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消费异化现象研究

2023-03-27 20:21李宁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异化消费

摘 要: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的“人美”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长久保障机制。随着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在消费领域出现一些异化现象,其中符号消费、超前消费以及盲目消费尤为明显,这些消费的异化行为不但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而且阻碍了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文章从高校生态教育的缺失、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方面分析了高校大学生消费异化的根本原因,最后从学校、社会、家庭、个人等四个方面为大学生摆脱消费异化行为提出了实现的路径。

关键词:美丽中国;消费;异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5.050

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新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7年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是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追求的目标,“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中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到2050年“建成美丽中国,实现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美丽中国目标是针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而制定的解决方案,体现了大国的智慧与担当。美麗中国包含“自然美”“社会美”和“人美”,而“人美”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长久保障机制,这对于公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人们对自然持有高度的责任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校大学生是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然而,目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存在着很多异化的现象,这种消费的异化行为,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对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造成阻碍。

1 高校大学生消费领域出现的异化问题

随着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渗透,以及现代媒介对消费主义的扩大宣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而变化,在消费领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诸如符号消费、超前消费与盲目消费等问题,这些消费的异化问题给自然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不容忽视。异化来自于一个哲学术语,是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从自身分裂成为外在的异己力量,这里面谈到的消费的异化问题是说,本来人的消费行为是源起于自身的实际需要,但是已经被衍化成了用物质消费的方式满足自己对于身份和地位的欲望,用消费的方式来换取自我满足感。

1.1 符号消费

符号化消费,就是说消费者在消费行为发生的过程中,不注重商品内在的品质,而一味追求商品的品牌和该种商品所带来的身份的价值。一部分年轻人为了面子而选择高额负债来购买奢侈品,他们不是从实际需求出发去消费,他们看重商品的象征意义和符号表达过程中商品本身传达的信息,期待消费所带来的财富、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用符号消费来满足自己的虚荣,用购买奢侈商品来证实自身的价值,这也是受炫耀心理作用的影响。高校虽然频频宣传校园贷的危害,但是总是有上当受骗的学生,而究其原因,大多为了一部手机或者某些限量电子产品,这部分学生这种不切实际的购买欲望最终害了自己。

1.2 超前消费

超前消费是一种非理想消费,大学生处于群体生活之中,朋辈的消费行为影响比较大,容易受从众心理的支配产生攀比消费。超前消费在年轻人中广为流行,这种消费方式是消费者对自身的消费能力自信的体现,也是释放欲望的过程,他们往往为了拥有和同学一样的产品,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而去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有些大学生甚至为了某些限量版的电子产品,不惜将自己一学期的生活费用都花掉,甚至将自己用来缴纳学费的费用都挪用,以至于迟迟交不上学费,为了堵上学费这个缺口甚至旷课出去兼职,长此以往荒废了学业。超前消费虽然在购买的瞬间缓解了一定的压力,但这种及时行乐的消费方式过后,仍然感觉到一阵阵空虚,长此以往,扭曲了人格,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1.3 盲目消费

盲目消费也是非理性消费的一种表现形式,盲目消费通常是炫耀和攀比心理造成的一种冲动、盲目的消费行为,这类行为在大多数年轻人中比较常见。这类消费者并不仔细研究商品的属性、功能和品质,仅仅用价格和品牌作为参考而发生消费行为。这类消费者并不了解自己的真实需要,以互相攀比开始进入了脱离实际的消费行为,在消费的竞相攀比之下进入了消费的误区。对待学习也是一样,有些大学生看见同学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也跟风报名,往往学费交了不少,没有学到什么适合自己的本领。在开通“花呗”软件的群体中大多数是年轻人,有的在盲目消费后还不上借款往往拆了东墙补西墙,甚至有的逾期透支,影响了自己的信誉。

2 高校大学生消费异化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在消费领域出现的这些符号消费、超前消费及盲目消费等问题对大学生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也会影响校园风气,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因此,新形势下高校面对学生出现的新问题,要及时分析问题的原因,已采取有针对性地对策,对大学生的消费的异化现象进行及时规避,这些亟待关注与解决。

2.1 高校生态教育的缺失

美丽中国建设,从根本上说需要推动当代人生观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走向自然,以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审视现代社会现存的各种人格观,批判和揭示那些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错误人生观,引导和保护人们保护环境的科学的人生观。但是,目前高校生态教育并没有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甚至被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所取代,具体表现在:(1)课程中占有比重不高。目前的高校没有设置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选修课,也没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给生态方面的一些倾斜,导致生态教育未能从制度上落实到实际教学计划与实施中。(2)中央针对生态教育是有一些政策要求的,但是一些地方尚未出台有关配套政策,因此一些高校也未能制定相应的配合政府的具体措施。落实到高校层面,几乎都变成团委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海边捡垃圾、比如宣传口号,最后以照片和报道草草结束活动。

2.2 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消费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而高校大学生群体又是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与敢于挑战的一代,他们在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发生碰撞的时候,一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开始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接受了消费主义的价值观,这也是大学生消费行为发生异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大学生在接受了消费主义价值观之后,这种消费主义价值观就替代了传统的价值观并生成了无休止的购物欲望。这部分大学生一方面通过消费满足自身的生理方面的需求,同时通过消费彰显自己的个性与意志,于是各种攀比消费、奢侈消费、炫耀消费等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不断涌现,这不仅仅通过这些异化消费的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危险,同时也是对个人的精神意志的瓦解,不利于大学生身心成长。

2.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极大地张扬了当代大学生地个性,他们注重自我感受,强调自我价值地实现。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的同时,一部分大学生往往禁不住诱惑,渐渐变成了“物的附属品”,这种对物的依赖为主要特征的价值观容易使大学生失去自我,表现在自我价值的过分张扬和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从而使大学生价值取向偏向自我和功利。长此以往,大学生在消费的过程中仅考虑自我的需求,而不考虑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对环境的过度消耗,不仅仅缺乏起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使得集体主义和道德规范缺失,趋于弱化。

3 转变大学生消费异化的实现路径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思想和观念很容易受到消费主义思潮及各方面的影响,其消费文化呈现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博弈,一部分学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异化。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出现的各种消费问题,对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消費行为进行重新塑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大学生,培养他们健康的消费心态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他们真正堪当民族复兴的重任,这是现实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3.1 学校方面:强化生态教育

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自觉将学生的生态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课堂讲授的知识点有效契合,寻找结合点,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生态伦理观,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以及世界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通过课堂讲授、分组讨论、主题党日团日等学习形式的延伸,使学生明白非理性消费对自然、对社会的压力,从而超越自然界的承载,造成自然界的报复,造成社会不公,人与人冷漠等不和谐音符,当然一味依赖物质的人也不是真正自由的人,从而也导致人的异化,这些道理都需要思政课给学生们将清楚,给生态教育一定的比重。同时,增设实践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去乡村等艰苦地区,特别是将真实的案例带回课堂,启发学生思考,亲身感悟幸福生活的不易,自觉改正不理性的消费行为。只有学校教育注重生态教育,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才能够实现潜移默化的生态教育的效果。

3.2 家庭方面:选择生态消费方式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是消费的一个重要场所,家庭的日常消费、行为、观念直接对个体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影响人的消费观的形成。在家庭中,父母的消费习惯和行为直接影响子女的消费行为习惯养成,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在家庭消费行为的选择上注重选择生态产品,倡导文明、生态的消费方式;在消费理念上,注重合理适度,反对奢靡消费;在消费理念上,自觉发扬勤俭节约的家庭美德,注重精神追求。规范家庭消费习惯,不是说,非要人们回到节衣缩食的生活状态中去,这也不符合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而是公众在消费过程中自觉将人的生活方式纳入生态系统中去,选择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生态消费方式,建立合理适度的消费方式,比如,可以从维护生态的角度摒弃一次性消费行为,注重循环消费;选择商品的时候注重内在品质,而非注重过度包装等。家庭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倡导从家庭做起,自觉保持日常生态文明行为,从小事做起,传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革命精神,不断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筑牢精神防线,自觉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抵御消费主义思潮的侵袭。

3.3 社会层面:营造生态消费氛围

社会层面的引导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也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社会引导有着一定的约束性,加强社会消费方式的引导,对于提升广大公众的生态素养、对于完善公众的生态人格,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进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发展过程中的效益,几乎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这些企业在短时期能够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但长远看来对环境的破坏非常明显,当出现生态问题的时候,已经是无力挽救,所以社会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主动担责,尽义务,提升生态责任意识。首先,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生态氛围,在社区的公共场所,可以制作宣传海报、展板等形式宣传生态责任的内容,潜移默化影响公众。其次,做好网络生态教育的宣传,通过宣传,渗透生态责任意识,让公众明辨是非,提升生态责任;最后,严格生态责任的规范化管理,把生态责任内容融入相应的生态规章制度中,加强生态立法,对于一些明知故犯的企业严格制裁。同时,成立生态责任志愿者团队,及时纠正错误的生态做法,制止浪费行为,从而端正公众的生态责任取向。

3.4 个人层面:树立劳动幸福观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单位是个体,个体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自我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积极投身于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相契合,才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个体的消费行为直接对自然、社会造成后果,异化的消费行为会导致自然的异化、社会的异化,而直接造成人的异化。对于大学生而言,之所以出现消费的异化行为,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精神生活的贫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不算繁重,有更多的闲暇时光,他们用在对物质生活的依赖上,将幸福等同于消费。那么,过度消费真的会带来幸福吗?事实上,依赖于物质的大学生在一次次过度后并没有感受到幸福。怎么样才能获取幸福,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答案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及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等鼓舞人心的话语,这些话语彰显了劳动创造幸福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幸福”观立足于当代国情和人民生活的实际,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导向,以实现人民真正的幸福为目标,致力于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的满足,解决新形势下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问题,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过程中是实现了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消费主义社会思潮在一定范围内仍然会对我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价值观尚未完善的大学生而言,这种思潮会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为全面抵御这种消费主义思潮,需要我们正确对大学生开展核心价值观的骄傲与,以学校教育为主要载体,以家庭教育为重要补充,以社会教育为有效规范,以个人自我提升为主要力量,多方形成合力,从而避免大学生非理性消费,最终实现生态消费。

参考文献

[1 ]黄文彬,曾晓玲.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建构的价值选择与实践路径 [J ].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7.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 ].人民日报,20161209.

[3 ]周治华.生态文明与人生观教育 [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55.

[4 ]朱浩.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的缺失与建构 [J ].教学研究,2019,(1):19.

[5 ]任祥.网络文化传播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地影响分析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51.

[6 ]李宁.本·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 [D ].大连理工大学,2022,(4):7778.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异化消费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国内消费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