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2023-03-29 13:54任莹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锄头劳动创设

任莹

借助语文学科教学优势,全方位渗透劳动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也是驱动劳动教育稳步推进的基本保障。在教学中,教师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发挥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功能,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劳动意志。

一、创设劳动情境,强化劳动感知

创设劳动情境是强化学生劳动感知的根本,也是教师借助课文中的劳动场景,优化劳动教育渗透途径的基础。教师应该深入解读课文内容,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认识劳动,感悟劳动精神,强化劳动意识。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时,针对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劳作的艰辛,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平凡且坚毅的人,教师借助课文中的词语创设劳动情境,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再现生活中的劳动场景,促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母亲的辛劳和生活的不易,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样一来,在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地基础上,教师创设真实的劳动情境,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本,达到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二、挖掘劳动素材,实施劳动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劳动教育的价值,关键在于让学生理解与接受劳动教育的引导,以及在课堂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保劳动教育真正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时,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设问,指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感知劳动中的美好,进一步充实学生的劳动思想认知,对学生进行显性劳动教育渗透。比如,教师从课文内容中挖掘劳动元素时,需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部分内容并说一说阅读的感受。比如,“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祖父对“我”的疼爱,他鼓励“我”参与劳动,让“我”进一步感受到劳动的乐趣。由此可见,教师认真挖掘文本中的显性教育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真正领悟劳动的价值。

三、开展劳动活动,增加劳动体验

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是增强学生劳动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劳动,拓展劳动教育的外延,帮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

例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歌颂劳动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让学生明白享受劳动成果就要付出劳动的道理,不能忘记劳动成果的由来,还要记住创造劳动成果的过程。教师在拓展劳动教育时,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开展劳动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劳动服务意识,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教书育人与劳动育人的良好效果。比如,在开展劳动最光榮的主题实践活动时,教师结合语文教学中写作训练的要求,将写作训练与劳动教育融合在一起,不仅能达到丰富学生劳动体验的目的,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促使学生由内心深处感受到劳动实践的价值。比如,植树节来临之际,教师组织学生在校园里开展植树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参与劳动的感受体现在习作中,这样才能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有效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锄头劳动创设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小猪
绕转小舌头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热爱劳动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两代人的锄头
两代人的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