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维米尔一生只为自己留下一件“非卖品”,他把自己对于人生的抱负和国家的理想都浓缩在画面上,这就是油画《绘画艺术》。多年来,维米尔一直被誉为写实画家,其作品《绘画艺术》拥有写实的人物、道具、透视和环境。然而,这一切却充满了谎言,甚至连画家署名也是假的。在此,我们来一一揭开这幅画作背后的暗藏的政治、哲学、历史、社会等秘密。
關键词:维米尔;图解艺术;荷兰小画派
一、遗忘与传承
2011年6月11日,中央美术学院一个名为“向维米尔致意”的展览开幕了,该展览仅展出三件作品,但是来看展的人们却在大雨中排起了长队。究竟是什么神秘作品呢?原来当天展出的是靳尚谊先生的三幅油画,分别临摹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戴尔夫特风景》和《戴尔夫特街道》。虽是临摹作品,但意义完全不同,仔细看会发现画面被改写了。靳先生说:“让我们的学生能看到、理解到创新、延续传统之价值所在。”
维米尔一生只活到43岁,共创作了45幅作品,目前有36幅留存于世,作品分布在七个国家的十八家博物馆和机构中。然而,在荷兰17世纪艺术史中并没有提到维米尔的名字,1700年前左右,当时的画家和理论家几乎不认识他。维米尔一度成为家乡代尔夫特画家协会的主任,在当地享有非常好的声誉。每年仅创作3—4幅作品,以及连年的战争,让他的收入并不理想。他去世后,留下了巨额的债务和唯一的作品《绘画艺术》。这幅作品伴随了他的穷苦却并没有出售,他把自己对于人生的抱负、对于国家的理想都浓缩在这幅画面上。
二、真实与谎言
维米尔可能永远不会想到,如今他的作品被摆放在各大博物馆的显著位置,历史证明他的作品意义远非如此。《绘画艺术》的创作过程历时三年(1666—1668),其间他还断断续续创作了其他作品,前后共花了6个月时间完成。这幅“非卖品”是维米尔的挚爱,尺寸是《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4倍,并取了个总结性的名字《绘画艺术》(图1)。这不太像他其他作品名字的风格,或许就暗示着它的独一无二。
(一)真假人物
1.画家
画面中背对着大家、拿着画笔正在作画的人物,据推测是目前维米尔36幅作品中唯一一幅“自画像”。画中的他戴着黑色的小贝雷帽,穿着紧身衣,白色的堆袜呈自然翻折状,里面穿着当时最流行的朱红色内衬。黑色开衩紧身衣的审美在于开衩越多越时髦,画中画家的后背足足开了19道衩,并露出白色衬衣,为了美他真的是煞费苦心。维米尔一只手拿着画笔,一只手撑起黑色支腕手杖,头部转向模特仔细观看。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第一,画家并不会穿着考究画画,他仅仅想通过画面把自己装扮得时髦一些,让别人看到一个体面的形象;第二,在画家去世的时候,公证人员仅清点出几件背心,维米尔可能从未真正拥有过全套的礼服,他只是想用画笔进行虚拟的打扮;第三,画家背对观众,大家只能看到维米尔的后脑勺,不像伦布朗一生画正面自画像,可以理解成他希望大家转头看他的画面。
2.模特
回看维米尔的36幅作品中,33幅是以女性为创作对象的,而《绘画艺术》中的模特穿着蓝色戏服,布料厚实有光泽,头戴蓝绿色橄榄枝花环,右手持一根长号角,左手捧一本厚重的封面书籍。人们不知道这位模特是谁,很长一段时间认为是维米尔当时35岁的妻子凯瑟丽娜。真实的情况在作品完成300年后被揭开,这名模特是掌管历史与名望的希腊神话女神科里奥,即西方的缪斯女神。证据来自16世纪《形象图》中的描述:“她头戴桂冠,拿着一只小喇叭和一本书,桂冠象征荣耀和永生,喇叭象征名誉,书本代表对历史的记录。”该书1644年被翻译成荷兰文,当时的画家几乎人手一本,用作描绘历史人物的指导手册。传说中缪斯女神是艺术灵感的源泉,画面中的模特眼睛向下看去,嘴角微微上扬,她没有像其他神话题材绘画作品一样和周围环境有联系,而是被单独摆放在那里,仿佛告诉观众维米尔自己创造了历史形象,没有依赖女神的灵感眷顾,他正在记录自己的神话故事。
(二)真假道具
1.桌面
细看桌面上的静物,维米尔摆放了一个被遮挡的面具、一本打开的书和一堆丝绸缎面。在当时的荷兰文化中,面具代表雕塑,书代表音乐或建筑,丝绸缎面代表手工业,每一个对象都对应一个当时兴盛产业。而模特扮演的缪斯女神低眼看着这一切,可能是维米尔想表现绘画在所有产业中崇高的地位,他希望画家协会永远处于至高地位。
2.地图
在维米尔所有作品中,出现地图或地球仪的有9幅。《绘画艺术》画面右后方挂了一幅巨大的地图,略显陈旧,中间有多处折痕,两边共有20幅小风景画作围绕,分别描绘荷兰、布鲁塞尔以及北部和南部城市的景观。有意思的是,这幅地图至今仍保存在巴黎国家图书馆中,是克拉斯和儿子尼克拉修订的版本。据说工作人员拿原作进行了对比,发现维米尔画中的地图十分精确,那么画家为何如此费心费力地去描绘一个“背景板”呢?在当时,地图象征着印刷和篆刻,价格昂贵,只有贵族家庭或者极有学识的人才会拥有。值得注意的是,维米尔身处的荷兰已经开始分裂,而墙上的前荷兰领土完整,维米尔在地图上沿着右侧南部地区之间的边界上画了一道折痕,象征国家分裂,同时画家的好友也在战争中去世,地图寄托了他对和平的无比向往。
3.筒灯
画面上方有一盏铜吊灯,灯顶有双头鹰的装饰。奇怪的是,灯架上并没有蜡烛,灯没有与天花板连接,而是悬浮于空中。其实双头鹰是曾经统治欧洲的哈布斯堡王朝标志,灯上没有蜡烛暗示着王朝已经灭亡,灯没有悬挂也许是画家对王朝坠落前的最后一点幻想,画家借绘画的力量维系和平的日子。
(三)真假透视
1.镜头感的对焦
为了突出模特和画家,他刻意把前景桌面上的丝绸高光放大画虚,让我们视线聚焦到后面的模特身上。画家运用当时流行的暗箱绘画技术,实现手工对焦,再用自己熟练的绘画功底完成了相机镜头中才有的虚实透视视觉效果。
2.画面上的小洞
在维米尔的作品中,有17幅画面上有破损的小洞,它们的位置都在画面中央。《绘画艺术》的小孔在地图左边木轴的下方(图2)。当人们试着在复制品的小洞上固定钉子,绑上细线会发现,细线把地砖的尖角连接起来(图3)。按照透视学可以理解小洞消失点连接透视线,逐渐把目光移向模特。
3.打篮球的身材
观众已经被画家精湛的技巧折服了,忽略了模特与画家之间失调的比例关系。两者之间的距离不过4块大理石地砖,坐着的画家和站着的模特几乎差不多高度,按照这个比例,那么画家站起身子会头碰吊灯,展现巨人身材。如果是维米尔,我们宁愿相信他是故意这样画的,或许他希望凸显自己美好的形象和伟岸的背影。
(四)真假环境
1.地板
维米尔酷爱格子大理石地砖,然而他的画室里并没有这样的装饰。原因有三:⑴当时维米尔的画室在家的顶层,大理石的承重是不可能在砖式房屋中出现,更不可能出现在顶层的地板上。⑵大理石造价昂贵,当时只有贵族或皇宫才能用到,普通家庭根本用不起。⑶维米尔所处的17世纪称为小冰河时期,大理石会让家里温度迅速下降,不适合居住。综上三点,这又是维米尔想要塑造自己体面的一个假象罢了。
2.光线
法国史学家泰奥菲勒评论道:维米尔作品的显著特征就是他对光的运用。几乎他的每张作品都有固定的光源入画,其中多数是从左侧窗户上方照射营造出现代影棚的效果。挂毯和椅子构成灰暗的前景衬托深处的明亮,从前往后渐变光源在最明亮的位置设定绘画主体。然而根据荷兰维度,光源照射固定的时间很短暂,维米尔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抓住了时光中的一瞬,让光线聚焦在模特的侧脸上。画家用超凡的表现力,使不同的织物呈现出可以触摸的质感,光斑的散布让挂毯针脚清晰可见。
(五)真假作者
当历史一度遗忘了维米尔的时候,《绘画艺术》突然在大众视野里,但交易时标注的画家是和维米尔同时期的霍赫。当时霍赫是当红的画家,由于两人的绘画风格相近,大家都把《绘画藝术》当成是霍赫的原作出售。如果当时买家知道画家是维米尔,那么估计连一半价格都不会付。至今,我们仍然可以在模特后衣领对应地图的线条上看到“Vermeer”的签名,讽刺的是如今维米尔的知名度已经远远超过了霍赫。
(六)画面背后
1.作画起源
当时的荷兰已经成名的画家数量特别多,绘画上的竞争也十分激烈。1663年夏天,经好友介绍,法国贵族兼外交家蒙肯伊斯找到维米尔,希望能看下他的作品,而此时的维米尔手头没有现成的绘画。心有不甘的维米尔下定决心想要画一张能证明自己技巧、身份、能力的作品,自此开始了《绘画艺术》的创作。他把所有想要给客户展现的内容都倾注进画面,富有的、智慧的、美丽的、精致的代表能在一幅画中统统被找到,这也是他终其一生唯独没有出售此画的原因吧。
2.画面隐喻
当绘画作品成为画家笔下的思想渠道时,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认真分析的隐喻载体,也预示着艺术家会像历史一样被铭记和传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绘画艺术》仅仅是作为一幅好看的油画作品被欣赏,大家分析维米尔的笔法技巧和用色原理。而多年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画面背后的历史、经济、社会和政治含义以及画家个人的心路历程,这是画家对自己事业、思想、生活的隐喻,充满哲学意义。
3.绘画技巧
后世的人们没有找到维米尔的素描画,也没有任何绘画手稿,这幅作品是我们了解维米尔绘画方式的唯一依据。画面中画家在油画布上用淡灰刷了底色,再用白色线条勾勒人物边缘。定格在画面中的那一刻,画家已经勾好轮廓,正描绘模特头部的蓝绿色橄榄枝。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当时荷兰小画派的一个大致绘画过程,对于后人分析维米尔的绘画技巧有很大的帮助。
三、颠沛与收藏
1675年维米尔去世后,为避免作品抵债,他妻子把《绘画艺术》藏在自己母亲那里,可惜后来还是被发现流入艺术市场。从此这幅画开始了它颠沛流离的300年:18世纪荷兰医生Gerard 将该画购入;1813年奥地利贵族泽尔宁将该画购入;1935年贵族后代花花公子杰罗米想把画卖给美国金融家梅隆,但奥地利政府禁止将该画出口;德国吞并奥地利,希特勒的副指挥官戈林想购入该画,但被拒绝私人交易;1940年希特勒直接从莫赞家族手中收藏该画,并与其他从世界各地搜刮到的8000件艺术作品一同藏在慕尼黑的地下仓库;1943年希特勒54岁生日那天,他在《人民的艺术》上宣布他打算建造一栋大型文化中心的计划,画册封面单幅印刷了《绘画艺术》;1945年美军上尉哈里在奥地利阿尔陶塞镇的盐矿中找到该画,编号为1096,令人惊艳的是作品保存完好没有受到战争破坏;1946年,《绘画艺术》被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收藏,目前仍在此陈列并永久展出。
经历了数百年的默默无闻,如今维米尔的地位终于在这个时代被认可。17世纪很多荷兰画家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以令人信服的方式真实地描绘现实世界。从真实的角度上,《绘画艺术》确实完美地反映了现实世界;从谎言的角度上,《绘画艺术》暗藏了政治、哲学、历史、社会等各方面的信息,也让我们对维米尔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参考文献:
[1][英]沃恩(Vaughan)著.牛津版西方艺术大师百科[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2][英]贡布里希(Gombrich, E.H.)著.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3][英]安德鲁·格雷厄姆·狄克逊(Andrew Graham Dixon)著.DK图解艺术[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俞力(1985—),女,汉族,上海人。硕士研究生,专业:艺术设计、美术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