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
素质教育改革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发展,强化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地位,指出体育教学需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其体育能力的个性化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深度掌握一到两项体育运动技能,以此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积极性,助推其树立终身运动意识和健康生活态度。基于高中生之间存在鲜明的运动能力差异和身体素质差异,传统“一刀切”“大一统”式的体育教学模式无法兼顾每一位学生的运动感受,体育教学效果不达预期,体育素养目标落实亟待加强。为此,现结合高中体育教学实际,深入分析分层教学法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意义,并立足以人为本的原则探索试切分层教学实践策略,以期打造高中体育教育新样态,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自我最近发展区收获运动满足。
1 分层教学法的概念阐述
自素质教育改革深度推进以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广被普及,如何凸显学生主体、推进教学高质量发展成为教育研讨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应时而生,分层教学法凭借自身先进的理念优势在中脱颖而出,备受师生青睐。在国内,关于分层教学法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主张,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首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为其提供相适应的指导;其二,需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兴趣差异,引导其发挥各自长处,专一而精;其三,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弱项缺点,制定不同的补救教育措施,促进学生全面有序发展。近年来,在古人“因材施教”和外国分层教教育的影响下,分层教学法在我国得到广泛普及,在19世纪,朱之善等人便进行了“分组教学”的实验,南京和上海等地率先也纷纷开始了类似国外分层教学的实验。分层教学法历经多年发展,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取得了鲜明的教育效果,这一教学方法充分遵循了以人为本的育人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差异特征,针对性采取教育对策,改变了传统教学唯分数论的“大一统”教学弊端,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适应性的教学指导下,稳步提高自我成绩、提升自身水平,学习目标的可视化、学习进度的有序化让学生在自我最近发展切实得到充分满足,教育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2 分层教学法应用于高中体育课堂的实践意义
2.1 尊重学生主体的需要
新课改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一位学生皆能够获得素养发展,改变教育专项服务于单一优势群体的落后思想,改善教师功利化、一刀切的教育举措。在传统高中体育教学中,多数高中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下,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并不能适应学生当前水平,体育优等生练不够、体育后进生不愿练,学生主体并没有十足的运动训练动机。久而久之,体育课形在神散,自由活动成为体育课堂常态,学生历经三年体育学习,还是未能熟练掌握一到两项体育技能。而分层教学法在尊重学生主体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为每一个水平层级的学生制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学生主体发展可以得到可视化提升,体育训练动机得到有效激活,符合新课改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教育主张。
2.2 提高教育效果的需要
分层教学法相较于传统教学具有鲜明优势,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和体育能力,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级,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展开教学,能够使学生个性得到更优化发展。在分层教学环境下,弥补了传统教学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真正客观的认识自我不足、认识与他人的差距,从而生成努力意识,追逐他人脚步。此外,分层教学还具有隐性层面的鼓励竞争机制,该方法的运用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向上动机,学生之间通过互帮互助、互超互赶,学习活力得以唤醒、学习质量飞速提升,有了目标便有了实现目标的主观能动力,在弱化了教师主导教学的同时,还可有效避免学生在课堂中无所事事的状态,提升了学生良好的运动体验,增强了学生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高效体育课堂自然生成。
2.3 落实课程标准的需要
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运动实践为主的课程,旨在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运动技能,促使其树立终身运动意识和健康生活的态度,体育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型人才的必要途径。体育新课标进一步深化了体育核心素养,指出要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打造“教会、勤练、常赛”先进体育教学样态。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显然在落实体育新课标中略显乏力,学生个体差异成为横拦在教师面前的一堵硬墙,学生体育素养的界定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如何确保学生达到既定的素养发展目标也是诸多体育教师难以把握的事实。因此,只有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分层有序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设定不同目标维度,方能更好检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达标实况,方能更好落实体育新课程标准要求。
3 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课堂中的应用实践策略
3.1 基于数据,预设目标
3.1.1 学情前测,动态管理
为保障分层教学能效,在大数据时代下,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做好学生体质健康以及运动水平的数据搜集与整理工作,遵循动态数据管理的原则,充分把握学生主体的实际体育能力,发挥大数据建构优势,生成学生学情档案,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每一节体育课时的活动设计与安排,为分层教学奠定基础。首先,基于长期观察和定点追踪,教师做到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准确把控,从体质差异方面为学生进行客观“画像”,比如,学生身体强壮差异、可接受的训练强度和时间差异等,建立学生体能档案,并以此为每一个层级学生设置适宜的训练规划。其次,围绕同一类运动项目对学生进行学情测试,以羽毛球为例,有的学生对于该运动项目理解能力较强,技能掌握较快,并且可以超标完成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则将其划分到羽毛球运动A类层级;而有的学生对于该项运动掌握较慢,经过一系列课堂教学讲解和演练,堪堪能够达到羽毛球运动一般水平,则将这部分学生划分到羽毛球运动B类层级;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迟迟无法领悟和掌握羽毛球运动精髓,发球和接球总是不大要领,则将其划分为羽毛球运动C类级别。教师需要针对每一类层级学生建立精准的教学和训练档案,并采取长期观察和考核的原则对档案进行动态化管理与修改,实时把握学生学情。最后,高中体育包含诸多项目,教师还要遵循个性化培养的原则,按照学生兴趣需求来对学生进行分层,将喜欢同一类运动项目的学社规划到同一類档案当中,作为今后个性化培养教学的依据,保持学生拥有积极的运动态度。
3.1.2 目标分层,因材施教
在为学生建立多样化的分层档案基础上,教师要依此数据对学生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这也是分层教学最为核心和重要的一步,目标指引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指引学生学习与运动的客观体验,只有在贴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预设目标前提下,才能保证每一个层级学生皆能够获得有效收获。首先,针对体能训练分层,以俯卧撑训练为例,这个较能真实检验学生体质水平,每一个层级学生的训练目标设定为做多少个俯卧撑,需要教师通过实际测试来进行科学设定,保证体优生做够、保证体弱生做足,并恰时鼓励、善用激励,让每一个层级学生超越自我,挑战更高难度的俯卧撑目标数量。同理,在其他体能训练项目中也要依此原则进行目标设定,分层目标下,既不会降低学生训练积极性,也能够保证学生体能发展达到最优化效果。其次,针对运动技能采取分层目标预设手段,仍以羽毛球运动技能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中,针对A级学优生,其已经较为成熟的掌握羽毛球基本运动技能的前提下,教师在为该部分层级学生预设教学目标时,则要从实战的角度出发,让该部分层级学生依照规则展开实战对抗,在实战中继续强化运动技能的掌握和更高运动技能的习得。而针对B级中等生,教师需要以基本技能的巩固为主,以小组内单项技能的练习为过程,指导其向更高级技能目标的进发,且预设的目标能够在短时间内达成,能够有较为可视的效果。针对C级后进生学生群体而言,教师预设目标则不能按照实战或小组对抗标准来设置,需要针对性的对其展开辅导,从羽毛球的基础动作练习做起,为其制定能够较为轻松完成的练习目标,比如基本发球动作通过多少次的练习可以达到正规水平,能够保证发球位置的精准,在学生可以熟练达成要求后再设定下一个基础练习目标,一步一步帮助学生提高羽毛球运动水平。
3.2 依据目标,创新教法
3.2.1 善于信息技术,微课辅助教学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学情前测和分层目标的预设,教师能够大概知道学生体育弱项在哪,一方面教师在体育课上要对每一个层级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不超纲、不超标,稳步提升每一个层级学生的体育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化微课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课外学习指导。例如,在高中篮球教学中,对A类层级学优生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实战中提高各项体育专项技能的灵活运用水平,如胯下运球、定点投篮、带球过人等等,教师则围绕此从网上搜集一些实战教学视频,将之剪辑整理后制作成微课件发到学生终端,学生在闲余之时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的方式提高篮球实战理解,提高对各项篮球技能运用时机和技巧的把握,再结合线下训练高效达成学习目标。而对B类层级学中生而言,则要从技能分解方面思考微课件设计,系统性的帮助这部分学生群体理解和掌握专项篮球技术动作要领,通过技能分解式教学指导学生从不熟到熟,延续正确的动作训练过程逐步提升自我篮球水平,向实战运用方面靠拢。对C类学差生而言,这部分群体对于篮球运动理解较为浅薄,教师则要从篮球入门方面思考微课件设计,从基础知识技能讲解来指导学生学习和训练,帮助其达到初步篮球运动入门的学习目标,逐渐培养其篮球运动兴趣。以上是基于单向运动技能教学中微课运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的不同,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设计制作不同的教学微课件,比如部分群体喜欢跳绳,则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系统化设计跳绳微课件教学视频;部分群体喜欢跑步,则把跑步相关技巧内容融入到微课;部分群体喜欢足球,则制作足球教学微课件等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以此提升高中体育整体教学效果。
3.2.2 善用小组合作,凸显学生价值
在分层教学中,每一类层级学生的基础体育水平不相上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善于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训练法,发挥每一层级学生思维水平趋于平行的优势,引导生生碰撞,在碰撞中提高学生学习训练积极性,让课堂迸溅更加智慧的火花。首先,基于同质化小组训练,不同的层级采取不同的小组训练手段,优等生以实战对抗和比赛为主;中等生以小组游戏训练为主;后进生以双人对练为主;为不同小组设定不同的训练任务,在契合其体育水平的前提,丰富训练趣味,提高训练实效。其次,基于“交叉溶解”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让优等生作为课堂“小先生”,发挥出学生主体价值,带动中等生和后进生学习,用学生教学生的方式提高整体训练成果,激发学生荣誉感,同时减轻教师分层教学负担,保证其拥有更多时间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指导。比如,篮球教学中,划分出篮球优等生作为其他层级学生的“教练”,向同伴传授自己打篮球的经验技巧,演示各项技术动作细节,学生之间交流起来更为顺畅平滑,有时可起到比教师还要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如此,学生在学生的激励下,更易生成训练动机和动力,学习训练成效自然远超预期。在此前提下,教师还可融入竞争机制,赛一赛、比一比,看看哪位“小教练”教出的学生更优秀、进步更快,以此增强学生小组荣誉感,促使每一个层级学生爆发更大潜力。
3.3 完善评价,优化考核
教学评价具有激励、导向、反馈、调整、监测等诸多功能,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板块。在高中体育分层教学中,教师还需要遵循分层评价的原则,长短期评价相结合,实现对学生体育学情的动态性把控。首先,教师需用客观的目标审视每一个层级学生的体育发展与进步水平,依据教学目标针对性设定评价标准,同时善用激励性评价来促进学生体育训练动机生成,改善以往依据“大一统”教学目标整体性评价学生体育能力的弊端,让每一位学生均可以在自我最近发展收获正面评价满足。其次,针对每一层级学生的实际学习表现,教师需制定长期化评价档案,不以当下“论英雄”,通过长短期运动评价数据反馈对比,客观监测学生进步情况,发现更多教与学的问题,并依此思考教学计划安排和教学活动设计,充分发挥评价助教功能。最后,在分层教学模式中,考核评价也要摆脱“一刀切”的思想,针对每一层级学生制定适合其自身发展的考核标准,采取比例制评分原则,以层级目标为核心,完善考核细节。同时,除了基础体育知识技能考核评价外,还要注重对学生过程性非体质因素的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合作精神、体育品德、毅力品质等,将此作为重要加分项融入到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中,以此帮助学生铸建学习信心、提高运动体验。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分层教学符合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满足不同层级学生体育运动需求和个性化发展诉求。教师需要切实明白分层教学理念内核以及运用至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意义,对学生体育运动综合数据进行归类划分,根据不同层级学生实际体能水平和运动技能差异,设定层次化教学目标,制定多元化教学策略,并完善层级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助推每一位學生皆能够在自我最近发展收获良好的运动满足,实现体育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