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勇,王 会,陈雪蓉,李燕萍
(昆明市呈贡区人民医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分娩镇痛是一种通过使用镇痛药物来减轻分娩疼痛的方式,具有镇痛效果显著、易于操作、安全性高等特点,广受现代育龄女性的青睐。持续性硬膜外输注(Continuous epidural infusion,CEI)是既往临床上行分娩镇痛时最常用的一种给药模式,然而存在镇痛药物用量较大、抑制爆发痛效果有限等不足,临床应用有一定局限性[1]。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Programmed epidural intermittent pulse injection,PIEB)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一种分娩镇痛模式,其采用全程自动化脉冲给药,在控制镇痛药物使用量、减少器械助产等方面效果确切[2-3]。本文以150 例行分娩镇痛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就PIEB 与CEI 镇痛模式在产妇分娩镇痛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0 月在我院行分娩镇痛的产妇150 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 例。对照组年龄20 ~39岁,平均(32.30±4.78)岁;孕期37 ~42 周,平均(39.04±0.85)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级40 例,Ⅱ级35 例。观察组年龄20 ~38 岁,平均(32.25±4.63)岁;孕期37 ~42 周,平均(39.08±0.78)周;ASA分级:Ⅰ级43 例,Ⅱ级32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本研究已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及批准(审批号:2020-12)。
1.2.1 纳入标准(1)有分娩镇痛意愿和指征;(2)初产妇;(3)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35;(4)具备一定的交流及沟通能力;(5)对研究知情,且已签署相关入组协议。
1.2.2 排除标准(1)存在麻醉禁忌证(如凝血功能异常、患有腰椎疾病等);(2)多胎、死胎妊娠;(3)伴严重精神类疾病或认知障碍;(4)合并产科严重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等;(5)中转剖宫产等。
两组产妇均于宫口开至2 ~3 cm 后入室,做好胎心及体征监测、建立上肢外周静脉通路等工作。于左侧卧位下经L2-L3或L3-L4间隙穿刺,头端置管约4 cm,回抽无血且无脑脊液流出后,经硬膜外导管给予1% 利多卡因与1:2 万肾上腺素5 mL 试验性输注,观察5 min 后,确认无异常情况后,经硬膜外腔给予0.08% 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0.4 μg/mL 混合液(负荷量:8 mL)注入,观察15 min,确认无误且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后,将产妇安全送至待产室。待温觉平面达到T10时,将0.08% 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4 μg/mL与生理盐水混合为100 mL 的药液,给予自控硬膜外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1.3.1 对照组 本组连接河南驼人(国械注推20203141916)注 射 泵 配 药 液 袋(国 械 注 推20182660137)行CEI 镇痛,持续背景剂量为7 mL/h,锁定时间为60 min。
1.3.2 观察组 本组连接河南驼人全自动脉冲型电子注射泵行PIEB 镇痛,每次脉冲剂量为7 mL,速率为6 mL/ 次,1 个脉冲/h,锁定时间为60 min。
(1)镇痛效果: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oring method,VAS)[4]评价两组镇痛前(T0)及镇痛后10min(T1)、15min(T2)、30 min(T3)、1 h(T4)、2h(T5)的疼痛程度,计分为0 ~10 分,分值越低则说明镇痛效果越好。(2)镇痛药物使用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的镇痛泵按压需求率以及舒芬太尼、罗哌卡因使用量。(3)产程进展:记录并比较两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的时间。(4)新生儿Apgar 评分:记录并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 的新生儿Apgar 评分,总分为10 分,得分越高说明围生儿的健康状况越好。
采用 SPSS 20.0 版本软件分析数据,对计数资料行卡方(χ²)检验,对计量资料行t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T1、T2、T5时点,两组的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3及T4时点,观察组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点镇痛效果的比较(分,± s)
表1 两组不同时点镇痛效果的比较(分,± s)
组别 VAS 评分T0时点 T1时点 T2时点 T3时点 T4时点 T5时点观察组(n=75)8.97±0.62 5.12±0.68 4.08±0.47 2.74±0.41 1.52±0.43 2.56±0.85对照组(n=75)8.93±0.67 5.29±0.83 4.24±0.62 4.08±0.59 1.82±0.52 2.80±0.67t值 0.379 1.372 1.781 16.152 3.850 1.920P值 0.704 0.172 0.077 <0.001 <0.001 0.056
观察组的镇痛泵按压需求率、罗哌卡因使用量和舒芬太尼使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的比较
两组的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第一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产程进展情况的比较(min,± s)
表3 两组产程进展情况的比较(min,± s)
组别 第一产程 第二产程 第三产程观察组(n=75)391.42±76.32 52.38±16.82 7.52±2.31对照组(n=75)422.85±102.31 56.93±18.53 8.17±2.54t值 2.132 1.574 1.639P值 0.034 0.117 0.103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 的新生儿Apgar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 新生儿Apgar 评分的比较(分,± s)
表4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 新生儿Apgar 评分的比较(分,± s)
组别 新生儿Apgar 评分出生后1 min 出生后5 min观察组(n=75)8.91±0.32 9.91±0.38对照组(n=75)8.89±0.37 9.87±0.46t值 0.354 0.580P值 0.723 0.562
分娩镇痛的目标是在保障母婴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5]。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因其镇痛作用显著,并且具有不影响宫缩、阻滞平面较宽、易于操作等特点,目前在产科临床已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但关于具体镇痛模式的选择尚有争议。硬膜外分娩镇痛一般有PIEB、CEI 两种模式可供选择。既往的研究表明,CEI 用于分娩镇痛不良反应少,不增加围产期风险,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CEI镇痛模式的镇痛药物用量较大,同时对爆发痛抑制较差等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6-7]。PIEB 属于近些年的热点技术,多项报道指出,PIEB 技术在产妇分娩镇痛中的应用可减少麻醉干预需求,尤其可获得更完善的分娩镇痛效果,爆发痛发生率更低[8-9]。潘雪琳等[10]在一项关于90 例产妇分娩镇痛给药模式的研究中发现PIEB 技术的多时点VAS 评分均低于CEI 技术,镇痛效果更加可靠。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T3、T4时点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镇痛泵按压需求率、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使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将PIEB 技术应用于产妇分娩镇痛中可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同时对于减少麻醉干预需求及镇痛药物使用量也有积极作用,与上述研究观点大致吻合。分析原因为,PIEB 技术能够维持恒定且较高的给药速度,使局麻药更快、更均匀地分布于硬膜外,并经椎间孔扩散至脊神经根,进而发挥更好的镇痛作用,减少患者的按压镇痛需求;而CEI 技术药液流速缓慢,无法均匀地在硬膜外腔扩散,相对容易出现单侧阻滞或阻滞不全的问题,这也导致了患者出现补救镇痛按压次数增加、用药量增大的问题。
PIEB、CEI 镇痛模式对产程进展、围生儿健康状况有无影响,是目前硬膜外分娩镇痛模式研究的另一重点[11]。张宁等[12]研究认为,PIEB 与CEI 镇痛模式对各产程时间均无明显影响。本研究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接近,但第一产程时间观察组明显更短(P<0.05)。这与张宁等[12]的研究报道不同。我们认为原因可能是PIEB 镇痛无运动阻滞,同时镇痛时间较早,镇痛效果较好,可明显减轻宫缩疼痛,使产妇更快地度过第一产程,但具体机制仍需探索。此外,本研究发现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 的新生儿Apgar 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这两种硬膜外分娩镇痛模式均有较高的安全性,对围生儿的健康状况基本无影响。究其原因或与PIEB 与CEI 技术所用的局麻药本身不良反应较少、代谢快,硬膜外分娩镇痛模式不影响宫缩等有关。
综上所述,在产妇分娩镇痛过程中,采用PIEB或CEI 镇痛模式均不影响围生儿安全,尤其是PIEB镇痛模式,能取得更好的镇痛效果,并且在减少麻醉干预需求、镇痛药物用量以及促进第一产程发展等方面也有较好的作用,临床推广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