现无指征用药情况原因:部分医师重视患者自身免疫力、精细无菌操作及消毒灭菌技术,视预防性用药为术后感染预防工作的一个有效保障。部分医师由于缺乏预防性用药指征知识,过于担心医院手术环境,导致医师在无指征条件下进行用药。Ⅰ类手术切口围术期通常不注重联合使用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需保持连续性,如果在预防用药期间,更换了抗菌药物品种,则会出现用药紊乱情况,不仅影响预防效果,还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11]。医院当前Ⅰ类手术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主要包括用药档次偏高、药物选择不合理、无指征用药、给药时机不合理等情况。针对上述不合理应用情况,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化管理,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纳入医院质量控制体系中,组织医务人员定期参加相关知识讲座,开展学术讨论会,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从根源上避免医疗资源浪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患者的细菌耐药性,从而提升医院感染控制效果[12]。给药时机在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具有关键作用,术前0.5~2 h给药,符合药代动力学特征,当切口暴露时,患者局部组织的药物浓度,足以杀死手术过程中的入侵细菌。如果用药时间过早,机体会过早代谢药物,降低患者血药浓度,当其低于有效浓度时,则无法实现感染预防效果,使患者出现细菌耐药性。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时间过长,不仅会加重患者经济负担,还易增加患者细菌耐药性。因此缩短患者用药时间,有助于减少患者耐药菌产生,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针对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应加大给药时机与疗程两方面监管力度。为提升抗菌药物的规范性,应从合理选药、合理剂量、正确用药时机、控制用药时间等方面入手,逐渐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
综上所述,医院仍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预防使用问题,对Ⅰ类手术切口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患者实施干预,有助于提升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规范性,完善医院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制度,确保医院手术规范、顺利进行。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