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
【摘 要】古筝早在秦朝时就出现,有些古筝作品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民族民间音乐有了很好的发展,从而也弘扬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筝曲《木卡姆散序与舞曲》就是在发扬民族民间音乐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乐曲是古筝西域流派的开端,极具有研究价值。本文以《木卡姆散序与舞曲》为例,从它的创作背景、音乐特征、演奏方面来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对后来新疆音乐风格作品的创作及演奏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字】古筝;新疆风格;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4—145—03
一、创作背景
这首乐曲是由周吉、邵光琛、李玫在1981年创作的。影响一个艺术家创作的因素有很多,主观的、客观的都有,那么这首筝曲创作最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是出于主观因素。周吉,他出生在江苏但是却生活在新疆很多年,他为新疆木卡姆以及新疆民族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创作这首乐曲的那段时期他正好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指挥和作曲。邵光琛,作曲家,他曾被誉为学术与作曲的契合,他开创了新疆音乐事业新纪元,同时他也创作了很多具有创新力的作品,为新疆音乐的发展打开了新的道路。李玫,她就出生于新疆,她也是一位研究木卡姆的专家,她曾发表过关于木卡姆的文章有二十多篇。从他们自身来分析都是对新疆民族音乐有着深厚的感情,致力于研究木卡姆,这是出于他们的主观因素。其次,古筝的定弦是五声排列,它是不是能演奏西域风格的作品呢?比如木卡姆的音阶调式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三位艺术家合作创作出了这首筝曲,这就是出于客观原因。 这首作品在当时有着独特的风格,开启了西域流派。
二、新疆人文环境与音乐风格
(一)新疆人文环境
新疆是处于我国西北的边境,在亚欧大陆的中心位置,从古至今东西方的人和文化都聚集在这里,西方文化、阿拉伯文化和中华文化共同汇集,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新疆地域辽阔,在历史上有多个民族的人民在这里生活聚居,即使到了现在,还是有汉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多个民族生活在新疆。所以新疆历史文化中比较特殊的一点就是多民族共同发展,这也是导致新疆文化多元性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经过历史长河的基奠,正是在这些不同人种和民族的共同努力和发展之下,才创造出独特的 “西域文化”。
(二)新疆的民族音乐风格
新疆是一个充满浪漫和魅力的民族。走进新疆,你会听到狂风卷起的沙砾击打高山铿锵的鼓声,你会发现浩荡长风把乐谱描写在山的衣裳……那里的一切无时无刻在吸引着你。因新疆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它的文化出现多元性,因此它民族音乐的形成也有多方面的原因。提到新疆,大家就会想到一首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里面婀娜多姿的姑娘向我们走来,没错用一个词来形容它最贴切了就是:能歌善舞。舞蹈在这个民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的种类有很多,比如:以赛乃姆音乐为伴奏,由男女共舞的赛乃姆舞,还有是以一种男女成对而跳的刀郎舞等等,新疆这个民族也创作了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如弹布尔、冬不拉、达甫、热瓦甫、都塔尔、考木孜等,这些乐器的制作水平都很高。以上可以总结出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包含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文化,因此体现出音乐的多元化。新疆这个民族因它受地理位置、文化、历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它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新疆音乐风格。
三、《木卡姆散序与舞曲》的音乐特征
(一)旋律取材与风格特点
这首乐曲的旋律取材于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木卡姆是一种流传几千年至今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由歌、舞、樂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艺术形式。它与传统的五声音阶有所不同,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入了4和降7,不出现3和6两个音。这种定弦直接赋予了作品新疆音乐风格。维吾尔木卡姆大概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南疆、吐鲁番、哈密、刀郎、伊犁,它们各自的结构和组成大不相同,其中南疆木卡姆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共是十二套。《木卡姆散序与舞曲》中散序部分的素材就是来自于穷拉克曼,节奏比较自由,我们会发现谱面上没有明显的小节线而是用虚线来提示乐句,这就需要演奏者内心的律动要强烈,还要对南疆木卡姆有一定深入的了解。它通过张弛有度的乐句,自由的节奏和充满张力的变化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辽阔的西域风情画。这首乐曲的主题出现在舞曲部分,舞曲部分的节奏多变,多使用混合拍,这样的节奏型更鲜明的突出新疆音乐风格,把木卡姆的节奏运用的淋漓尽致,形象的表达了新疆人民热爱生活的景象。乐曲还使用了“活音”这种演奏技巧,其实就是半升号,升高约50音分,我们在实际的演奏中对活音的处理很难把握,是掌握好这首乐曲的难点之一,但是这种技法把新疆音乐风格表现得更加突出。
(二)舞蹈节奏的运用
节奏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任何音乐都有节奏。新疆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对于这样的一个民族,舞蹈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舞蹈中节奏的运用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文章之前就提到过,新疆有很多种不同的舞蹈体裁,它们都各具特点。有男女成对而舞的赛乃姆舞,有节奏强烈2拍子的萨玛舞,还有是以一种男女成对而跳的刀郎舞等等。在这首乐曲中的第二个部分舞曲部分是由几个舞曲组成的舞曲组。舞曲部分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段速度较慢,属于中板,这个部分描写的像是少女的舞步轻盈,优美,像是长气息的吟诵。就好比是在模仿少女跳的赛乃姆舞,似乎看到了少女的婀娜多姿和神采奕奕。第二段速度快,属于快板,情绪粗犷热情,高昂奔放,是描写男性阳刚之气的舞蹈段落,不断推进从而达到高潮。这一段音乐取材于木卡姆舞蹈中的刀郎木卡姆。刀郎木卡姆是由歌曲,舞蹈,乐器综合组成的舞蹈形式,具有群众性,自娱性,即兴性,内容比较丰富。它继承了刀郎人民的风俗习惯,主要流传于刀郎地区,是一种传统的民族艺术,突出表现出新疆音乐风格。刀郎木卡姆多为混合拍,这一段是5/8拍,整体围绕2/8 加3/8或者3/8加2/8展开与变化。舞曲部分作者分别汲取了赛乃木舞曲和刀郎舞曲中舞蹈节奏的精华,不断加以创新和改变来进行创作。舞曲部分也正是因为汲取赛乃木和刀郎舞曲中舞蹈节奏的特点,才更突出的表现出浓郁的新疆的风格。
(三)曲式特点分析
从以上的结构图中可以看出该乐曲由散序,舞曲,尾声三个部分组成,作者还是按传统的曲式结构来进行创作,但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那么这首乐曲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的结构,从标题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该乐曲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散序和舞曲。而散序占了乐曲2/3,其实散序我们也可以理解成引子,在以往的曲子中,乐曲中的引子只是起到一个开门见山,引起下文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这首曲子从篇幅上看它占据例如曲子的大部分结构,因此在演奏中要重点分析不能忽视。那么乐曲中散序和舞曲两个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篇幅相当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还需要在提到的一点就是,新疆木卡姆是集歌曲,舞蹈,乐器为一体的大型古典艺术形式,那么这首乐曲形象体现了这种艺术形式。乐曲中散序的部分就好比歌曲的部分,这个部分比较深沉而自由,非常具有吟诵性。使我们看到仿佛辽阔无边戈壁滩上一位维族老人正在独自吟唱,偶尔有激情的乐句就像是老人记忆中的浮光掠影,把人们的思绪带入到无边无际对往事的无限遐思中。舞曲的部分就是借鉴了木卡姆中舞蹈的素材,这一部分中又分为两小段,第一段是中板,整体比较优美,第二段是快板,借鉴了刀郎木卡姆中的素材,情绪粗犷奔放。在这首乐曲中,新疆风格体现了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曲式中。
散序这个部分一共只有一个小节,它的节奏自由,旋律整体给人一种遐想,让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好像既是一种述说又是一种感叹。整个散序部分由七个乐句构成,第一个乐句有分为两小句,形成一个平行乐句,在第一个小乐句的基础上向下做了一个五度跳进,节奏节拍不变,最后以一个左手的三级和弦结束引出下一句;第二个乐句中旋律主要转到中低音区,这个旋律具有吟诵性,深沉而自由;第三句则是第二句的一个展开,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第四五乐句同样是前面第二乐句的一个展开,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那么在演奏上就需要做处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需要一个力度的变化,一强一弱来做出对比。从第六乐句开始,旋律从中低音转到高音区,整体旋律自由,音色明亮,与前五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了第七乐句中出现了连续的上下行刮奏推出了散序部分中的最强音,之后这个乐句慢起渐快再到慢从而结束了散序部分,最后结束到主和弦,形成一个主调的收拢性的乐段。整个散序部分比较自由,节奏多为后附点,给人留有想象的空间,具有吟诵性。整个段落速度比较慢,是一个慢速的段落,只有在最后一句时有一个慢起渐快,句与句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比较自由,这一段落的吟诵性和自由演奏的处理体现出了维吾尔族奔放的性格以及古老的音乐文化特征。
舞曲部分分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中慢的,比较优美,第二个部分是突快的。第一个部分一共分为三小段,以四二拍为主,第一小段是从1到16小节,四个小节为一小句,分成四小句,为平行乐句,比较规整,出现在高音区,就像是少女的舞步轻盈优美,第二小段从17到32小节,是第一小段的重复 ,只不过音区换到了中音区,这一小段运用了重复手法,这种创作鲜明的体现了维吾尔族重复变化的特点。这一部分的左手节奏型是运用了维吾尔族特有的麦西热甫节奏型,表现出乐曲欢快,热闹的情绪特征。第三小段全部是右手单旋律,可以称之为一个过渡段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引出下面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也可以称为快板,这一部分以八五拍为主,整体情绪高亢。这一段的主要特点是律动多变,主要以柱式和弦为主,表现出男性的粗狂。最后从八五拍变成四二拍,运用点奏和刮奏推向乐曲的最高潮。
最后一句是尾声部分,也类似于开头的散序部分形成一个首尾呼应,结束在一种遐想中,让人意犹未尽。
四、《木卡姆散序与舞曲》的演奏分析
(一)节奏的把握
从我们演奏者角度来看对节奏的把握时,看法和要求会有大大不同。这首乐曲我们在之前也提过在散序中节奏比较自由,在舞曲部分主要以四二拍和八五拍为主,主要运用了新疆特有的舞蹈节奏,那么我们在演奏中,对节奏能否有一个适当的把握,对表达乐曲的风格特征显得尤其重要。对于这首乐曲节奏的把握,是有点难度,尤其是在散序部分。在散序中我们知道它只有一个大的小节,没有明显的界限,节奏比较自由,它即使有明确的节奏型,但我们在演奏时也不能一板一眼去演奏,而是要根据乐句的起伏以及它所要表达的情绪来决定音的长短。虽然这一部分是散序,但是我们不能松乱,针对这样的情况,个人觉得是要学会唱谱,多听音频然后去感受每个乐句的特点。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对气息的掌握,每一句的演奏都需要有气息的支撑,这样才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换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虽然它是散序,但是它自身的框架里也是有迹可循的。那么在舞曲部分中的难点是八五拍,它是一个混合拍,它的律动多变,它可以是八三拍加八二拍,也可以是八二加八三,八一加八四,那么在这个曲子中前两种都有出现,那么它的律动我们要从左右手的安排上多去感受,那么在这个部分它还加入了四二和八六拍,那就使得律动更难把握。因此在演奏中还需要我们多去研究,多去唱谱去感受音乐的无穷变化。
(二)音色的控制
音色其实就是指声音的质量,一首乐曲好不好听,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音色。所以,在演奏时我们要把音色放在首位。那么这个好听的音色如何而来,首先我们前面都分析过,这首乐曲是新疆风格的筝曲,从题目就能明确它的主旨。那么对于不同的演奏者,演奏出来的音色也不可能是一致的,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分析。个人认为在散序部分它具有吟诵性,给人带来一种遐想,那么我们一开始就要弱进,然后层层推进力度一点一点加上去,要用柔和的音色来进行演奏。之后到了第二部分它描写了优美的舞步,要表现出女子婀娜多姿的舞步,那么我们这个时候就要抑扬顿挫,用抒情的音色来演奏,表现出它的律动感。接下来的第三部分描写的是男子的舞步,因此力度就要加强,进入了乐曲最热闹的场景,所以音色就要明亮,到结尾的时候又回到了一种遐想,因此要用稍弱的力度去演奏,来结束全曲。音色其实有点难把握,这就需要我们在练习的时候要用耳朵去辨别什么样的音乐是好听的,然后再进行不断的揣摩与练习,最后用心去完整的演奏。
五、结语
古筝早在秦朝时就出现,在这期间已经创作出很多古筝作品。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使得社会的艺术创作氛围稍有宽松。特别是在50年代以来,古筝作品创作的素材都来源于民族民间音乐,一定程度上使得民族民间音乐有了很好的发展。从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音乐特征还有演奏方面的分析,这首乐曲采用新疆民族民间音乐题材与现代创作技法相结合的手法创作而成。通过对音乐特征的分析,我们知道乐曲取材于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作品通过使用活音的技法,舞蹈节奏的运用来表现新疆乐曲独有的风格。这首乐曲表现出了浓郁的新疆风格,在乐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新疆人民热爱生活,热烈舞蹈的场景。这首乐曲开创了西域流派,对之后作品的创作都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席臻贯.熔艺术与学术为一炉——李玫与筝曲《十二木卡姆散序与舞曲》[J].音乐爱好者,1990(6).
[2]王卉.五首新疆风格古筝作品的音乐分析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师范大学,2018.
[3]陈樱丹.创作筝曲的新疆风格特征及演奏技巧探析[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4.
[4]李君茹.四首具有西域音乐风格古筝曲分析[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07.
[5]宋博年,李强.西域音乐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