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帅
摘要:泥石流灾害是发生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大量冰雪融水或江、湖、水库溃决后的急速地表径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碎屑物质,并具有强大冲击力和破坏作用的特殊洪流造成的灾害。立足于青海大通“8·18”山洪灾害抢险救援案例,分析灾害救援情况,结合泥石流救援难点,提出泥石流灾害救援的对策。
关键词:泥石流;难点;救援对策
泥石流的活动强度主要与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和水文气象条件有关。其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即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大量的水源。泥石流地貌通常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地形通常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一旦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毁灭性的。消防救援队伍作为应急救援的国家队、主力军,承担全灾种救援,泥石流灾害的救援已成为亟待突破的重要课题。
1 大通“8·18”山洪灾害救援情况
1.1 基本情况
2022年8月17日22时25分,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受对流天气影响,青山乡、青林乡分别形成降雨量约34.6mm和39.3mm的瞬间强降雨,致使青山乡沙岱河河道流量突增至100m3,本地强降水和上游宝库乡降水汇聚,地表径流增大,汇水面大,短时间内形成了山洪。
大通县地处青海省西宁市北部,地域海拔最低2640m,最高2859m,灾害主要发生地位于青山乡5个村,沙岱河贯穿青山乡,河长约33km,源头为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流域面积124.35km2,上游的沙岱、生地和青山村在峡谷山涧中,下游的贺家庄、龙卧村在山脚,山洪聚集在沙岱村,沿河谷向下迅猛蔓延,淹没5个村及两边农田,受灾情况严重。
1.2 救援情况
在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青海总队快速响应、科学应对、有效处置,实现了四个首次,即:首次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由总队主官全权统筹指挥消防、公安、武警、解放军等各救援力量开展联合救援行动;青海消防总队近30年首次作为救援主力,处置大规模山洪灾害事故;首次整建制跨区域调集5个支队抗洪抢险专业力量参与救援救灾和战勤保障工作;首次采取网格化“四色旗”搜寻模式,在62.3万m2滩涂农田开展大面积搜救。
1.2.1 融合指挥高效,统筹组织有力
救援从“细化责任分区、抢抓搜救重点、统一救援标识、规范救援程序、丰富搜救手段、抓好安全管控、做好后勤保障和抓好“两个疫情”防控”等8个方面着手。共投入1200余人、49犬开展救援(其中消防救援队伍480余人、14犬,省武警总队200人,警备区150人,省公安厅50人、35犬,群众搜寻力量300人)。
1.2.2 力量调度及时,集结响应迅速
在西寧支队先期救援力量施救的同时,青海总队采取“边出动、边调集”的方法,就近增派西宁支队9车100人到场协同处置,梯次调派海东、海北、黄南3个支队救援力量赶赴增援;调派训保支队17车45人赶赴现场开展后勤保障工作,确保救援力量充足,后勤保障到位。
1.2.3 专业救援精准,安全措施到位
按照“从上游至下游、力量逐步递增”和“不缺一户、不漏一人”的总体原则,救援队伍沿河道两侧开展拉网式排查。在搜寻中,进一步明确搜救方法,一是呈“一”字阵型排列,统一前进搜救;二是立体搜寻,河中用舟艇,滩涂用人、犬、仪器,空中用无人机定位;三是明确重点,加强对河道两侧、树木电线杆、淤泥低洼处、杂草缠绕、冲积废物区等地重点搜寻,利用红、黄、蓝、白四色旗子标识救援区域;四是合理选用装备器材,每个作战单元配备铁锹、镐头、挠钩和耙子等简易工具进行人工搜救,并结合音频生命探测仪、雷达生命探测仪、视频生命探测仪等救援装备搜索定位被困人员,发挥“土洋”装备的各自优势。
1.2.4 发挥体系效能,保障持续可靠
青海总队此次出动战勤保障力量128人,车辆45辆,携带装备物资24757件套,围绕生活、饮食、物资、供电、油料供应、医疗卫勤等方面全力进行保障。保障队伍迅速利用广场、学校等地,搭建1顶指挥部帐篷、6顶办公帐篷,组建指挥办公区,部工作组到青后,在指挥部组织召开部省两级工作会议,为会商研判、组织指挥提供坚实保障;利用7辆宿营车、20m2高原寒区班宿营充气帐篷,保障500人生活住宿,划分饮食保障区,完成每餐720人次的饮食保障工作。启动联勤联动机制,协同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组建战地医疗小组,完成营地每日8000m2的消杀和1200余人次的核酸检测工作。为现场各类救援人员配发雨衣、雨鞋等物资2000余件套。调集重型工程机械挖机、铲车等15台。设置供暖设备20台、铺设电路超过1000m。实现了救援现场“休息饮食、装备物资供给有保障,疫情防控、制度措施落实有力度”的工作目标。
1.2.5 反应迅速灵敏,通信保障多样
青海消防总队5支通信保障队携带386件套通信器材进行跟班图传通信保障工作,第一时间搭建前方指挥部,纵向实现了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基指、前指、救援现场应急通信保障体系互联贯通,保障应急部、消防救援局领导视频调度10余次,现场视频会商13次。指导各支队利用车载卫星、卫星便携站、自组网设备等多种手段保障的同时,组织电信部门成立“尖刀队”,并运用“聚合路由+单兵”“卫星网+语音中继”等战法,实现了高、远、近三个方位现场图像采集,并积极探索了无人侦查、三维建模新技术的运用,生成二维正射影像、三维实景模型,通过联动单位信息平台接入,实时获取水文、水位和气象信息,掌握队伍力量和位置数据,为各级指挥员态势分析、指挥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信息保障。
2 泥石流灾害救援难点
2.1 搜寻救援难度大
山洪产生的巨大冲击力造成砂石、泥浆覆盖严重,人员掩埋深、位移大,河道两侧过洪面积广,河流下游长,搜寻面积巨大,降雨冲刷减弱地面残留气味,救援队伍通过人工、手机轨迹信息定位、无人机空中搜寻、搜救犬和侦检器材定位等搜救效果大大降低,被困人员位置难以确定。同时,灾害地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持续降雨、地形复杂,加之道路狭窄、通行受阻,大型机械难以进入,部分清淤、排险等工作还需使用人力,给救援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2 失联人员生还概率小
比对以往多起泥石流灾害救援,发现失联人员生还概率为零,这与泥石流灾害的毁灭性有关。泥石流“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是就像爆炸一样,瞬间摧毁一切,人员一旦在泥石流灾害中失联,搜寻难度大,人员生还概率小。
2.3 通信保障难度大
青海地域辽阔,部分山区牧区公网信号不强,发生灾害后,在“三断”情况下,卫星、自组网等设备明显不足,导致应急通信传输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很难达到“组成网、随人走,不中断、连得上,听得见、看得清,能图传、能分析”的通信要求,调度指挥存在短板。
2.4 救援机动效能低
救援地处高原乡村,乡村道路狭窄,路况极差,加之洪水冲击导致道路阻断,救援队伍无法快速高效通过阻碍路段,迅速到达事故点,严重影响各救援点力量轮换、队伍机动进行、后勤补给运输,制约整体救援行动速度和效率。
3 泥石流灾害救援对策
应对泥石流灾害,源头上的防控是关键[1],特别是居民住宅的选址问题,政府扶贫搬迁集中安置要尽量避开沟壑,同时,民众的防灾避险意识提升也不容忽视,这些都是政府层面应该更多考虑的内容。作为应急救援的主力军,我们的主责主业是在救援对策上下功夫。
3.1 建立健全泥石流灾害应急救援机制
当前,消防救援队伍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灭火及地震救援预案制作、演练等方面,但是对泥石流灾害这种比较有地域特点的灾害研究不够、办法不多,还停留在灾害发生了,大队先出动,支队全勤指挥部增援,再酌情申请增援力量的情况,缺乏科学统筹。
3.1.1 要建立预警机制
泥石流灾害虽然突发,但是并不是毫无征兆的,从形成条件来看,最显著的就是连日降雨或短时强降雨,因此事先的预警机制特别重要。基层大队站要像排查火灾隐患一样,依托村委会、乡镇政府、路政部门等排查泥石流灾害隐患点,并结合自然灾害处置实用手册进行登记造册,雨季来临时要结合辖区实际,加强与气象、路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信息共享,及时提醒泥石流灾害隐患点加强风险防控,强化泥石流灾害的预警研判[2]。
3.1.2 要强化平时演练
泥石流灾害发生时,出现出动缓慢、初期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很大程度上还是指战员对泥石流灾害救援情况不清所致,因为平时疏于演练,一旦发生灾害,指战员对携带什么不清楚。每个执勤站都应强化这方面的演练,对应该携带的救援器材和生活必需品要明确列出清单,平时在携行包中配齐生活必需品,灾害发生时,携带上救援器材即可出发,充分节省战前准备时间。
3.1.3 要依托群众自救互救
泥石流灾害形成的泥浆极易使掩埋人员缺氧窒息,水、泥吸入肺后引起一系列并发症。有研究表明,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的6~12h为应急救援的黄金时间。消防救援队伍接警后,往往因为路况较差,在途中耗费了大量时间。因此,必须依托群众的自救与互救。接警后,消防救援队伍出警途中要及时联系乡镇政府、村委会,远程指导展开救助工作。
3.2 强化救援力量调度的科学性
力量调度方面,主要涉及装备和人员。装备上要优而精,人员上要梯次进攻、轮番而战。
3.2.1 合理调配使用救援装备
泥石流灾害初期被困人员生还可能性大,所以大型机械难以使用,但是过了黄金救援期只能依托大型设备,因此在装备的调度使用方面,必须科学合理。受制于道路交通条件的影响,第一出动力量不适宜出动大型抢险救援车辆,应以小型抢险救援车和小型运兵车为主,随车携带救生气垫、救援三脚架、有毒气体检测仪、可燃气体检测仪、铁锹、钢筋速段器等轻便救援器材。出动途中,要及时联系当地政府部门就近调用挖掘机、推土机、吊车等大型救援设备支援[3]。
3.2.2 及时补充增援力量
泥石流灾害救援破坏性大,而且是瞬间毁灭性的,因此失联人员生还概率小,很多遇难者遗体被泥浆、建筑物掩埋,搜寻难度较大,大多数是持久战。因此在救援过程中,体能消耗快。这就要采取轮番进攻的形式组织救援,让人员得到适时的休整。另外,在个人携行物资方面,不宜携带较多物资。泥石流灾害救援与地震救援不同,泥石流灾害受灾地往往是一个点,地方政府可以快速予以物资保障。
3.3 提升救援人员专业能力
参与应急救援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前指战员队伍属于部队体制,更新换代快、队伍年轻化,这就导致很多积累了实战经验的指战员留不住,队伍對专业知识培训的重视力度不够。转改后,指战员走职业化道路,必须强化对指战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切实改变以往遇到灾害,指战员在实战中表现出慌乱、不专业等问题。
第一,提升到达灾害现场后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大队及站指挥员在泥石流灾害中,要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要第一时间展开侦查工作,通过询问地方政府到场人员、知情人等方式,切实弄清楚人员被困数量、被困的重点区域、泥石流灾害波及区域、不同掩埋区危险性物质存在情况、二次灾害可能性等内容,同时要根据现场情况科学研判灾情,及时将所掌握的现场信息归纳总结后与后方增援力量共享,为后方指挥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第二,提升指揮员决策指挥能力。收集灾害现场信息后,指挥员要将救援人员合理编组,明确侦查、救援、医疗、保障等类别人员,同时要根据不同战斗分组,将救援力量分散开来,发现被困人员,要适时集中攻坚力量;在救援过程中,指挥员要根据现场情况随机应变,确保各小组协同配合,找准重点,合力攻坚[4]。
第三,提升装备专业性水平。在装备配备方面,要改变“求全图多”的错误思想。第一救援力量投送,要力争安全高效,配备越野性能好的小型运兵车。个人防护装备方面,当前要把更大的精力和重心放在改良个人防护装备上,特别是作战靴、救援服、头盔等设备,要力求轻便、安全、实用、耐用,切实减轻指战员负担,提升单兵作战能力。救援设备方面,鼓励指战员结合救援情况,配备一些比较轻便、适用的小型救援工具并推广使用,切实提升救援装备的科学性。
3.4 在后勤保障能力建设上下功夫
泥石流灾害救援作战持续时间长,所以后续的保障是关键。我们完全有能力让前线指战员吃上热饭、睡上好觉。
一方面,拓展社会化保障渠道。在泥石流灾害救援中,需要大量的挖掘机、装载机、吊车以及药品和生活物品等。这些物资储备,包括通信的保障,仅仅靠消防救援队伍的力量是难以满足的,特别是一些重型机械,必须依托社会力量,要与相关企业、单位密切合作,签订物资装备紧急供货、紧急调用、紧急发运、地方力量支援等联保协议。在日常的训练演练中,要强化与相应单位在紧急情况下联合出动的执行力,做到熟悉相应流程,及时获取所需的装备物资。
另一方面,提升自身保障能力。必须提升自身战勤保障能力建设,把“一切为打赢”作为战勤保障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物资储备。坚持物资储备确保战时精准保障,围绕战时吃、穿、住、行四个方面,完善救援装备、生活设备、食品、应急被装等储备体系。根据保障类别,按模块划分装备和保障物资,实行模块化储备,确保战时物资进出有序、调集迅速。
参考文献:
[1]禹河.浅谈山区河流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2009(8):54-55.
[2]谈树成.基于RIA的WebGIS斜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地球学报,2014,35(1):119-125.
[3]李金良.重大泥石流抢险后勤保障重点难点问题与对策[J].人民长江,2015(12):18-21.
[4]张益民,郭斌.泥石流灾害应急救援的指挥要点[J].消防科技,2012(10):1103-1106.
Research on rescue countermeasures of debris flow disaster
——Taking Qinghai Datong's "8·18" flash flood disaster rescue as an example
Wang Pengshuai
(Hainan Prefecture Fire and Rescue Brigade, Qinghai Hainanzhou 813000)
Abstract:Debris flow disasters are disasters caused by a large amount of solid debris such as sediment and rocks, which occur in mountain valleys and are stimulated by heavy rain, large amounts of ice and snow meltwater or rapid surface runoff after rivers, lakes and reservoirs collapse. It is a special torrent with strong impact and destructive effects. Based on the emergency rescue case of the "8.18" flash flood disaster in Qinghai Datong, the disaster rescue situation is analyz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debris flow disaster rescue are put forwar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ifficulties of debris flow rescue.
Keywords:debris flow; difficulty; rescue counterm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