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平,乔永旭,刘 宇,王晓立,张 楠,蒋亚华,韩浩章
(宿迁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部于2020 年6 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课程建设融入思政元素,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是今后的重要趋势。
近几年,尽管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在教育界被广泛认可,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的实施路径尚未明晰,导致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难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宿迁学院“植物生理学”是面向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第四学期开设的课程,该阶段的大学生尚未建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易受到多途径不良信息的影响,缺乏强烈的专业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所以在专业特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十分必要[1]。并且近几年的大学生农业实践经验缺乏,有调查显示80、90 年代出生的人口在16 岁前经常干农活的比例分别为17.70%和4.6%[2],2000 年以后出生的人口虽缺少相关的数据,但应该也不会比90 年代后的乐观多少,而传统的“植物生理学”课堂上也更多注重是课程知识的传授,这样就非常容易让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现实实践脱节。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在“植物生理学”课堂上增加相关的思政元素,尤其是与三农相关的一些思政元素,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深入了解,同时也接受了相关传统文化教育,达到在“植物生理学”课堂上进行全面育人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相互渗透、有机融合起来。为此,以宿迁市风景园林工程重点实验室与宿迁市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平台,在内容上坚持以认识和学习植物生命活动基本规律为主线的同时,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通过引入相关优秀“中国农业故事”来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情与兴趣,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专业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3]。
基于此,在对“植物生理学”的课程思政特点与蕴含在课程知识中的思政元素进行细致梳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元素自身特点,探索了将这些思政元素引入课堂的适当方式并进行了实践。
“植物生理学”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水分生理、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机物运输、信号转导、植物激素、植物生长生理、植物生殖生理、植物成熟与衰老生理及植物逆境生理。课程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有一定的专业性,各知识点中可挖掘的思政元素不胜枚举。例如,在植物的水分生理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解读水分在我国分布情况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缺水地区的人民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挖掘民族文化特质,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及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并通过向节水技术发达的国家取经,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激发学生的赶超意识,引导其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增强爱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理论是建立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实验在“植物生理学”教学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4]。实验教学环节主要有实验目的、实验设计、方法步骤、结果分析及注意事项等。在这些环节的学习中,实验目的能激发学生将课堂理论所学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思考利用“植物生理学”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实验设计能让学生在前人设计的基础上周密而创新的解决科学问题;方法步骤可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分析是验证实验设计与实验过程合理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可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查找影响实验结果的关键问题;注意事项有效地保障实验的安全性与科学性,引导学生注意人身与环境安全,全力创造条件,保障实验顺利实施等。在“植物生理学”发展史中不乏经典的实验,这些实验往往具有精心的设计,这可以给后人很好的启示,帮助人们排除干扰因素,创造性地解决一些科学或生产问题。所以“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与渐进性,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5]。
“植物生理学”理论体系是建立在科学的实验与农业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很多理论如合理灌溉、科学施肥、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等可应用于生产过程中。所以“植物生理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为农业、农村与农民服务,在过去,在我国成功解决“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未来也必将在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等重大国家战略问题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结合本课程各章节主要知识内容,整合专业课程目标,一方面塑造专业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的人才,另一方面培养热爱农业,有爱农、兴农、为农的职业素养的专业人才,体现高校培养人才以服务人民、国家和产业的需要为主要目标[6],“植物生理学”中可融入的具体课程思政目标如表1 所示。
表1 课程教学内容及思政教育目标
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的“引领者”,以课堂教学为主,线上育人为辅,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植物生理学”课程内容的各个环节,发挥隐性思想政治的作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思想政治协同发展构成育人的价值目标[7];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问题,借助课程思政的引导和代入来实现和完善“植物生理学”课程内容的价值性和育人特质,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效果。
理论课堂上,教师通过在课件中添加图表、图片、动画、视频、案例等多媒体等方式,讲解时注重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以增加课程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实现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与德育的有机渗透;实验课堂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设计实验环节、分组操作等使学生现场体验与吸收蕴含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实验内容、课程思政融会贯通,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网络媒体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超星学习通等线上教学平台,在课前、课后发布一些正能量的时事要闻和与课程或专业相关的思政素材,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达到育人目的。
4.1.1 课程知识点
合理灌溉指标及灌溉方法(第一章植物水分生理)。
4.1.2 课程思政元素
家国情怀、创造性、团队合作精神。
4.1.3 教学实施
(1)引入:展示“中国水资源分布图”,与学生一起讨论: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并且水资源地区分布严重不均,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降水最少的地方在新疆吐鲁番盆地,该地有“火洲”之称。
(2)发展:在这个严重缺水的地区,当地人却创造出农业生产的奇迹,葡萄被大量种植,且产量较高、品质优良。葡萄本是一种耗水量很大的园艺作物,为什么能在吐鲁番安家?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坎儿井”。
(向同学们播放介绍坎儿井小视频)坎儿井是干旱地的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浩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
4.1.4 育人目标
这个案例,除了让我们佩服新疆人民的聪明才智的同时,也启发我们以后遇到困难时也要分析当地条件,因地制宜、团结合作解决问题。
4.2.1 课程知识点
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第七章植物生长物质)。
4.2.2 课程思政元素
勤劳勇敢、爱国情怀。
4.2.3 教学实施
(1)引入:传统露地栽培蔬菜,存在着明显的两个产销淡季。一个是春季的“春淡”,另一个是秋季的“秋淡”。为解决这个问题,农业部于1988 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工程的实施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确保老百姓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蔬菜。原因是我国人民创造性地发展了以日光温室为代表的各类设施,从而实现了在蔬菜生产的淡季规模化生产蔬菜的奇迹[8]。
(2)发展:(一边展示日光温室番茄生产图片,一边讲解)番茄是喜温蔬菜,在设施反季节生产中不易座果,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利用一定浓度的2,4-D 来进行醮花或喷花处理就可以提高番茄座果率。其他多种植物激素如GA3、CCC、IBA、IAA 等在植物反季节生产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4.2.4 育人目标
勤劳的中国人民通过建造日光温室,充分利用太阳能,创造了在数九寒冬生产各类新鲜蔬菜的佳话。通过本案例的介绍,让学生体会遇到问题积极想办法用专业知识尝试进行解决,用专业知识解决国家和人民关心的生活大问题。
合理灌溉指标及灌溉方法这部分内容,按常规的教学方法是讲解植物灌溉的指标,讲解水分临界期的概念,再以图片、视频的形式简单介绍漫灌、沟灌、喷灌与渗灌的方式与特点。在常规的教学模式中,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这部分内容中,会选择列举或列表各类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学生在课后比较容易忘记或混淆。引入相关思政元素后,将灌溉方式与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将植物激素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其家国情怀、因地制宜、团结合作等意识,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通过适当引入思政元素,经过精心设计,在课程上有效渗透,可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果,并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