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员基础体能科目训练实施措施研究

2023-03-30 21:37王阳
今日消防 2023年2期

王阳

摘要:消防救援人员作为应急救援工作的主力军,在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承担着愈发繁重的处置任务,因此,各级消防救援人员必须保持充沛的体能,才能切实保障各类灾害事故的高效处置。随着改革转制工作的逐渐完成,针对新入职消防员的基础体能科目专项训练成为队伍战斗力生成的必修课。通过对我国一线消防救援队伍日常组训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聘请体能教练、穿插搭配训练项目等有效改善队伍体能科目训练效果的措施,在有效营造训练氛围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消防员体能训练过程中发生受伤事故的概率,为现代化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工作的合理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消防救援人员;基礎体能;训练成效;实战处置

自消防救援队伍整建制划归应急管理部统一领导后,队伍的实际工作职能有了较大的拓展,作为应急救援工作的主要力量,队伍未来将面临着更加多样的、复杂的危险应急任务。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各级消防救援人员必须通过高质量的日常训练,才能切实保障队伍战斗能力的有效提升。目前,消防员群体主要由改制前的现役消防员组成,在此基础上辅以新招录入队的退役军人及适龄社会青年,由于队伍的组成相比于现役体系时较为复杂,因此队伍在日常组训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基础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立足队伍“全灾种、大应急”工作职能的具体要求,制定切实有效的训练计划,按照队伍日常管理及24h驻勤备战的基本要求,在最大限度降低疲劳损伤概率的前提下,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体能储备,为队伍实战处置能力的有效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改革转制工作基本完成后,消防救援队伍要确保能够及时、高效、科学地开展各类应急救援工作,就必须有良好的体能素质作为保障。良好的体能基础是队伍完成各类灭火救援任务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定基础。当前,队伍的训练工作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不贴近实战、不科学、不专业的共性问题,基础体能训练考核不达标、因训致伤两项指标居高不下,体能训练方式的与时俱进已经逐渐成为一线消防指战员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1 一线消防救援队伍体能训练工作开展现状

消防救援队伍组建初期战斗力的有效生成,必须依赖于缜密、高效的训练组织体系,而无论是班组合成项目还是实战属性相对较强的器材装备专项训练,都必须建立在参训消防员充沛的体能基础之上,因此,体能训练工作的顺利开展直接决定着消防救援队伍实战处置能力的有效提升。目前,一线消防救援队伍的日常体能训练主要通过集中组训、按岗施训、个人分训的方式开展。当新消防员入队后,通常统一组织开展为期6个月的基础体能训练,此阶段旨在使新入职的社会青年和地方大学生群体及时掌握体能训练的基本方法,然而,对于从退伍士兵中招录的新入职消防员来说,这些基础体能训练科目相对较为熟悉,不但不能保证自身体能储备的有效提升,甚至会导致退步现象的出现。部分消防员出于对消防事业的热爱,会通过私下单独训练的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体能储备[1]。然而,由于缺乏相对较为统一的训练大纲,且缺乏专业性较强的体能教练开展必要的练前热身、练后拉伸科目的指导,近年来,疲劳损伤现象已经逐渐成为困扰一线消防救援队伍实战处置能力有效提升的主要问题,随着训练强度的逐渐加大,队伍中“伤号”问题逐渐增多,反而不利于队伍战斗力的有效保持。

2 制约队伍体能训练成绩有效提升的主要原因

2.1  思想认识不足,训练过程中专业性不足

近年来,随着消防救援队伍装备技术不断更新,队伍各级普遍存在向装备要战斗力的练兵理念,实战训练意识不够强,日常组训过程中普遍存在相应的理念偏差,往往忽视了体能是所有技战术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在思想上错误认为消防队伍实战处置能力主要取决于装备的良好性能和技战术的合理选定,对体能训练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2]。由于队伍各级普遍缺少较为成型的实战训练基地,真火、真烟、黑暗烟气训练设备较少,导致许多实战化训练无法开展,队伍实战训练意识不强,导致训战脱节问题频频出现。队伍内部部分指战员不同程度上存在认识不到位,精力偏离主责主业,主动抓、经常抓的意识还不强,业务钻研不深,骨干培养出现断层老化现象,练兵氛围不浓厚。“科学组训”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和纸面上,缺乏专业体能训练人才的指导,体能训练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虽然花费时间多、训练强度大,但成效却不明显。

2.2  训练体系不够完善,训练过程缺乏持续性

虽然现行的消防员训练大纲中明确指出体能包括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协调、反应等相关科目,但是传统的组训方式片面地认为提高体能最有效的方式便是进行大运动量的专项训练,日常训练开展过程中片面的突出速度和耐力层面的专项训练,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协调性及核心力量的提升。集中训练过程中组训人员往往忽视了个体素质的差异,组训中没有考虑到消防员的个体特征,容易进入“一刀切”的误区,从地方入职的新消防员常常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体能素质好的又反映“吃不饱”,缺乏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规范的动作和相应保护措施。训练前充分开展准备活动、科学合理且规范的训练体系,是训练工作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3]。而在实际体能训练工作开展过程中,参训人员普遍存在动作不标准、不规范的现象,科目顺序安排不合理、训前热身准备不充分、训后放松恢复不够问题频发。且近年来由于检查、考核、安保、培训、会议等活动长期交替开展并占用大量训练时间,参训人员因岗位分工、公差勤务等原因导致全员参训率低,队伍训练时间根本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队伍内部普遍存在特定时段集中突击临时性强化训练的情况。此外,大多数基层消防救援站设立在城市中心地带,普遍存在训练场地不足、功能不配套问题,一些单位甚至没有专门训练场地,更是严重影响了训练工作的开展。

2.3  训练安全问题频发,训练体系亟待加强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新入职消防员新训期间由于体能训练导致身体出现不同程度劳损现象的实际比例高达20%,造成慢性损伤的比例高达2%。此外,一线消防救援站中入职满五年的基层指战员受伤比例达25%,存在慢性损伤现象的比例高达9%,部分省份的比武集训队运动损伤比例甚至高达48%。基层消防指战员具有一定运动理论学习经验的仅仅占队伍总人数的5%,具备预防运动损伤相关理论知识的更少。此外,训练结束后的放松恢复性训练也有待进一步强化,组训人员往往忽视高强度训练之后的放松环节,训练结束后指战员的身体代谢物乳酸堆积,肌肉长时间处于高度紧绷状态并普遍出现明显的酸痛感。稍有不慎,即可引发运动损伤事故[4]。

3 针对性改进措施

3.1  聘请专业体能教练,把牢正确练兵方向

通过邀请专业教练来队施教,使全体指战员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及时发现以往体能训练中存在的不足,不断加强体能训练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通过为每名指战员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建立个人训练档案,有针对性地从力学角度、肌肉耐力与极限等科学训练中,细致地分析出每一个训练科目对消防员体能储备的实际需求,以及每个科目在训练过程中的动作规范和注意事项,从而在训练中避免不必要的伤病。进一步激发全体指战员的体能训练热情,通过对广大指战员广泛关注的训练伤病预防、高强度训练后肌肉唤醒与恢复、科学营养膳食等问题开展专业性指导,结合消防灭火救援任务需要以及现有器材,定期为全体指战员讲解训练方法、训练技巧,使指战员掌握更多训练方法与技巧,并根据教练指导,合理采取科学施训、按纲施训、因人施训的方法,不断强化训练成果,进一步提高全体指战员体能训练的科学性,最终实现全面提高指战员训练成效及指战员综合素质的训练目标。

3.2  末端问效、激励助训,保障高效训练体系的有效构筑

为了保证队伍日常训练效果的有效提升,队伍各级领导必须始终坚持“事必躬亲”“一插到底”的工作原则,注重发挥领头雁作用,凡涉及练兵事宜都要亲自抓、亲自管、亲自问,定期听取队伍练兵工作汇报并组织召开练兵研讨会,对队伍体能训练中的难题进行梳理汇总,集体把脉会诊,明晰训练思路,明确具体措施;坚持经常性深入训练场检查指导工作,现场听取基层指战员意見建议,及时提出“沾露水”“接地气”的改进措施,真正把问题发现在基层一线、把效果落实在基层末端[5]。各级组训工作人员必须紧紧围绕练兵工作各司其职做好训练保障工作,始终坚持政治工作上一线,有效减轻参训消防员思想包袱,及时缓解训练厌烦情绪;始终坚持后勤保障上一线,在训练场上送来急需防护物品,及时减轻训练伤病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效保护指战员体能科目的参训积极性,认真核对参训出勤率、组训计划真实性,有效降低组训的随意性,有效保障体能科目的训练质量及训练强度。灭火救援指挥部作为练兵工作的主责部门,应当在训练开展过程中全面实施分队包干制度,作战训练科全体干部下沉一线充当“教员”,用心、精心、细心指导基层日常体能训练的正常开展,实施队站成绩与组训人员个人荣誉的责任捆绑,促进队伍各项体能成绩全面提升[6]。

3.3  科学组训施训,加强恢复训练

队伍各级在日常训练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本着“从基础练起,从实战抓起”的工作原则,科学组训,真训实训,严格保障人员参训率、训练内容、训练质量的有效落实,制定针对性“训练套餐”,进一步夯实指战员实战技能训练基础,全面提升队伍战斗力。队伍各级应当根据队站建设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体能训练计划,合理利用各类现有训练设施,将消防员按年龄实施分组训练。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体能考核标准,形成有计划、有目标、常年坚持、系统连续的体能训练、考核体系,让消防员时刻掌握自身体能储备方面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训练,使训练效果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提高。各级组训人员在高度重视训前、训中热身工作开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训后阶段的各种恢复训练措施,最大限度避免各类运动损伤事故的出现。在体能训练结束后,可以通过放松训练、肌肉拉伸、泡热水澡、听舒缓音乐、互相按摩等方式实现辅助性身体恢复,有效防止各类运动损伤事故的出现。

3.4  强化科技化、信息化练兵体系的有效构筑

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构建围绕实战训练、考核的大数据库,汇聚人员、机构、装备、车辆、位置、气候等数据。通过体征监测采集指战员身体状况动态数据;通过手环式、嵌入式及预设式等各类传感器采集训练全过程数据,建立训练评价体系,定期为组训者提供训练相关报表、为各级各类训练人员提供差异化的定制分析报告[7]。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整套专业化的培训机制,培养适合消防救援队伍实际需要的体能专业人才,切实发挥传帮带作用,从政治和战略高度,坚决扛起“练就科学高效、专业精准的过硬本领”的重大责任,运用新理念、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磨砺专业本领,提高专业水平,依据作战需求和战斗力生成规律部署训练任务,增强训练的科学性、严肃性,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推动整个队伍体能训练水平的提升。

4 结语

通过对我国消防救援队伍日常组织开展体能训练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逐一分析,指出了长期以来抑制队伍体能基础有效提升的顽疾性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通过不断强化队伍日常组训工作的正规性、专业性、科学性,使全体参训消防指战员在日常训练工作开展过程中,快速提升自身的体能储备,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推动队伍实战实训能力的有效提升,为队伍实战处置能力的有效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晋军,李静.“全灾种、大应急”任务背景下消防员体能训练伤病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研究[J].今日消防,2021,6(11):14-15+19.

[2]刘兴超.基层指战员职业体能训练伤病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J].消防界(电子版),2021,7(21):125-128.

[3]王墨,毕洪一,郝金雷.我国消防员基础体能训练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应急救援,2021(3):31-34.

[4]卢中伟.抗阻训练在消防员负重上十楼项目中的影响研究——以吉林省消防总队为例[J].今日消防,2021,6(2):74-76.

[5]彭磊,张月霞,寇振鹏,等.衡水市消防救援支队体能训练科学化路径研究[J].科技资讯,2021,19(3):210-212.

[6]李梓靓.国内消防员职业体能训练的现状分析与提升建议[J].中国应急救援,2020(6):17-23.

[7]吳翠翠,宋和胜,李小森.消防指战员冬季体能训练有效性实证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20,39(9):1294-1297.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of basic physical fitness subject training for firefighters

Wang Yang

(Qiqihar Municipal Fire and Rescue Brigade, Heilongjiang Qiqihar 161000)

Abstract:As the main force of emergency rescue work, fire and rescue personnel undertake increasingly heavy disposal tasks in the daily work process. Therefore, fire and rescue personnel at all levels must maintain adequate physical fitness to effectively ensure the efficient disposal of various disasters. With the gradual completion of the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 work, the basic physical fitness subject special project training for new firefighters has become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the generation of team combat effectiveness. By analyz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daily group training of the first-line fire and rescue teams in our country, measure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raining effect of the team's physical fitness subjects, such as hiring physical fitness coaches and interspersing with training items, are put forward. On the premise of effectively creating a training atmosphere, the probability of injury accidents during the physical training of firefighters is minimized. It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fire and rescue teams.

Keywords:fire and rescue personnel; basic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effectiveness; actual combat dispos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