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根生
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1434
当前,全球绿色产业加速发展,多国加快制度创新和技术革新步伐,推动经济、能源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期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报告指出,面对全球资源环境压力,过去10 年间,越来越多国家出台与绿色投资相关的战略政策,将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作为一项战略重点。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投资对于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加大绿色投资、促进绿色发展已成为打造国际竞争力的新动能。
汽车产业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工业领域之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极大推动作用,同时由于和公众生活消费关系紧密,也在改变社会公众行为模式上发挥着积极作用。汽车产业可以有效带动钢铁、冶金、橡胶、石化、玻璃、机械、电子、纺织等诸多上游产业,并能够延伸至维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保险业等下游行业,有效吸纳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与新装备,形成了相当的生产规模与市场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形成了充分的影响力与带动效应。但汽车产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能源消耗问题日益凸显,降低汽车产业的环境负面影响、谋求汽车产业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东盟地区是全球经济增长较快地区之一,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下的的重要合作伙伴,与我国的双边经贸关系活跃。2020 年,中国-东盟进出口额达到4.74 万亿元,同比增长7%,东盟地区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汽车产业方面,东盟国家近年来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测,到2025 年,新能源汽车在东南亚地区的销量将增至1000 万辆。越来越多中国新能源车企已进入东南亚市场,与当地伙伴加强合作,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产业优势互补,助力东盟国家汽车产业绿色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汽车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新能源技术研发应用、产品生产销售、国际贸易竞争等多方面发力,相关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汽车产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主要产业之一[2],2021年,中国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达86706.2亿元,利润总额达5305.7 亿元,较2020 年分别同比增长6.31%和4.16%。在产销规模方面,中国汽车产销量数据已连续多年全球排名第一,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汽车保有量年度增量已稳居2000 万辆以上。截至2021 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分别达3.02 亿、2608.2万和262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5%、3.4%和3.8%。同时外贸出口取得明显突破,2021 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达201.5 万辆,同比增长1 倍,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31 万辆,同比增长3 倍,汽车产品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内外双循环的重要终端产品。
新能源汽车方面,面对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挑战,中国正在逐年加大汽车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力度,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和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尤其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发展,2021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 万辆,产量达354.5 万辆,分别同比增长59.34%和159.52%,新能源汽车已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13.59%。2021 年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达到14.8%,比2020 年的5.8%提升明显。伴随国民经济稳步回升,消费需求加快恢复,中国汽车市场仍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图1 2013-2021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增速
图2 2017-2021 年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去向
在产业生态整体链条上,中国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产业技术持续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由整车、零部件研发生产及营销服务企业之间的“链式关系”,逐步演变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同样贯穿全局,成为汽车产业上下游共同参与的话题。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我国汽车产业正在着力开展几方面的工作:明确汽车产业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产业实施路线图;推进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推动“政产学研”各方形成合力,通过技术孵化、项目示范等方式,加快清洁能源、绿色制造等技术落地,以及原材料的循环利用;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使用端的支持力度。
从时间阶段来看,中国节能与新能源产品推广大概分成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09-2015 年,绿色汽车产品处于产业化发展推动时期,相关的补贴政策推动了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为新能源产品的市场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016-2021 年,以新能源产品为主导的市场经过了导入期、成长期并进入快速增长期,由“政策驱动”逐渐转向为“市场驱动”。2022 年起,相关产品进入成熟期,预计2022年新能源汽车年销量有望达到500 万辆。
为加大汽车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和新能源汽车推广普及力度,中国在消费端的汽车购置与使用环节实施了一系列刺激政策,例如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购车配额指标向新能源汽车倾斜等方式。同时在基础设施上以2000 万容量为目标,打造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总体而言,中国汽车产业在经历快速发展阶段后,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现阶段发展的重要话题。实现低碳转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中国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汽车已在低碳生产、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等各方面初步打造出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汽车绿色化发展成果初步体现。
新加坡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是国际上绿色发展的引领者与倡导者,可持续发展理念践行地较为深入。在由教育部(MOE)、国家发展部(MND)、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部(MSE)、贸易和工业部(MTI)和交通部(MOT)五部门联合发布的《2030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Singapore Green Plan 2030)中,强调了新加坡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议》下的承诺,同时使新加坡“在可行的情况下”尽快实现其长期零排放目标,将电动汽车普及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五大关键支柱之二。
表1 中国汽车产业绿色发展政策法规
受国土面积与资源能源供给限制,汽车产业在新加坡主要集中于消费端,以及生命周期初始阶段的冶金、化学、炼油、电子等轻工业,对于整车生产环节无涉及。统计数据显示,新加坡的年汽车销量从2011 年的3.6万辆增长至2020 年的5.5 万辆,汽车保有量从2005 年的61 万辆增长至2019 年的92 万辆,整体趋势为先增长,于2013 年达到顶峰后,呈现轻微下降趋势,即新加坡的汽车保有量已经处于国家所能承载的较高水平。
作为全球知名的“花园城市”,新加坡已经在能源供给、汽车产品排放、汽车消费税收、废旧产品回收等多方面发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能源领域和汽车产业中,新加坡政府强调通过清洁能源的使用和能源效率的提升来降低碳足迹,按照时间节点制定了一系列目标,包括到2025 年停止柴油车辆的注册,到2030 年停止非清洁能源车辆的新车及出租车注册,到2040 年,逐步淘汰内燃机车辆,让所有汽车都使用更加清洁的能源。在汽车排放方面,制定了车辆排放计划(VES),要求公开五种车辆污染物情况和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并将按照碳排放和污染物表现最差的指标确定等级。在税收政策方面,下调了电动汽车的附加注册费,并提高了车用汽油的税率,同时对上游工业生产过程征收碳税。
总体来看,新加坡因其较为发达的国民经济水平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反映在汽车产业上,因为相关制造业涉及较少,因此新加坡的管理重心在车辆准入、购买和排放等环节上,以借此控制私人交通的比例,降低汽车相关污染物和碳排放量,进一步促进可持续交通转型。
泰国是全球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之一,产业规模大致与法国、英国等老牌汽车强国相当,在全球位列12 名,被誉为“亚洲底特律”。汽车产业也是泰国的支柱产业。其国内汽车保有量达1817 万辆,千人保有量约261 辆,并根据泰国电动汽车协会发布的数据,自2015 年开始,泰国电动汽车行业开始大幅扩张,至2019 年已有420 家企业在泰国电动汽车生态系统中运营,其中包括梅赛德斯奔驰、丰田、本田、马自达等多家头部汽车企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泰国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在“泰国4.0”战略中,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一代汽车被列为政府重点发展产业,计划到2030 年电动汽车达到其国内汽车产量的30%。为了尽可能吸引国外投资,泰国政府为企业提供了丰厚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减少消费税和进口生产设备税,以此鼓励车企在泰国设立基地,生产电动化车型。为持续推动电动汽车发展,泰国政府专门成立国家电动汽车政策委员会。2021 年3 月,该委员会发布总体规划,提出到2035 年,重点围绕零排放汽车、下一代汽车技术、商业模式创新三大领域,打造完整的电动车产业链,掌握先进的核心技术。泰国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部表示,新能源汽车是泰国政府大力鼓励发展的目标产业,泰国致力于将自身打造成为东南亚新能源汽车的制造中心和出口基地。
表2 泰国电动汽车发展计划表
为实现上述愿景,泰国投资委员会推出了一系列投资促进激励措施,包括对生产一种以上电动汽车零部件的汽车厂商实施免税;纯电动汽车最长可享受10 年免税期,混合动力汽车最长6 年;消减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并提供购车补贴;设立总额为27 亿美元的项目投资奖励基金等。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表示,来自多个国家的车企都申请享这些优惠政策,该委员会正在研究推出第二波投资优惠政策。作为全球位居前列的汽车制造/组装国家,泰国在汽车产业绿色发展领域通过电动车产量目标、消费端区别化优惠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汽车产业可持续转型。
印度尼西亚已成为东盟地区第二大汽车生产国,仅次于泰国。低劳动力成本和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包括丰田、日产和通用汽车等国际一线企业。近些年来,受气候变化、能源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印度尼西亚汽车产业中对节能汽车的偏好进一步上升。
汽车产业本身对印度尼西亚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约为4%。除了快速增长之外,印度尼西亚汽车产品的质量也证明了其竞争力,例如印度尼西亚已通过出口200 万辆汽车打入澳大利亚市场,而众所周知,澳大利亚的汽车相关规范和标准非常严格。这表明印度尼西亚汽车具有进入更多国外市场尤其是邻国的巨大潜力,使其成为一个有广阔前景的汽车生产中心。但根据耶鲁大学2018 年发布的环境绩效指数数据,印度尼西亚在全球180个国家中排名第133 位。这表明印度尼西亚的环保绩效仍然很低,汽车产业作为污染排放较多的行业,其绿色发展问题需要政府和行业从业者给予更多关注。许多公司已经实施了远远超出环境监管要求的环境实践,以减少能源消耗,向消费者推荐绿色产品或技术,并尽量减少生态足迹。
根据印度尼西亚的汽车工业4.0 计划(Indonesia Automotive 4.0),其汽车工业到2030 年将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到2021 年,在此期间依旧着重发展本土的内燃机汽车(ICE 汽车)生产,包括加强原料生产能力,通过新技术的开发加强内燃机汽车的生产力,加强本土零部件制造能力和技术转移。第二阶段到2025 年,此阶段以电动摩托车入手,为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的摩托车制定明确的淘汰计划,同时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并鼓励采用电动产品,同时建立电动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尤其是电池产品,以打造全价值链上的国产化能力。第三阶段到2030年,开始在本土生产电动汽车产品,为内燃机汽车制定明确的淘汰计划,大力建设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并鼓励其使用,同时鼓励相关零部件的持续改进。政府计划到2040 年将所有新摩托车替代成为电动摩托车,到2050 年将所有新机动车替代成为电动汽车。
总结来说,目前印度尼西亚在汽车产业绿色发展方面已经有了充分行动和规划,并计划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汽车工业全产业链。但受限于国家的产业结构、经济成本与技术发展现在,若想完成充分的绿色转型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虽然应对气候变化,加速汽车产业绿色转型已成为行业共识,但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地理位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地区内不同国家在产业绿色发展方面的步伐并不一致,具体表现有:
系统且具体的顶层规划尚未明确。总体来看,各国都在低碳产品设计、绿色制造转型等汽车产业不同阶段提出了相关要求与战略目标,但战略目标与落地实施之间存有一定空白,在具体实现路径上并不明确,难以具体开展工作,导致绿色发展滞后。
绿色发展速度受经济水平制约。总结发现,绿色发展的基础是汽车产业已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与成熟的产业规模,底层经济基础可以有效支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迭代的较大开销。汽车产业较成规模、经济发展相对良好的国家,往往能够明确自身的新能源或节能发展路径,而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国家绿色发展水平也普遍偏低。
绿色投资规模较小。当前,全球绿色产业加速发展,多国加快制度创新和技术革新步伐,推动经济、能源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期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但绿色投资水平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紧密相连,绿色经济在全球范围内仍为新兴概念,需要通过国际合作获取多方支持。
深化汽车产业绿色发展国际合作。目前中国汽车产业绿色发展已取得成效显著,具备完善的政策体系,具有较多优秀的行业企业案例,在全产业链有充分的节能降碳技术经验。由此,中国应利用好“一带一路”等平台,积极向共建国家分享成功经验,共同促进技术研发、产业转型。
完善新能源产品全产业链建设。在能源方面,不同国家的能源结构不一,不同国家的整车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地理环境与技术开发成果,充分发挥“长板”效应,提前布局自身占据优势的新能源汽车类别。同时积极开发零部件等上游产品制造的本土化,加快全产业链的竞争力,规避相关绿色贸易壁垒。
加速先进制造经验推广应用。部分国家中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相对欠缺,汽车企业节能降碳等方面的管理经验不足,有关能力和基础相对薄弱。中国企业可以在中国政策体系和法规标准基础上,结合全球先进做法与经验,对接不同国家的汽车厂商,开展包括绿色低碳发展规划、绿色原料设备采购、工艺流程优化、回收体系完善等多方面的工作,促进中国先进产业技术“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