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舒劼
春秋代序,换羽移宫。包括文学批评在内的文学话语都必须面对正在快速、全面且深刻地发生变化的现实。新冠病毒仍未止息、俄乌冲突愈演愈烈、逆全球化趋势明显,科技因素始终游走在这些大事件之中。从大数据信息分析挖掘到芯片植入人体实验,从高精尖武器研发到科技交流脱钩趋势抬头,科技隨时可能卷入或触发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带来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考验。文学批评发现,周围原先许多熟悉的词汇已经悄然换代。云计算、混合现实、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术语意气风发地登场亮相,万元户、话务员、家书、毕业分配等词汇基本上撤退到了关乎回忆的叙事之中,新时代的大幕似正徐徐拉开。从物到物所反映的生产关系都在变化,正如“元宇宙”既是建立在数字技术上的超现实世界,也预示着包括人际在内诸多关系的新生成方式。“元”者始也,一种文化上的新纪元呼之欲出。然而,“一元复始”是否就自然地意味着“万象更新”?“更新”是否意味着“更好”?此时,文学批评应下意识地开始警觉。
毕竟,科技带来的日新月异并没有解决那些被反复讨论的老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怎样认识世界?世界的本质是什么?量子纠缠、脑机接口、云端生存等层出不穷的科技名词将这些问题搅动得更加令人困惑。生活越便捷就越快乐?个性越张扬就越有价值?表达越自由就越有效?信息越多决策就越科学?现实如此复杂,评判更需谨慎。相对而言,文学批评擅长的是聚焦意义的生产。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话语不同,文学更多地关注个人与日常生活,表达某种审美、情绪或认知。文学批评的任务时常是从文学叙事中发现特定的美学风格,关注个体在社会关系之中的位置,考察个人精神的内部结构。在所置身的社会历史语境发生明显变化之时,文学批评还要觉察到文学内部世界的要素重组,即符号、语言、形式等方面的变化。数字化形态深度改变了传统文学的语法和修辞,如今的软件已具备介入写作的能力——至少在科幻小说中已经出现。随着智能软件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增强,赋、诗、词、曲、小说的序列将继续延长,语言符号、组织规则和文体形式将以新的方式表达属于科技时代的感受。此时,文学批评需要审慎考察文学内部结构变化产生的能量,评估智能时代文学话语锻造时代美学风格的有效性,追问社会文化现象变迁背后的权力运行机制,分析语言符号与社会历史精彩的时代互动。承担这样任务的文学批评,需要在直面科技、审美、形式间的复杂互动时保持对自身思考前提和价值立场的反思,持续紧张是必要的精神准备。
从阅读之后的零星感触与简单评价开始,文学批评在不经意间陪伴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见证了人从神之奴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试图以启蒙理性和工业文明主宰世界的过程,现在的文学批评也仍是文化批判的话语分支之一。时至今日,人工智能是否能全面接替人类智能已经引起热议,人工智能强大的算力轻松跨越了人类诸多方面的极限。有什么是人工智能不能征服的?乐观者的诸多理由之一,就来源于包括文学批评在内的艺术。文艺不是计算、至少不是单纯的计算,这给许多陷于人工智能恐惧的心灵带来些许安慰。智能时代仍需要文学批评展示自己的魅力,它不仅是社会现实与文学形式互动变化的参与者和观察者,也以持续紧张的姿态拒绝科技演变进程中可能产生的自我沉溺或消极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