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敏
【摘 要】本文选取了“一满”“满共”“统满”和“厮跟”“相跟”五个较有特色的统括性范围副词进行详细的分析描写,着重分析了“一满”“满共”和“统满”在语义特征、句法功能等方面的异同及“厮跟”“相跟”的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林州方言;统括性范围副词;语义;句法;异同
【中图分类号】H1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4—238—03
(一)语义分析
“一满”一词据《陕北方言词典》(1991),意思是表示“完全/一共”两种含义,是陕北地区、中原官话、晋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应用,如欧阳山《高干大》周戈《一朵红花》李古北《农村奇事》。在《陕北晋语中副词“一满”的用法》一文中详细描写了“一满”的多种用法,其意义有表时间频率“一直”,表程度“特别”,表否定语气等。
但在林州方言中,“一满”仅表示数量的总括,即“一共、总共”。例如:
(1)一周一满七天。
(2)班里头一满有十来个人吧。
“满共”一词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比如孙犁《澹定集·被删小记》、《白洋淀纪事·村歌下篇》,在这里“满共”一词表示“一共、总共”。除了表示“一共”,“满共”在晋语中还表示“满打满算、一共才、仅仅”等意思,例如:
(3)俺家满共也就三亩地,哪能跟恁家比。(我家满打满算三亩地,不能跟你家比。)
(4)满共就剩俩馍了,够谁吃咾。(仅仅就剩两个馍了,谁也不够吃。)
但在林州方言中,“满共”有两种含义,一是表示数量的总括,其意义相当于“一共、总共”,二是表示不满、抱怨的语气,其意义相当于“一共才、合起来不过”,例如:
(5)俺都班满共三十人。
(6)这游戏你都耍多长时间了?哎呀,满共耍了两回。
例(5)表示“一共”,例(6)表示对客观事实数量少的不满,表示“一共才”。
“统满”在《阳城方言中的特色副词》中也有收录,在林州方言中,主观上表示说话人对数量少的不满,其意义相当于“一共才”。例如:
(7)今年这雨统满下了两三回。(今年一共才下了两三场雨。)
例(7)属于主观小量的表达,表明说话人对年降雨量少这一客观事实的不满。
(二)在语义上的异同
一满”“满共”“统满”均表示数量的总括,属于统括性副词的范畴。可指人,亦可指物,在语义指向上一般都是后指,指向其后的数量成分,如例(1)(5)(7)。
“一满”侧重于陈述事实,能和“满共”替换使用,如例(1)(2)可替换为“一周满共七天。”“班里头满共有十来个人吧。”语义不变。
“统满”是主观性范围副词,修饰的成分数量少、范围小,侧重于表达说话人对客观事实的不满。“满共”在修饰的数量成分较少时,且表达主观小量时,“满共”能和“统满”替换使用,如例(7)可替换为“今年这雨满共下了两三回”,语义不变。
我们再通过例(8)(9)进行比较:
(8)咱家大米还有多少?满共/统满半袋。(总共才半袋,表示数量少。)
(9)咱家大米还有多少?一满/满共还有半袋。(一共还有半袋,表示客观事实。)
若说话人主观上认为数量少,则例(8)中“统满”比“满共”强调不满的语气更加强烈。若只是表示说话人对数量多少的回答,则例(9)中,“一满”和“满共”在语义上没有区别。
(三)句法上的异同
一满”“满共”“统满”在现实语境中的用法较为相似,下面,通过例子来详细说明。
第一,修饰数量成分,在句中做状语。例如:(10)办公室一满/满共/统满八人。
第二,修饰动词性成分,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11)俺都一满/满共/统满查了五地掌(我们一共调查了五个地方。)
(12)他以前一满/满共/统满有三间房。
(13)他都一满/满共/统满去了有三天吧。(他们一共去了三天。)
例(11)“一满/满共/统满”可以修饰动宾结构;例(12)可修饰动词“有”;一满/满共修饰能愿动词“想”,“统满”则不能;例(13)修饰连谓结构,在表示数量少时,“一满/满共”需要与“就、才”等副词连用。
第三,“一满”与“才、就”连用,表示数量少,范围小。“满共”与“才、就”连用,语气比“统满”主观态度更加强烈,既可以直接修饰数量成分,也可以修饰动词性成分。例如:
(14)俺家一满就四人,还是凑不够人。(我家一共才四个人。)
(15)他俩一满才见了两面就想结婚了?(他俩一共就见了两次就决定结婚了。)
用“一满+才”表达不满,相当于“统满”,如例(14)表示对人数数量少的抱怨。“一满+才”还可以表达惊讶,如例(15)表示对“见两次面就要结婚”这一事件的惊讶。使用“满共”一词时,表达的语气会更加强烈。
若“统满”与“才、就”连用,则表示数量更少,主观上更加突出說话人对情况的极度不满。我们通过下例来比较:
(16)他统满说了两三句就走了。
(17)他统满才说了两三句就走了。
两例相比,例(17)通过一个“才”在语气上更能体现说话人对于谈话时间短而表现的不满。
第四,主语(可省略)+F+介词(表地点)引导的动词性词组,在句子中作状语,若句子中具有否定意义的词出现时,“统满”则不能使用。例如:
(18)一满/满共/统满从学校找了十个人。
(19)俺都一满/满共在外头也挣不了多少。(我们一年挣不了多少钱。)
*统满在外头也挣不了多少。
第五,“一满、满共”可用于疑问句,“统满”则不能。
(20)这一月你满共花了多少?
*这一月你统满花了多少?
(21)你结婚一满/满共请了多少人?
*你结婚统满请了多少人?
“一满”“满共”用于疑问句时,均表示说话人对过去客观事实的询问,若是对未来的计划或情况进行询问时,鉴于方言口语表达的流畅性,大多数情况下只用“一满”一词。例如:
(22)你打算一满去几地方?
*你打算满共去几地方?
(23)他今年计划一满开三店。
*他今年计划满共开三店。
第六,一满/满共可用于否定句,与否定副词“不、没有”等连用,“统满”则不能。例如:
(24)厂了里头能听我了一满不超过十个人。(厂子里面听我的人,加起来不超过十个。)
*厂了里头能听我了统满不超过十个人。
第七,一满/满共还有可以与“统满”连用。例如:
(25)满共能得些儿苹果,你统满就拿回来这些儿?(一共那么多苹果,你就拿回来这么一点?)
在例(25)中,用“一满/满共”表示数量的总括,“统满”表示说话人对客观事实的主观性不满。
(四)语用分析
我们首先通过表1来看看“一满”“满共”“统满”之间的区别。
“一满”是客观性范围副词。可以修饰低量短语,也可以修饰高量短语,“满共”亦是。“统满”和“满共”是主观性范围副词,“统满”主观态度表示否定,表示说话人对某种事物数量少或范围小而发出的不满,因此一般修饰低量短语或主观上的低量。“满共”“统满”两词在主观上的否定态度程度不一。我们再通过下面的例子来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
(26)这回考试他一满/满共/统满得了三百分。
“一满”“满共”“统满”都能修饰数量词“三百分”,若使用“一满”一词时,说话人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描述,表达为“这次考试他一共考了三百分。”
(一)语义分析
“厮跟”一词在河南洛阳、孟州、林州等,山西长治、陵川、壶关等,陕西神木、榆林等,河北邯郸、临漳等多省市县都有使用。据霍松林《中国古典小说六大名著鉴赏辞典》(1988)记载,“厮跟”的意思是“一起走”。
在史艳锋的《孟州方言中的“厮跟”》一文中指出孟州方言保留了元明清时期“厮跟”的七种义项,分别为①〈动〉一块走,②〈动〉交往、结交,③〈动〉男女不正当的结合,④〈动〉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跟从、跟随,⑤〈动〉领、带领,⑥〈副〉一起、一块儿,⑦〈动〉作伴。由此看出,“厮跟”一词有两种词性,分别是动词和副词。
林州方言中的“厮跟”发展到现在,除了保留它本身的两种词性外,还保留了①②⑥⑦四种义项。作为范围副词的“厮跟”在林州方言中的语义表示“一起、一块儿”。例如:
(1)咱厮跟去外都耍吧!(咱们一起出去玩吧!)
(2)恁俩以后厮跟去学校昂。(你们两个以后一起去上学。)
“厮跟”做副词的用法在近代汉语中较少。《月亮记》第一回:“小娘子,看你举止也不甚争,厮跟去,你心肯?”
“相跟”在《陕北方言词典》的意思是“相互跟随着”。在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青壮年抬担架的抬担架,引路的引路,早就和军队相跟着走了。”和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我远远看见腊月相跟一个人,就猜想一定是你。”作品中表示“紧跟、跟随”的意思。
在林州方言中,“相跟”在城区、北区使用较为频繁,南区一般使用“厮跟”一词,表示“一起”。
(二)句法上的异同
首先,“厮跟”“相跟”和单音节动词连用,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3)走,咱厮跟/相跟走!
(4)后急,叫他都厮跟/相跟去。(别急,叫他们一起去。)
(5)他都厮跟/相跟出了。(他们一起出去了。)
(6)吃了没有?没有咱厮跟吃。(吃了吗?没有的话咱一起吃。)
*吃了没有?没有咱相跟吃。
(7)俺都打划把衣裳攒一堆厮跟洗。(我们打算把衣服攒一攒,再一起洗。)
*俺都打划把衣裳攒一堆相跟洗。
“厮跟”“相跟”修饰单音节动词时,经常修饰与行走有关的动词,如“走、去、出、回、上”等。除此之外,“厮跟”还能用来修饰“吃、洗”等动词,“相跟”则不能。
其次,“厮跟”“相跟”修饰动词性词组,在句中做状语。例如:
(8)我想跟他厮跟/相跟去县。
(9)今年咱等了厮跟/相跟去照照咱大哥。(今年咱等一起去看看咱大哥。)
(10)走!咱厮跟/相跟上街买衣裳去。
(11)恁都厮跟/相跟瞧电影去!(你们一起去看电影吧!)
在方言口语中,“厮跟”“相跟”可以修饰动宾短语及连谓短语,用在主语后,在句中作状语。当修饰动词性短语时,动词是有行走意义的动词,一般是“去”。若是修饰连谓结构,动词为“去”既可以放在第一个动词的位置,如例(8)(9);也可以将动词“去”放于句末,如例(10)(11)。
“厮跟”“相跟”还经常和“上、着”共现,构成“厮跟上”和“厮跟着”两词,但此时的“厮跟”和“相跟”是动词,义为“结伴”,而“厮跟上”“厮跟着”是个副词。例如:
(12)他两个厮跟/相跟着去街了。
(13)我夜个和他厮跟上去城里了。(我昨天和他一起去城里了。)
从例(13)看来,当谓语中心语前状语不只一个的时候。“厮跟”一般位于最靠近动词的位置。
最后,“厮跟”“相跟”可用于否定句。例如:
(14)后厮跟/相跟去了。
(15)你都并厮跟/相跟出了,一人就够了。
(16)我没跟他厮跟/相跟去街,后嚷了。
(17)后心晓了,我早都不跟他都廝跟/相跟耍了。(不用担心,我早已经不和他一起玩了。)
当“厮跟”“相跟”用于否定句式时,一般是在“厮跟”“相跟”前加“甭”“后”“并”“没”“不”等否定副词。
总之,范围副词“厮跟”“相跟”在语义和用法上并未发现太多不同。
参考文献:
[1]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2]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林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林县志·方言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