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实践与思考

2023-03-30 03:13张剑涛陈苇编辑韩英彤
中国外汇 2023年20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绿色

文/张剑涛 陈苇 编辑/韩英彤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强化财政支持、税收政策支持、金融支持、价格政策支持。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商业银行近年来均加大绿色金融发展力度,以金融活水助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商业银行已将绿色全面融入经营管理

2016年8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金融体系全面起航。2019年2月,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绿色信贷标准正式出台。2021年4月,人民银行等三部委联合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绿色债券标准与国际标准正式接轨。财政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对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均建立了评价机制,在政策供给不断丰富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开始加速绿色转型。

完善公司治理。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均把绿色金融作为战略性业务推进。如农业银行将绿色金融列为三大战略之一,与“三农”县域、数字经营并列。中国银行依托全球化布局,提出打造“绿色金融服务首选银行”目标。从上市商业银行公布的年报看,大多都在董事会的指导下设立了绿色金融委员会或类似工作小组,建立了跨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部分商业银行持续深耕绿色金融,逐渐在业内打造了专业专注的形象,如兴业银行在总行层面成立了绿色金融专业部门,并在多地设有区域绿色金融专营机构。

强化信息披露。环境信息披露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前提,越来越多的上市商业银行开始在年报里披露与环境相关的目标愿景、战略规划、政策、行动及主要程序,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环境、社会、公司治理(ESG)信息披露是另一个重要载体,国内43家上市商业银行均发布了2022年度的ESG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至少9家商业银行明晟(MSCI)ESG评级为A级,其中建设银行和兴业银行近三年均为A级。部分商业银行还主动探索,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如工商银行等12家商业银行已成为金融稳定委员会(FSB)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TCFD)的支持机构,单独发布了绿色金融报告或环境信息披露报告。

加大金融支持。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基本形成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全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7.05万亿元,同比增长38.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7.8个百分点;全国绿色债券存量余额约2万亿元,这两项业务的规模均居世界前列。2021年,人民银行设立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工具,激励和引导更多金融机构以市场化方式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两个专项工具余额已达到4530亿元和2459亿元,其中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商业银行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7500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超过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除了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商业银行还发挥集团多牌照优势,在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租赁和绿色信托等领域开展了积极探索,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绿色金融服务。

加大产品创新。绿色金融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产业和模式创新更是层出不穷,归纳起来有组合创新、交易创新和担保创新等。组合创新既包括支持碳排放较多领域的绿色化发展,如向绿色能源、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等发放贷款;也包括支持清洁能源与已有产业的相结合,典型的就是为“农光互补”提供融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一举两得;还包括与其他重大战略相组合的产品,如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承销了全国首笔“绿色债券+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挂钩”三贴标普通中期票据。交易创新主要围绕碳金融展开,自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运营后,碳交易机制不断完善,商业银行为碳排放配额(CEA)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等提供配套的账户管理、场内结算和资金监管等服务,并衍生出碳期货、碳回购和碳挂钩贷款等业务。前不久,发展改革委等三部委联合印发通知,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全覆盖,未来绿色电力生产和消费可能会催生出新的交易金融需求。担保创新聚焦绿色金融特有的风险缓释措施,如碳排放权质押、绿色电力证书收益权质押等项下的贷款。

强化风险管理。绿色金融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理念上的升级,商业银行参照国际先进银行经验,将环境与气候等风险因子融入到客户评级和信贷管理各环节。如建设银行成功研发了对公客户自动化ESG评级工具,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三个方面综合评价客户在“双碳”目标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前瞻性做好客户选择及风险管控。工商银行每年会制定近50个行业的投融资政策,将企业技术、环保、能耗等指标嵌入重点行业客户及项目选择,大力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此外,人民银行还组织部分商业银行开展了气候风险敏感性压力测试,考察碳排放成本上升对火电、钢铁、水泥等高碳行业企业还款能力的影响,以及进一步对商业银行持有相关信贷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水平的影响。

融合发展是绿色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的服务对象不是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行业,而是几乎覆盖环保、节能、低碳和资源高效利用等各个领域。绿色金融逐渐呈现出融合化发展趋势,“绿色+”将会显著提升相关领域的绿色底色成色。

绿色化数字化融合发展。《“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指出,“深入推进绿色智慧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以数字化引领绿色化,以绿色化带动数字化”。不管是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还是碳排放总量和强度调控,数字化都起到了基础的支撑作用。数字化有利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特别是智能传感、智能量测和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实时监测和分析各种数据,增强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调峰能力。数字化有利于提升碳排放数据准确性,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和和物联网等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将会进一步提升碳核算的科学性。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风光储”“源网荷储”“虚拟电厂”等开始广泛应用,客观上更需要用数字化手段精确控制用电负荷和储能资源,减少新能源发电量占比提高而造成的电力系统波动。数字化同样为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载体,如建设银行和兴业银行等推出了“碳足迹挂钩贷”,依托金融科技手段对企业的“碳账户”进行线上监测,贷款利率和贷款额度与监测结果直接挂钩。

绿色化国际化融合发展。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绿色环保是全球共同语言。我国是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坚定支持者,在新发展阶段讲好中国绿色金融故事至关重要。在全球治理方面,早在2016年,我国作为二十国集团(G20)主席国就倡导成立了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后逐渐演变为可持续金融工作组,期间发布了多份重量级成果,逐渐搭建起较为完善的可持续金融国际合作框架。在标准衔接方面,人民银行与欧盟国际可持续金融平台(IPSF)分类工作组联合编制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努力寻找“最大公约数”,推动中欧绿色债券市场互联互通,首批共有193只债券入选。在贸易投资方面,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深化与共建国家的绿色清洁能源合作;大力发展绿色贸易,商务部发布的《中国绿色贸易发展报告2023》显示,近十年我国绿色贸易规模年均增长3.18%,在全球占比提升2.3个百分点。

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融合发展。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具备天然融合发展的土壤,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了众多实践。如中信银行在浙江湖州地区聚焦“绿色+乡村振兴”,打造绿色金融新样本,针对农村“污水处理”项目采取差异化审批授权,支持有机生态茶园开发建设,向绿色有机土鸡全产业链体系开发投放多笔贷款。农业银行与第三方平台合作,为环保、农牧、光伏光电、先进制造等多个绿色行业的中小企业提供“保理e融”供应链金融服务,基于企业在贸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通过第三方平台转换为可拆分、可流转的数字债权凭证,银行据此向持有凭证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同样在湖州,当地农商行创新了“丰收彩虹贷”小额普惠贷款产品,对普惠客群参与绿色循环、绿色出行、绿色支付、绿色文明等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建模、量化分析,创造性地将“绿色信用”理念融入传统普惠金融业务,实现绿色普惠金融效应最大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普惠金融业务小额、零散、线上化、自动化等特点,实务操作中很多看上去很“绿”的业务难以被认定为符合监管要求的绿色金融业务,普惠贷款在全部绿色贷款中占比尚不足1%,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绿色金融科创金融融合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绿色低碳发展离不开重点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科创金融有望成为绿色金融发展新的支点。在低碳零碳负碳前沿技术攻关方面,绿氢(可再生能源制氢)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近期中石化主导的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顺利产氢,我国首次实现万吨级绿氢炼化项目全产业链贯通,工商银行等为该项目提供了银团贷款。近年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设备大量应用,随着产业升级和设备更新换代,退役风电机组和光伏组件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显得尤为重要,相关技术应用推广价值很高。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推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补齐风电、光伏产业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最后一环。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CCUS)技术可以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封存,或者进行提纯后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实现循环再利用,对高碳行业深度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建设银行支持的中石化胜利油田CCUS示范工程项目是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商业化运营项目,年消化二氧化碳70万吨,相当于植树约600万棵,实现了碳减排和石油增产双赢。

对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相关建议

商业银行应围绕人民银行确立的“三大功能”“五大支柱”,持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以金融力量助力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

加大信贷投入,强化国际合作。商业银行要在监管的指导下继续加大绿色金融信贷投入,将绿色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和资产结构转型的重要抓手。还要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能源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势,为国内外绿色产业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低成本融资服务。

加强产品创新,推动融合发展。商业银行要结合绿色产业特点创新更多专属产品,特别是要将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要依托数字化打法,将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先进制造业、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等有机结合,将绿色理念融入到各项业务中。还要加大转型金融、可持续金融等研究力度并适当提前布局,助力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

坚守合规底线,防范气候风险。商业银行要按照监管要求对绿色金融业务进行认定,坚决杜绝“漂绿”“洗绿”行为。要按照商业银行基本的经营逻辑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处理好规模和质量的关系。要密切关注绿色金融业务衍生出的新型风险,特别是气候风险,要做好相应的风险管理、压力测试和信息披露等工作。

加强员工培训,培养专业人才。绿色金融专业性强,涉及领域众多,需要既懂金融产品、又懂能源等行业产业发展情况、还懂生态环保政策和绿色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商业银行应加大对前中后台人员的培训力度,逐渐打造一支绿色金融专业队伍,筑牢绿色金融发展的根基。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金融绿色
绿色低碳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P2P金融解读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