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极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2023-03-29 03:50彭嘉恒陈翠瑶林敏欣叶柳清黄伟棠杨冰岩杨春晖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5期
关键词:体重儿败血症胎龄

彭嘉恒,陈翠瑶,林敏欣,叶柳清,黄伟棠,杨冰岩,杨春晖

(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广东 中山 528400)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使新生儿全身各系统出现中毒现象的一种新生儿疾病,这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按发病日龄划分,新生儿出生后72 h 出现的败血症属于晚发型败血症[1]。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通常与社区家庭交叉感染或院内感染有关,另外动脉导管未闭、小于胎龄儿等也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小于2500 g 的新生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小于1500 g 的新生儿。当前随着新生儿重症诊疗技术的进步,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但因其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加之长时间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且住院期间需要接受多种有创诊疗,因此使得其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风险较高[3]。对于低/极低出生体重儿来说,早期识别晚发型败血症的危险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及干预,可使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降低,改善其预后。本次研究择取 2018 年 1 月 1 日至 2020 年12 月 31 日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出生的 380 例低 / 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研究,旨在探讨低/极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 2018 年 1 月 1 日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出生的 380 例低 / 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研究。其中男、女分别有200 例、180 例,出生体重最大2480 g,最小780 g,均值(1526.22±162.78)g;胎龄最长36 周,最短25 周,均值(29.63±1.12)周。纳入标准:血培养结果为阳性;出生72 h 后发生败血症,确诊为晚发型败血症;出生体重在2500 g 以下,胎龄在37 周以内。排除标准:存在先天畸形(如严重消化道畸形、脊柱裂、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等);出生72 h 内死亡;患遗传代谢性疾病;出生72 h 内发生败血症;发生宫内感染。

1.2 诊断标准

(1)确定诊断:符合以下任何一条,一是经无菌体腔或血培养发现致病菌,二是血培养发现条件致病菌,且经无菌体腔、导管头培养发现相同致病菌,同时存在以下临床表现:①低体温或发热、嗜睡、反应差;②食欲下降、哭闹及活动减少、四肢发凉、面色差、体重增长慢或不增长;③黄疸,甚至出现胆红素脑病;④肝脾肿大;⑤出现休克症状,股动脉搏动减弱、血压下降、四肢冰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甚至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⑥各系统感染,如消化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血液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心血管系统感染等。(2)临床诊断:符合以下任何一条,一是非特异性检查2 项及以上结果异常,二是血标本病原体抗体阳性,或DNA 检测阳性,且同时存在上述临床表现。非特异性检查包括:①经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减少,<5×109/L,或白细胞计数增多,出生3 d 内≥25×109/L,或出生3 d 后≥20×109/L;②白细胞分类结果显示杆状核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比值在0.16 及以上;③C 反应蛋白在炎症发生后6 ~8 h 明显升高,≥8 mg/mL;④血小板明显下降,<100×109/L;⑤血清降钙素原≥2 μg/L,处于严重感染临界值;⑥白细胞介素-6 检查发现其阴性预测值在95% 以上,敏感性达到90.00%。

1.3 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所选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收集,对产前、分娩过程中、产后可能会导致晚发型败血症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性别、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Apgar 评分、胎膜早破时间、宫内窘迫情况、有无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喂养方式、小于胎龄儿的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羊水性质、机械通气情况、完全肠外营养时间、总肠外营养时间以及母亲的分娩方式、抗生素使用情况、产前激素使用情况、妊娠高血压的发生情况、双胎及多胎妊娠情况等。统计所选患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情况,并据此予以分组,另外对发生组和未发生组的出生体重、胎龄、小于胎龄儿、动脉导管未闭情况、机械通气情况、有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无新生儿窒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情况、脐静脉置管情况、住院时间及肠外营养支持时间进行统计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2.0 软件分析各项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 表示,用χ² 检验,并对变量予以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低/极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情况及病死率

380 例低/ 极低出生体重儿中,55 例发生晚发型败血症,发生率为14.47%(55/380),其中5 例死亡,病死率为9.09%(5/55);325 例未发生晚发型败血症,均无死亡,病死率为0.00%,发生组的病死率高于未发生组,P<0.05。

2.2 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晚发型败血症的单因素分析

经单因素分析发现,发生组的出生体重、胎龄均较未发生组低,住院时间、肠外营养支持时间均较未发生组长,其中小于胎龄儿、动脉导管未闭、使用机械通气、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窒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脐静脉置管患儿的占比均较未发生组高,P<0.05。详见表1。

表1 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晚发型败血症的单因素分析

2.3 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晚发型败血症的多因素分析

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胎龄、肠外营养支持时间、机械通气、小于胎龄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导致低/ 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晚发型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详见表2。

表2 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晚发型败血症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新生儿诊疗技术的进步,低/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率得到明显提升,但在低/ 极低出生体重儿中,败血症的发病率及致死率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对患儿的生存质量及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4]。败血症属于新生儿期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同时也是引发严重并发症及导致早产儿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5]。早产儿由于体重低、胎龄小、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免疫力低下、缺乏保护性肠道菌群,因此极易发生败血症,这会使其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增加,还容易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研究指出,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的新生儿其败血症的发生率越高[6]。败血症的发生可直接影响新生儿的生存质量。低/ 极低出生体重儿各器官功能尚未完全发育,住院时间较长,因此易因院内感染而发生晚发型败血症,且此类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率较早发型败血症的发生率高[7-8]。因此,临床上对晚发型败血症的早期识别非常关键,并尽量做好预防及干预工作,这也是低/ 极低出生体重儿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9-10]。低/ 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3 d 后若出现体温波动、易激惹等表现,甚至出现心动过速、呼吸暂停等症状,则需要警惕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380 例低/ 极低出生体重儿中,55 例发生晚发型败血症,发生率为14.47%,其中5例死亡,病死率为9.09%;325 例未发生晚发型败血症,均无死亡,病死率为0.00%,发生组的病死率高于未发生组,P<0.05。在赵小朋等[11]的研究中,226 例低/ 极低出生体重儿中117 例发生败血症,发生率为51.8%,其中16 例死亡,病死率为13.7%,与无新生儿败血症组比较,新生儿败血症组的病死率明显升高,这与本次研究结果相近。由此可见,低/ 极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率较高,且发生晚发型败血症的新生儿病死率较高,需予以重视。本研究中经单因素分析发现,发生组的出生体重、胎龄均较未发生组低,住院时间、肠外营养支持时间均较未发生组长,其中小于胎龄儿、动脉导管未闭、使用机械通气、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窒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脐静脉置管患儿的占比均较未发生组高,P<0.05;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胎龄、肠外营养支持时间、机械通气、小于胎龄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导致低/ 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晚发型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由此可见,胎龄、肠外营养支持时间、机械通气、小于胎龄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均会对低/ 极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造成一定影响,故应做好观察及预防工作。

相关研究指出,出生体重、胎龄与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有密切联系,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则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率越高[12]。早产儿的各项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免疫系统功能尚未完善,皮肤黏膜的屏障功能较差,故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母体可经胎盘向胎儿传递免疫球蛋白,但仅限于免疫球蛋白G,而这与孕周有关,孕17 ~22 周仅能传递10.00% 的免疫球蛋白G,而孕28 ~32 周则可提高至50.00%。早产儿的体液免疫保护不足,故感染的发生风险高。另外,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则越有可能需要实施侵入性操作,如中心静脉置管、气管插管等,同时也会延长住院时间,使得感染的发生率增加。在本研究的单因素分析中,出生体重及胎龄均属于高危因素;在多因素分析中,胎龄属于高危因素,而出生体重非独立高危因素,这可能与本研究中新生儿胎龄差异小、样本数量少有关。对于低/ 极低出生体重儿来说,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特别是完全静脉营养)也可能会诱发感染。相关研究指出,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的患儿晚发型败血症的致病菌主要来自于肠道。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开始接触环境微生物,其肠道菌群也逐渐开始定植,但对于低/ 极低出生体重儿来说,因出生后直接被送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需要接触其中的菌群,加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因此易对肠道菌群的定植产生影响[13]。早期肠内喂养对新生儿的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可使肠道的免疫功能提高,若持续进行完全肠外营养,则会使肠道菌群移位,入侵血液系统,进而引发败血症。本研究中,发生组的肠外营养支持时间显著长于未发生组,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中肠外营养支持均属于高危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时间的肠外营养支持会使感染的风险增加,同时患儿胎龄小、胃肠功能差、住院时间长,一些侵入性操作也会增加感染风险,进而导致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因此,对于低/ 极低出生体重儿来说,应及早开始喂养,并提倡母乳喂养,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小于胎龄儿是指新生儿出生体重小于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2 个标准差或第10百分位的新生儿,这一情况的发生通常与母体疾病或妊娠合并症有关,如多胎妊娠、宫内感染等。早产儿中,小于胎龄儿通常伴有器官功能发育不良,同时也存在严重的营养不良,具有较高的患病率,且死亡率也较高。小于胎龄儿作为低/ 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败血症的一个高危因素,主要是因为其真菌感染的发生风险高,易发生真菌性败血症,同时因其多伴有低蛋白血症,免疫功能较差,T 细胞数量少,因此感染的几率明显增加,也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对于小于胎龄儿来说,应尽早给予母乳喂养,避免侵入性操作,以预防败血症的发生。在早产儿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属于常见并发症,通常采用机械通气、气管插管的方式治疗,这也与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对此应引起重视,在治疗期间做好相关的干预及预防工作,避免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低/ 极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生率较高,且病死率也较高,小于胎龄儿、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等因素会增加低/ 极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病风险,需予以重视。

猜你喜欢
体重儿败血症胎龄
生物标志物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置管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探究
以败血症为主症禽病的鉴别诊断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不同胎龄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特性比较
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比较
1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