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蛰伤致横纹肌溶解症的临床特征及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2023-03-31 11:25李琴林楠汤计瑞韩丽英李晓明
浙江医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蜇伤蜂毒病死率

李琴 林楠 汤计瑞 韩丽英 李晓明

蜂蛰伤是中国山区常见急症,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多见于农村。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是蜂蛰伤的严重并发症,可增加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发生率和病死率[1]。四川泸州作为丘陵地区,植被丰富,适合蜂群生长,蜂蛰伤的发生率较高,蜂蜇伤致死的患者也不在少数,如何有效防治蜂蛰伤需引起重视。RM 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临床医生对蜂蛰伤致RM 的风险和预后认识不足,往往延误诊治。临床上如何早期识别、尽早干预RM 以减少AKI 的发生及降低蜂蛰伤的病死率值得深入思考。本研究分析近5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蜂蛰伤致RM 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可能影响AKI 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为临床防治AKI 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41 例蜂蛰伤患者,其中男121 例,女120 例;年龄14~84(51.94±16.22)岁,≤60 岁者占63.9%,>60 岁者占36.1%。蜂蛰伤后就诊时间4(2,10)h,<6 h就诊者占64.3%,6~24 h就诊者占32.0%,>24 h 就诊者占3.7%;蜇伤处>10 处占41.9%。纳入标准:(1)年龄≥14 岁;(2)明确的蜂蛰伤病史;(3)蜇伤至就诊时间<48 h;(4)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毒物中毒;(2)二次就诊患者;(3)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肝肾功能疾病、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4)存在其他引起PM 的疾病如药物中毒、创伤、运动、大量饮酒等。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并经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入组条件的蜂蛰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引起RM 分为RM 组(58 例)和无RM 组(183 例)。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蜇伤处、蜂蛰伤至就诊时间、住院时间、AKI 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发生率、病死率、入住ICU 的患者比例,病程中出现溶血、血尿、少尿或无尿症状、采取血液透析或者血浆置换的情况及肝肾功能、TG、心肌损伤标志物、电解质、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指标。

1.3 诊断标准 (1)RM 诊断标准:有引起横纹肌溶解的病因(蜂蛰伤),临床表现为肌肉疼痛、乏力,无胸痛、心电图异常;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峰值升高至正常上限5 倍以上,或肌红蛋白(myoglobin,MYO)>1 000 μg/L;尿液呈茶色、酱油色或棕红色,尿常规检查示隐血试验阳性,未见红细胞。符合前2 条即可确诊,第3 条有助于确定诊断。(2)AKI 诊断标准:依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2012年的标准[2],48 h 内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浓度升高26.5 μmol/L;7 d 内Scr 上升≥1.5 倍基础值;持续6 h 尿量<0.5 ml/(kg·h)。满足3 条中任意1 条。(3)MODS 诊断标准:机体遭受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大手术等损害24 h 后,同时或续贯发生2 个或2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功能不全或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R(Version 4.1.1)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计数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出现AKI 的危险因素。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预后比较 241 例患者中RM组58例,男26例,女32例,年龄14~82(53.60±16.48)岁,蜂蛰伤后就诊时间12.5(7,23.38)d。无RM 组183 例,其中男95 例,女88 例,年龄14~84(51.42±16.14)岁,蜂蛰伤后就诊时间3(2,6)d。相比无RM 组,RM 组患者就诊时间明显延长,发生溶血、血尿、少尿或无尿、凝血异常、急性肝损伤的比例显著升高,采取血液透析和(或)血浆置换的患者比例也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史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1 例蜂蛰伤患者住院时间3(2,5)d,发生AKI 34 例(14.1%),发生MODS 88 例(36.5%),入住ICU 11 例(4.6%),病死17 例,病死率7.1%。相比无RM 组,RM 组住院时间、AKI发生率、MODS发生率、入住ICU比例及病死率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ALT、AST、IBiL、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Scr、TG、超敏肌钙蛋白(hypersensitive troponin,cTn)I、CK-MB、血钾离子、血钙离子、WBC、Hb、PLT、PT、APTT 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

2.3 蜂蛰伤发生AKI 的单因素分析 241 例蜂蛰伤患者按照是否发生AKI 分为AKI 组(34 例)和非AKI 组(207 例),两组患者性别、就诊时间、白蛋白(albumin,ALB)、WBC、Hb、是否发生RM 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蜂蜇伤患者发生AKI 的单因素分析

2.4 蜂蛰伤发生AKI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AKI与非AKI 组患者单因素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变量按照进入法纳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中,结果显示,RM、溶血、男性、ALB≤35 g/L是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4。

表4 蜂蜇伤患者发生AKI 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

3 讨论

蜂蛰伤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韩国、印度、中国等均受到蜂蛰伤的困扰[3-5]。群蜂攻击人类在中国时有发生,危及生命者亦不少见[5-7]。蜂蛰伤主要是由蜂毒毒素引起局部或全身中毒反应,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溶血、中毒性心肌炎、RM、MODS[8]。RM 是蜂蛰伤后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其诊断尚无统一的标准,目前研究主要基于典型表现肌痛、肌无力、茶色尿,加之肌酸激梅升高超过5 倍或者>1 000 IU/L 进行诊断[9]。蜂毒含组胺、5-羟色胺、磷脂酶A2、蜂毒肽等生物化学物质[10-11],成分复杂,可导致横纹肌细胞膜破坏、释放细胞内容物如MYO、LDH、肌酸激梅、CK-MB 等进入血液循环,导致溶血和横纹肌溶解[12-13]。RM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包括AKI、内环境紊乱、心律失常甚至死亡[14]。

目前关于蜂蛰伤致RM 的研究多为回顾性报道以及个案报道[12-13]。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最常见的导致RM 的疾病是创伤(28.3%)、败血症(14.6%)、蜂蛰伤(12.8%)、胸腹手术(11.2%)和运动(7.0%),而脓毒症、蜂蛰伤和急性酒精中毒导致的RM 患者更容易发生严重AKI。RM 患者合并AKI 的发生率高达61.4%,RM 总体病死率为19.8%[1]。另一项研究表明,蜂蛰伤致RM的发生率为28.9%,AKI 的发生率为10.7%,病死率为3.9%[15]。本研究结果显示,蜂蛰伤后RM 的发生率为24.1%,蜂蛰伤致RM 患者AKI 的发生率达48.3%,明显高于未发生RM 患者(3.3%);同样地,蜂蛰伤致RM 患者病死率高达25.9%,明显高于未发生RM患者(1.1%),这和Silva 等[16]和Gu 等[17]报道一致,表明蜂蛰伤后发生RM 预示着较高的AKI 发生率和死亡风险,应该引起重视,早期积极进行干预、提高救治成功率。

蜂蛰伤后发生AKI 的机制比较复杂。研究发现蜂蛰伤致AKI 的典型组织学表现为急性肾小管坏死,肾活检显示MYO 和Hb 在肾小管沉积,这可能导致肾小管阻塞、缺血坏死[18-19]。Hb 对肾组织的毒性涉及3 个机制,对小管上皮细胞的直接毒性、管腔内管型的形成和肾血管收缩[20]。这表明蜂蛰伤后发生RM 以及溶血,释放MYO,MYO 堵塞肾小管,对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及引起肾血管收缩在AKI 的发生、发展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蜂毒毒液可引起全身多器官功能损害,蜂蛰伤致RM 患者病情重,死亡风险增加,易合并MODS。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达94.8%的RM 患者合并MODS。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RM 组蜂蛰伤后就诊时间明显长于无RM 组,蜂毒长时间停留体内持续损害各个脏器。(2)RM 组AKI 发生率高,AKI 导致少尿、无尿,毒素不易排出,持续损害心肌、肺脏及肝脏,水潴留致心脏负荷加重,引起肺水肿,损害心脏功能。(3)蜂毒促进肥大细胞脱颗粒和白细胞趋化,激活炎症细胞,导致不受控制的炎症介质释放。同时,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通过黏附分子激活补体和激肽系统,导致全身级联炎症反应综合征。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蜂蜇伤患者的IL-2、IL-6、IL-10、IFN-γ 和IL-17 水平显著升高,可能通过调节和激活细胞因子参与蜂蜇伤患者的发病和进展[21]。

目前关于蜂蛰伤后发生AKI 的危险因素无明确结论。Gu 等[17]研究表明蜂蛰伤至入院时间≥6 h、患者年龄≥55岁、WBC>20×109/L、Hb<110 g/L 是蜂蛰伤后发生AKI 的独立危险因素。另有研究发现入院时存在肉眼血尿或血清LDH 高于463.5 U/L,发生AKI 的风险明显增加[15]。本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AKI 组与非AKI 组患者性别、就诊时间、RM、ALB、溶血、WBC、Hb 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蜂蛰伤致RM、男性、溶血、ALB≤35 g/L 是蜂蛰伤后发生AKI 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还显示蜂蛰伤后就诊时间≤6 h 是AKI 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亦显示其为AKI 发生的保护因素,可通过前瞻性研究进一步分析。本研究发现蜂蛰伤后女性发生AKI 的风险为男性的0.21 倍,这与Harbrecht等[22]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蜂蛰伤后男性患者更容易发生AKI,推测可能与睾酮对细胞免疫反应的负性调控机制相关。杨美玲等[23]研究发现,ALB>35 g/L 是老年蜂蛰伤发生AKI 的保护性因素,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ALB 可维持近端小管结构完整及肾脏灌注有关。早期进行血液净化可快速清除蜂毒和炎症介质,改善肾功能。前期研究显示,采用血浆置换治疗蜂蜇伤致RM患者后MYO、CK-MB、LDH明显降低,且第2次血浆置换后较第1次血浆置换后降低更明显[18]。表明血浆置换能有效清除MYO、CK-MB、LDH 等大分子物质,减轻由RM导致的AKI,并能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

综上,本研究认为,RM、溶血、ALB≤35 g/L 是蜂蛰伤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女性、就诊时间≤6 h是蜂蛰伤后发生AKI的保护因素。蜂蛰伤患者尤其是男性、就诊时间过长、合并RM者应提高警惕,尽早进行血浆置换、碱化尿液、适时补充ALB等一系列综合救治措施,可改善RM导致的AKI,降低病死率。临床上应加强患者宣教,蜂蛰伤后应尽早就诊,以期减少RM、AKI甚至MODS的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蜇伤蜂毒病死率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综述蜂毒的应用
季德胜蛇药片内服外敷治疗红火蚁蜇伤的临床观察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蜂毒的美容作用及其安全性
小偏方对付虫蜂蜇伤
蜂毒注射过敏的应对措施
呼吸科医生应当为降低人口全因病死率做出更大的贡献
CVVHDF联合HP治疗蜂蜇伤患者临床生化指标的变化研究
老年髋部骨折病死率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