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雯婕 刘海鸥等
关键词: 学科交叉; 国际舆论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網络舆情传播; 信息疫情
DOI:10.3969 / j.issn.1008-0821.2023.04.015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 (2023) 04-0165-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当前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但“西强我弱” 的国际舆论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传播力不足、影响力不大、话语权不强依然是舆论宣传与治理工作的“阿喀琉斯之踵”。在新冠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持续蔓延背景下, 海量信息不断在网络上涌现、交织、博弈、反转, 由此引发的“信息疫情” 以及随之而来的“舆论战” “信息战” “数据战” “算法战”博弈愈演愈烈[1] 。国际舆论场成为舆情信息集散发酵、意识形态交织渗透、主权国家抢夺话语权的公共社交媒体空间, 各方力量在其中耦合交互, 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认知、牵引公众情绪[2-3] 。部分西方反华势力利用国际舆论场复杂性和智能算法隐蔽性, 借助计算宣传攻势甩锅污名化中国, 企图以“人机乌合之众” 扭曲真相、混淆视听[4] 。可见,面对智能传播时代的国际舆论场, 厘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机理、探究我国国际传播力提升策略刻不容缓。这既是情报科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亟待共同探讨的重要学术问题, 更是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重要论述的重大现实议题[5] 。
需要指出的是, 国际舆论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研究既要立足情报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剖析国际舆论的情报画像与信息表达, 又要借鉴传播学、系统科学等学科探讨国际舆论的传播原理与战略体系建设。正如王义遒教授所言, 不断从邻近和相关学科汲取营养, 学科交叉会产生奇妙的解决问题的“神力”[6] 。综上, 本文立足学科交叉视角, 回顾和梳理研究脉络进而回答: 现有研究如何探索国际舆论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行为、传播机制和传播力提升策略, 同时, 结合不同学科特色提炼值得未来深耕的关键科学问题。
1研究思路
1.1研究概况
为了解该领域研究概况, 运用文献分析法检索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与中国知网CSSCI期刊并逐一整理文献, 着重筛选情报科学、信息科学、传播学等优质期刊和专著报刊。首先, 以“国际舆情传播/ 国际舆论传播” 为主题词检索国内外文献。如图1 所示, 二者起步时间及发展趋势大体一致, 均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但细究发展形态却不尽相同: 国外起步快、发展稳; 国内起步慢、后劲强。然后, 以“国际舆论/ 国际舆情” “网络舆情传播/舆情传播” “国际传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为关键词排列组合进行二次检索, 剔除低相关度文献、追溯高相关度文献。最终, 选定110 篇英文和219 篇中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 并运用NoteExpress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 如图2 所示。
分析关键词共线性可知, 现有研究多以“网络舆情” “国际舆论/ 国际舆情” 为主题,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重大疫情” 为背景, 分析舆情传播特征规律、群体行为和情感语义、舆论引导和话语权提升等问题。研究主题大致分为3 类: 一是集中于情报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传播学等领域的网络舆情传播机理研究; 二是集中于传播学、情报科学、国际关系等领域的国际传播力与话语权研究; 三是集中于政治学、情报科学、系统科学等领域的国际关系与行为研究。研究方法分为定性定量两类: 定性方法包括舆情主题分析、演化周期划分、影响要素梳理、传播引导策略等; 定量方法则种类较多, 包括数学建模、情感挖掘、评价体系构建及模拟仿真等。可见, 该领域涉及学科广泛、涵盖选题丰富、研究方法多样, 呈现显著学科交叉特征。
1.2综述思路
国际舆论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研究是一个兼具广度和深度的跨学科问题。广度表现为涉及情报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 深度表现为各学科立足本领域理论围绕信息数据挖掘、传播模型构建、引导策略解析等问题展开纵向探索。鉴于此, 本文立足学科交叉视角,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导向、以剖析传播群体行为特征为出发点、以探究国际网络舆情传播机制为关注点、以提炼传播力提升路径为落脚点, 遵循“行为特征层—传播机制层—实践应用层” 的逻辑思路, 围绕3 个主题进行述评: 一是国际舆论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群体行为研究; 二是国际舆论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机制研究; 三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国际舆论传播力提升研究。同时汲取各学科特色提出未来展望, 从舆情画像塑造、传播规律探析、传播策略应用等视角挖掘亟待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这些研究既是各学科根植自身领域展开的深化细化探索, 又是跨越学科边界形成的广泛交叉合力, 共同支撑国际舆论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立体化研究。研究思路如图3所示。
2研究述评
2.1国际舆论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群体行为研究
传播行为相关研究涵盖内容丰富, 各学科研究较为均衡且视角多样, 研究侧重各有不同。
情报科学领域重点基于情报采集、情报分析、情报管理等视角, 结合情绪语义挖掘、情报感知刻画、演化博弈分析等方法, 围绕国际舆论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群体行为动机、情感态度、行为演化等主题展开研究。①影响要素。网民情绪、事件不确定性、轻信以及话题重要性被认为是影响国际舆论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生成传播的重要因素[7] , 还有研究追踪Twitter 数据发现社会行为、网络结构、传播内容等共同影响传播群体行为[8] ; ②情感挖掘。学者聚焦群体情感态度, 运用数据挖掘等技术解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内容, 预测网民群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话题及国际事务的意见和态度[9] , 并提出情感性信息更易被传播扩散, 需要关注“情感—主题” 生命周期的双重变化[10] ; ③群体博弈。基于博弈思想构建传染病模型同样受到学者关注[11] , 他们分析网民、媒体、政府等主体的动态博弈行为[12] ,并指出这些博弈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国国际传播政策制定[13] 。
系统科学领域主要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动力学建模、模擬仿真等方法, 探究国际舆论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群体之间交互、集聚、博弈等行为。①网络结构。国内外研究关注单网络、双网络、多网络、超网络结构等网络结构进行模型构建[14] 。Wei X 等[15] 构建双层社交网络协同传播模型, 刻画国际舆论场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动态过程, 结果显示, 全局传播阈值小于相应孤立网络传播阈值。Wang W 等[16] 对标疫情事件的传播过程, 构建具有层间关联度的多重网络传染病模型, 发现层间关联度影响传播群体行为; ②交互机制。还有学者将群体交互网络分为线上虚拟接触层与线下物理接触层[17] , 探究现实疫情信息与网络意识信息之间耦合联动机制, 分析网络群体在国际舆论场的交互传播行为[18] 。
信息科学领域侧重运用算法技术与数据挖掘,围绕国际舆论场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源定位、意见领袖挖掘、传播预测为群体行为监测预警提供方法指导。①传播源定位。学者聚焦传播算法研究, 将群体传播源多源定位转化为单一源定位的方法[19] , 利用部分节点感染情况估计整个网络感染节点情况, 以此探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个体行为对群体行为的潜在影响; ②意见领袖挖掘。国际舆论场中意见领袖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者构建网络空间意见领袖发现模型, 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意见领袖对群体行为的影响[20] ; ③群体行为预测。有学者基于情报感知构建网络舆情研判与预警系统[21] , 还有学者考虑社交机器人等新种群操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舆论的行为[22] , 拓展网络舆情数据感知和智能化计算研究, 分析并预测其对人类群体行为的影响。
传播学领域大多立足案例研究与实证分析, 探讨国际舆论场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群体行为动因及引导策略等问题。①群体行为动因。从心理学视角阐述群体心理成因及行为机理是传播学关注的重点, 学者基于价值累加理论探究网络集体行动缘由、过程及调控建议[23] , 并指出新冠疫情背景下国际传播话语博弈成为新常态; ②群体行为引导。有学者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构建网络舆情热度预测模型, 分析网民基于不同阶段的舆情热度产生的行为策略[24] , 还有学者基于新修辞理论, 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法研究国际舆论场话语霸权行为的产生以及相应的应对调适策略[25] 。
如表1 所示, 学者立足不同学科特色研究国际舆论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群体行为并取得了系列成果。情报科学和系统科学以建模为主剖析网络结构等要素与群体行为的耦合关联; 信息科学以数据分析为主绘制群体行为特征图谱; 传播学则以定性分析为主阐释群体行为逻辑理路。然而, 仅聚焦单一学科阐释某一维度或某几维度的普适性特征, 对现实中国际舆论博弈的实践性指导依然较为薄弱。未来研究需要融合各学科多元理论基础, 对群体传播特征、大国形象塑造、博弈行为机理等问题展开学科交叉式探讨。
2.2国际舆论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机制研究
传播机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情报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领域, 传播学也有涉及但整体较少, 且以定性分析为主, 舆情传播过程和诱变机理是学者们的关注重点。
情报科学、系统学科、信息科学在该领域研究并没有明显界限, 学者多基于信息生态、复杂网络、传染病模型、博弈论等理论, 建模探究国际舆论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机制。①传播过程。从时间维度看, 国际舆论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过程同样遵循生命周期理论。国内外研究相继围绕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识别舆情传播拐点和内在运行逻辑, 如“诱发—高涨—波动—沉寂” 四阶段模型[26] 、“前兆—爆发—蔓延—缓解—终止” 五阶段模型[27] 、“酝酿—爆发—扩散—反复—消退—长尾” 六阶段模型[28] 。从空间维度看, 国际舆论跨时空双重维度演化是学者关注的焦点。有学者利用百度指数、谷歌趋势研究国际舆情时空演化规律[29] , 分析不同地域时空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态度差异[30] 。还有学者指出, 距离新冠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越近, 网民传播意越高, 且该地区的影响力越大, 辐射地域越广, 公众的传播意愿越强[31] , 这与I?iguez G 等[32] 关于舆情信息与社区位置的协同演化研究刚好契合。从情感维度看, 社交网络平台中的情绪传播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国际舆论中直接影响用户认知和传播行为[33] , 这些社会情绪存在阶段性差异和群体性差异[34] , 在不同周期阶段、不同舆论主题的传播特征不尽相同, 呈现明显的涟漪效应[35] ; ②诱变机理。从现实情境看, 信息生态环境、群体极化效应、多元叠加效应都是诱发国际舆论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的动因。诸多学者基于信息生态学理论指出, 信息、信息人、信息技术、信息环境等维度的多种要素共同推动网络舆情生发演变[36-37] 。在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初始阶段, 大众对事件走向尚不了解, 群体极化效应极易在国际舆论场出现, 催化网民的极端情绪和异质性观点, 甚至诱发大规模负面舆论和非理性行为[38] 。同时,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介入社交媒体平台, 国际舆论场中信息叠加效应显著。以社交机器人为行为体的智能算法利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持续性和衍生性不断传播和制造话题, 并通过情绪感染操纵舆论走势[39] , 使国际舆论传播格局愈加复杂多变。从人类行为社会属性看, 考虑记忆遗忘机制[40] 、社会强化机制[41] 等分析舆情传播诱变机理是该领域热点。Zhu Z 等[42] 考虑记忆效应、社会强化、非冗余性及人类异质性等属性建模揭示国际舆论场中舆情传播与传染病传播的本质区别, 指出规则网络比随机网络的舆情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 这与Centola D[41] 发表在《Science》上的在线社交网络实验中的行为传播研究结论不谋而合。
传播学领域宏观上也是围绕传播过程和诱变机理这两个维度定性阐释国际舆论场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 但其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①注重原理解析。着重关注生命周期理论、态势感知理论、群体极化理论、人机传播理论、危机管理理论等传播学原理[43-44] , 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动态性、衍生性、群体极化等特征进行定性论述; ②定性定量融合。虽然传播学领域传统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底层逻辑支撑, 但现在该学科许多研究开始逐渐运用信息科学、情报科学、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可视化分析。比如,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方法对国际舆论场中的涉华报道进行传播周期特征提取和情感挖掘[45] ;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识别关键节点对公众情绪的影响[46] ; 基于时空大数据技术阐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舆论的时空演化规律[47] , 而这正是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体现。
如表2所示, 众多学者聚焦过程与要素视角,围绕国际舆论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机制展开研究。情报科学、系统学科、信息科学等学科在该领域研究十分丰富且联系紧密, 多以数据挖掘和动力学建模为主, 立足不同视角融入具体要素构建传播模型。传播学则注重传播原理解析, 虽以定性分析为主, 但正在逐步探索融合社会网络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定量方法的跨学科研究。近两年新冠疫情蔓延不退, 相关研究持续涌现, 但是大多研究依然关注网络舆情传播的普适规律。因此,考虑国际舆论场复杂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延续性分析网络舆情传播规律, 依然是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这也是探究我国传播力和话语权提升策略的重要基础。
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国际舆论传播力提升研究
传播力提升相关研究基本集中在传播学、国际关系等学科, 情报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相关研究整体很少。学者主要围绕影响因素、评估体系以及提升路径展开研究。
传播学领域聚焦意见领袖、主流媒介、新型媒介等影响因素, 定性分析或建模评估国际舆论传播力, 立足宏观微观层面解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国际舆论传播力提升路径。①影响因素。传统研究认为, 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初期, 主流媒体是影响国际舆论争锋和国际传播效果的重要力量[49] , 其发布的真实信息能够引导公众正面情绪,虚假信息则会增加疫情防控难度。随着新兴媒介涌现, Stella M 等[50] 指出, 人类不再是国际舆论场的唯一参与者, 社交机器人也渗透其中, 操纵国际舆论传播。这些虚假账户活跃于与新冠疫情有关的涉华舆论中, 通过大规模传播不实信息催化公众负面情绪[51] , 甚至在国际舆论场激化愤怒情绪污名化中国[52] 。此外, 意见领袖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其能够左右多数人的态度或情感倾向, 在国际舆论传播中集聚着“四两拨千斤” 的能量[53] ; ②评估体系。该领域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多以框架分析和模式分析为主, 大致可分为3 类: 基于国家实力与国际地位的“软—硬实力型”[54] 、基于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的“受众—效果型”[55] 、基于国际能力建设投入与产出的“能力—效力型”[56] ; ③提升路径。宏观策略层面, 史安斌等[57] 立足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流行背景, 围绕效力拓展与能力升级两个层面分析中国国际舆论传播力的提升路径; 王灿发等[58] 着眼议题设置、信息到达、效果实现、内容叙事4 个维度, 提炼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主流媒体国际舆论引导力提升策略。微观渗透层面, McPhersonM 等[59] 、Beam M A 等[38] 指出, 增加网络用户语言多样性, 实现跨语言、跨主题、跨圈层传播是提升国际舆论传播力的重要手段[60] 。增加群体传播内容主题异质程度[61] 、提升传播群体跨圈层能力[62] , 对减弱“回音室效应” 和提升国际传播质量有重要参考价值。还有学者关注“超传播” 理念, 探究数据算法能力、智能媒体、场景能力等对国际舆论传播能力提升的关键作用[63] 。
情报科学、信息科学领域关于国际舆论传播力的研究极少。不同于传播学的框架模式定性分析,信息科学侧重数据挖掘, 情报科学侧重量化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评估体系指标与国际舆论传播力影响因素大体相同。如Bamakan S M H 等[64] 指出,意见领袖是舆论问题发现者、舆论话题制造者、舆论观点传播者和舆论走向引导者, 对国际传播力有着较大影响。还有学者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意见领袖传播影响力评估、意见领袖与网络群体关系等主题展开系列研究[65] 。Wang X 等[66] 聚焦国际主流媒体指出, 主流媒体支持下的国际舆论场一定程度上会形成强化谣言传播、加剧信众隔离的“回音室效应”, 评估主流媒体传播力是衡量国际传播力的重要环节。
如表3 所示, 众多学者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国际舆论传播力的影响因素、评估体系以及提升路径展开研究。该领域研究以传播学的模式分析和框架分析为主, 信息科学、情报科学领域也有学者构建模型对传播力进行评估, 但整体很少。需要指出的是, 国际舆情传播力提升问题与国际舆情传播规律联系紧密。如果说探究国内舆论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是为了净化网络空间、提升政府公信力, 那么探究国际舆论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机制的意义则在于为融入国际舆论格局和提升我国国际传播力夯实基础。因此, 汲取多学科理论梳理传播力影响因素、探究我国舆论传播力与话语权提升策略意义深远。
3未来展望
智能传播时代, 互联网已成为国际舆论战的主阵地, 解析国际网络舆情传播规律, 扭转“被动挨骂” 格局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结合该领域现有研究主题, 未来可立足学科交叉视角, 從舆情画像塑造、传播规律探析、传播策略应用3 个方面提炼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图谱如图4 所示。
3.1绘制国际舆论场群体画像, 全面立体塑造中国形象
1)人机共存视域下国际舆论场用户画像绘制。国际社交媒体空间的海量数据记录了传播群体的交互行为, 既包括真实用户数据, 也包括机器账户数据[68] 。未来可考虑社交机器人操纵、计算宣传渗透等智能传播时代特征, 立足多学科(情报科学/ 信息科学/ 传播学等)、多视角(国内国外/ 线上线下/ 真实虚假)、多方法(定性分析/ 数学建模/ 系统仿真)、多原理(情报管理学/ 信息生态学/ 计算传播学)、多维度(用户属性/ 用户特征/ 用户行为/用户关系等), 挖掘社交机器人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行为模式, 描绘“人机共存” 的国际舆论场用户画像, 模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其他突发事件背景下各主体博弈的动态过程。这是探索国际舆论场传播规律的重要前提, 也是在国际博弈中塑造大国形象的底层基础。
2) 跨域传播视域下国际舆论场群体行为研究。社交媒体用户的传播行为意愿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中的国家形象。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性、小群体关注焦点相似性、大群体传播热点流行性等因素影响, 国际舆论场中先前无关的群体会自发分化聚集, 跨越不同语言、不同主题、不同平台驱动舆情信息传播, 甚至助推形成“信息疫情”。然而, 传统研究多聚焦特定国家某一平台分析单一主题的群体传播行为, 难以有效阐释网络群体复杂的跨域传播过程。因此, 未来研究一方面可以聚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分析国际舆论场中传播群体如何在引导性与自发性交迭影响下促使信息跨域传播, 解析大国对垒博弈等群体行为的底层逻辑; 另一方面, 关注某些西方政客利用算法舆论攻势“污名化” 中国的问题, 分析社交机器账户如何实现跨域传播, 如何与真实人类用户产生交互并影响其传播行为。这些都是展示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研究中亟待探索的关键科学问题。
3.2建模解析舆情传播机制, 把握规律传播中国声音
1) 考虑国际舆论场网络结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生成涌现机制研究。不同于普通舆情, 国际舆论场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更易呈现跨平台跨时空传播特征, 大量信息在有着不同网络结构的社交媒体、用户社群等空间流动, 助推网络舆论生成涌现。值得注意的是, 国际舆论场的网络结构更为复杂, 是社交场、心理场、媒介场等多个场域耦合交互的公共社交空间[69] 。虽然学界研究逐渐从聚焦单网络舆情独立传播拓展至关注多网络舆情关联传播, 但整体来看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基于国际舆论场网络结构特征, 探索国际社交媒体空间中不同网络之间的联结流动关系, 重新审视嵌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他情境的网络舆情生成涌现机制是未来值得深耕的重要科学问题。
2) 人机共存—虚实耦合—情感交互多维情境下网络舆情传播模型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时期, “人类与机器” 耦合共存、“真实与虚假”交织叠加、“情感与主题” 波动演化等都是国际舆论场存在的现实问题[70] 。然而, 现有研究对这些情境考虑尚不充分, 忽略了机器算法攻击性、国际舆论广泛性以及情感演变动态性对舆情传播的影响, 难以透彻阐释复杂情境下国际舆论场传播规律。因此, 关注人类用户与社交机器账户的互动交锋过程、现实社会与虚拟网络的交互影响机制、网民情感与舆情主题的演化周期规律, 构建虚实驱动、算法驱动、情感驱动等多维情境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模型是亟需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 这也是探究国际舆论场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的核心环节。
3) 学科交叉融合的国际舆论场涉华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研究。新冠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持续蔓延背景下, 国际社交媒体对“中国声音” 高度关注, 积极评价与负面认知并存, 涉华网络舆情呈现跨域传播、反复波动、污名歧视、真伪难辨、分段演进等特征。目前, 传播学是该领域研究的主力军, 但大多研究仅探讨传播模式、传播特征等话题, 想要最大程度还原国际舆论场真实情境、传播中国声音, 需要情报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共同探索。因此, 融合计算传播学、社会情报学、复杂网络等多种学科理论, 关注国际传播、话语权构建等综合性选题, 提炼国际舆论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华网络舆情传播规律, 是建立面向重大战略需求的情报支撑体系需要开展的关键性持续性工作。
3.3探索国际舆论引导策略, 生动鲜活讲好中国故事
1) “信息疫情” 背景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舆论应对策略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 海量网络信息快速膨胀, 阻碍信息过滤功能, 正确信息纠正效果不佳, 致使虚假涉华信息被各国(地区)受众跨平台反复认知, 由此形成的“信息疫情”牵引着公众情绪, 甚至激化了网络空间中的偏激认知和现实社会中的越轨行为[71] , 如何治理“信息疫情” 并有效应对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国际舆论是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科学问题。未来研究中, 一方面可立足宏观学理, 开展国际舆论应对体系研究, 寻找中国在国际舆论斗争中的战略突破口; 另一方面可聚焦微观模型, 考虑跨主题叠加、跨语言极化、跨群体集聚、跨网络交互等特征构建动力学模型, 提炼国际舆论应对策略并对其进行政策可视化仿真, 向世界主动讲好中国故事。
2) 智能传播场景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舆论传播力提升路径研究。人工智能技术介入下的计算宣传日益成为国际舆论斗争新工具。尤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时期, “抗疫” 与“抗议” 双重刺激着国家、种群之间的矛盾冲突, 如何利用智能传播场景实现精准国际传播, 进而提升国际舆论传播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是讲好中国故事、反制“信息疫情” 的关键所在。未来研究一方面可聚焦智能传播场景中的主体要素, 挖掘主流媒体、新兴媒体、意见领袖等主体在传播能力提升和传播效力提升中的作用; 另一方面可立足精准国际传播的复杂因果关系, 基于组态视角剖析媒介与公众、人与机器等要素在智能传播场景中的聯动机制, 探究多元要素协同影响下国际舆论传播力提升路径的组态构型和渗透策略。这对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总之, 国际舆论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研究是一项多学科融合促进、支撑共建的系统性工程, 具有宝贵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如何发挥情报学优势, 解析国际舆论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信息生发规律并进行模型构建; 如何借助信息科学技术挖掘国际社交媒体舆情数据进行仿真模拟; 如何融合传播学原理阐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大国博弈逻辑理路与话语权提升策略等, 都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未来可尝试不同学科之间跨界组合, 从多维视角还原国际舆论场立体原貌, 循多样方法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大国形象, 为我国打赢国际舆论战调配科学药方, 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治理全球舆论生态贡献中国智慧、呈交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