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刘惠敏 雷 雄
新时期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教育创新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工智能为“十四五”时期现代化建设提供创新动能,笔者所在的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在制定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过程中,也充分考虑新的时代变化,以及人工智能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需求。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主要阵地,而地处其中的职业院校,应该认识到粤港澳大湾区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作用,并需要根据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新需求,结合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发展,搭建适合学校发展的智能产学研合作模式,借助互联网及社会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跨界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基于人工智能视角,促进职业院校与人工智能驱动型公司开展新的产学研合作,推进校企融合共生,相互赋能。
1.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参与合作意愿薄弱
从大环境来看,很多企业高度重视与职业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并在探索中落实校企合作机制建设,而企业外部环境、企业资金、企业利润、企业技术等各方面的因素,使得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度、产出效率不足的情况下,人工智能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推进中,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意愿薄弱。而这就需要院校在合作方面,更加积极主动,并应该基于企业需求角度思考合作的内容及合作开展的方式,通过院校资源的主动投入,促进双方共建产学研基地,让人工智能企业能够在合作中获益,让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其主导作用,促进人才培养形成适应企业需求的良性循环。
2.人工智能技术方面与院校产学研合作深度不够
相对而言,受职业院校学生基础能力的限制,双方合作过程中,直接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让企业受益的可能性较小,导致企业的技术应用与院校的人才培养存在不一致的现象。这和院校的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也存在一定关系,双方要做到深度合作,需要学校与企业在人工智能的合作上组建专业的技术推广团队,同时院校要适时更新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构建,使得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够匹配。
3.企业缺少对人工智能领域下产学研合作机制的认识
产学研合作要成功落地需要有机制保障,相对而言机制建设工作是不被重视的,这使得现实中,职业院校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更多停留在表层。往往是从最开始的项目建设开始,但要深入推进,将人工智能融入到学校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做好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工作也是一个重点内容。目前国家层面的推动意识比较强,但在人工智能领域下的产学研未形成整体的、科学的合作机制。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变革路径意味着需要重新塑造新的思维意识形态,开展新的社会发展形态的改革,重新构建新的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生态链。信息化智能技术将融入到职业教育中的内部体系,在职业教育内部体系及外部各项影响因素之间,需要有智能化的科学技术作为搭建平台和载体。这种信息技术手段的更新突破了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将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转变为以“融合、创新、跨界、终身化”为核心,构建新的“人工智能+职业教育”模式的建构。人工智能在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都要进行动态调整,为提高专业与人工智能产业契合度,构建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课程体系,主要探究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中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变革路径。下面将从课程、教学、学习、教师发展、评价、教育管理、组织及环境等方面来探究职业教育的变革路径及模式建构(如图1所示)。
图1 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建构图
1.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产学研的课程模式呈现智能
在人工智能化背景时代,创新化、碎片化、多元化、社会性成为职业教育的知识体系呈现出的主要特征。相对而言,其知识体系更新较速度更快,知识体量变得更加庞大,知识内容也相对更多。因而,职业院校需要在课程的传播模式方面进行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要构建从线上到线下开放的课程,并且还需要进行跨学科整合。在这样的情形成,需要人工智能企业参与整个课程体系协同化的发展建设,校企双方依据学生数据化信息统计的结果,进行智能化、个性化课程的建设。
2.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产学研的教学模式体现交互
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是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职业教育更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重视学习过程的构建、知识体系的重塑。“从技术中学”到“用技术学”、“面向专业设计”到“以学生为主体”、从“企业教学”向“智慧课堂”转变,这是人工智能的教学模式具有的三个特点。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产学研教学也呈现智能化、立体化、交互式的新型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者全面的实时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3.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产学研的学习模式更加个性
人工智能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智能化学习环境,人工智能产学研合作中心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以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学习模式也逐步建立起来,它覆盖到每一个学生,并能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数据服务,学生的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互融合,学习者的学习模式、情感态度、学习方式发生也随之产生较大的变化。借助人工智能产学研中心,学生可以选择最优化的学习方式,随时随地获取个性化教学服务和量身定制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拓宽了慧教育视野。
4.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产学研的教师发展模式趋向专业
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变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素质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人工智能产学研中心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助力,并将改变教师的能力结构和工作状态。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要求企业与教师的互动增多,互联网技术工具使用率也增多,教师的专业发展要面向网络化、实际化、信息化去解决教学问题,形成基于智慧教育技术的多元化的学习共同体。
5.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产学研的评价模式更显多元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能化信息技术使教育评价在评价依据、评价内容、评价主体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全面转变。过去,在评价模式研究上,集中是从“总结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现今,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产学研评价模式则是基于大数据智能评价体系的建立。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评价模式趋于多元。
6.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产学研的管理模式更加便利
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智能化信息技术能够促进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社会化协同,拓展职业教育的服务与资源的公共性。互联网将学生、学校、企业、政府四者方便地联系在一起,拓宽了企业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从原来的督导评估的产学研管理模式转化为专业化、动态化、智能化的管理平台模式。这种智能化管理模式使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产学研合作中的四个主体通过可视化界面进行智能化管理,动态了解各类数据项目,有效降低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门槛,使产学研合作的管理工作更加轻松、高效。
7.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产学研的组织模式联系紧密
通过人工智能、信息化资源,提高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活力与管理效率。学校、企业、政府需合理调整内部资源的分配,健全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产学研合作中心不可完全代替学校教育,但科学有效的数据生态链的建立,将学校组织与企业、政府等其它社会机构紧密联系起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共同承担知识的传授、传播、转化等功能,促进学校组织体系核心要素的重构,推动智能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均衡发展。
8.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产学研的环境模式支持成长
智慧校园、智慧平台、智慧教育等人工智能教育环境的建设,人工智能产学研合作中心的建立为师生提拱了信息化、智慧化的成长环境。未来教室必将变成“虚拟+现实”的智慧课堂,在网络空间中参与线上课程、线下活动,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交流。人工智能产学研中心基于智能数据分析,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式的学习环境。企业、政府、学校、教师四个主体服务于学习者,并用精准的智能服务满足学生职业教育的终身化定制。
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对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大力倡导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但在实践中,多数企业倾向于选择融合程度较低的松散型合作模式,本研究从课程、教学、学习、教师发展、评价、教育管理、组织及环境等方面来分析,针对现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人工智能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并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优化,以期最终能够全面推动我国新时代和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