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传播实践
——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研究》

2023-03-27 02:59沈可
传媒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育网络思政政治

文/沈可

书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研究

作者:郭鹏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月

定价:78.00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5G信息技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信息技术赋能传媒实践,有效推动了单向传播的电子媒介向双效传播的数字媒体方向转化。数字媒介不仅有助于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更加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样态,实现“人人想学即可学”的理想状态。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实现思政教育的网络化、媒介化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由郭鹏所著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研究》一书,从互联网技术对思政教育传播的影响、思政教育网络传播的基本模式以及增强思政教育网络传播的效果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演进归纳: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的发展态势。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思政教育网络传播已成为开展政治理念、政治价值传输与引导的重要途径。本书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学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当然,要想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思政教育的传播,就应当对互联网技术的演进阶段进行清晰的概括。互联网技术经历了三代的演进,Web1.0是以聚合和搜索为核心的网络空间,通过搜索引擎就可以实现信息被更快更广更好地共享。在该阶段,网络信息用户的传播主要以单向传播为主,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传播尚未实现。面对该问题,互联网信息技术Web2.0应运而生。Web2.0实现了互联网信息之间的多维度互动,任何用户都可以利用自身的设备,在任何地点随时发布相关信息,表达自身观点,从而实现信息的多向互动。在该阶段,互联网信息传播更加广泛,也使得传播主体更加“亲民化”。在Web3.0阶段,互联网技术逐步向智能化和高端化发展,机器和物联网之间的融合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发出的指令,从而实现个体和机器之间的智慧化沟通与交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机遇。例如,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亲民化”和广泛化。教育主体可以通过更加便捷的手段和移动终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更加便利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影响维度:互联网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思政教育网络传播带来很多影响和挑战。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改变了以往传播的形态,且在范围、时间、渠道等方面都有了更多的优势。新的传播形式不再受到时间、地理的限制,而且受众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与沟通。这种新的传播形式也影响了思政教育的传播形态,并有效提高了思政教育客体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客体积极参与整个思政教育过程,加强了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但是同时也要看到新的传播形式也容易带来消极影响。新兴的媒体、新兴的传播在改变了以往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和习惯的同时,也导致各种娱乐泛化现象充斥整个网络,面对这样的状况,思政教育主体的网络话语权往往被削弱。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导致了思政教育传播的移动化。随着各种智能终端的出现及其功能的不断完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使用、传播各种信息,信息共享实现了最大化。特别是当前各种网络直播平台火爆,深受年轻群体的喜爱和关注。面对这样的趋势,思政教育传播者主体可以利用网络直播对重大事件进行诠释,表达正确的观点与认知,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合发展:互联网时代下思政教育传播实践趋势。面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给思政教育传播带来的诸多影响,如何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发展便成为关键。本书作者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分析。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具有一致性。思政教育传播是一种以政治要求、政治目的、政治意识而进行的传播形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以及教育内容三者的有效融合是关键。网络传播具有传播的跨空间性、及时共享性等特点,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思政教育传播可以有效促进二者在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等方面的融合。此外,作者还归纳了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要是内向传播形态和外向传播形态两种。内向传播形态主要是指传播主体既是受众,又是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而外向传播主体则范围较为广泛,既包括人际之间的传播、群体之间的传播,也包括不同组织之间的传播。而如何实现不同传播形态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推动整体传播效果是关键。为此,作者提出在互联网生态视域下,要加强不同传播组织结构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实现传播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此外,构建规范化、立体化、长效化的传播机制,也是促进传播者和受众之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交流的重要方式。

思政教育网络传播机制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不同传播者和受众之间依托多样化的传播媒介,实现信息在不同群体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传播机制的构成包括传播者、内容媒介以及受众群体等环节,不同的群体之间以媒介为基础进行交流互动。传播机制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分为过程模式、循环模式以及互动模式,在三种模式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互动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现象,应当应用互动式传播模式,通过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良好交流互动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现存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形式有待创新。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传播上也存在诸多问题。本书中,作者以案例形式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例如,传播的整体意识较为淡薄、传播的内容与时代发展相脱节、现有的网络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带来阻碍,等等。具体而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给人们带来诸多便捷化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了诸多影响,尤其是随着网络低俗文化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人们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容易受到侵蚀和改变,部分人群开始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出现了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思想。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个体自身的发展,更对社会的整体思潮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发展,人们对于有关国际政治和局势变化、动荡的新闻关注越来越少,对休闲性、娱乐性信息的关注则越来越多。很多大众娱乐型媒体为了迎合受众,吸引流量,逐步走向轻松化和娱乐化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功能有所淡化。此外,互联网的发展和媒介的丰富,给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例如微博、微信、短视频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传播的途径。但是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传播在内容和形式上依旧沿袭以往的方式,内容形式较为枯燥,注重单方面的信息传输,缺乏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流互动,整体上对受众的吸引力不强。

增效提能:提升思政教育网络传播效果。在互联网背景下,增强思政教育网络传播的效果,就要加强思政教育传播主体的主导能力和规范能力,从而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发展。一方面,作为一名合格的引导者和传播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对国内外的政治局势要有清晰的了解,自身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同时,在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上,还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话语权,运用各大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从而引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也应当重视教育者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水平的提升。因此,教育传播者应当不断提升教育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在此过程中,传播客体也应当积极融入思政教育体系中,加强自我教育。尤其是处于全新的网络环境背景下,教育客体的主导化趋势也在逐步加强,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素养水平相对以往有了较大水平的提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要接受教育主体的引导,同时也应当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和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加强自我教育,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素养。

传播规制:整合思政教育内容,优化传播机制。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促进思政教育内容、传播机制规范化发展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面对该问题,作者提出,要不断加强官方媒体的正面宣传、引导能力,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的宣传过程中,从而一起致力于思政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各大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课程建设中,也应该积极出台相关网络信息建设制度,来对现有的校园网络环境进行净化,从而最大化地保障广大学生的网络学习环境“风清气正”。近年来,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面对思政教育网络传播实践的发展需求,我国也应当积极出台相关法律制度,严厉打击各种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确保为思政教育网络化传播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而面对传播内容较为枯燥,主客体交流互动不足等问题,作者在书中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可以通过与新闻网、法制网以及娱乐网进行合作,以及与经济、科技、文化等相关网站进行联合,都可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比如,在娱乐网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与电视剧、电影等形式进行结合,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散布在网络上的谣言给人们带来了诸多恐慌,如何对现有的网络舆情进行及时地监控和化解则是关键。同时,提升网络安全,加强对现有网络环境进行整治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在未来,要想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更需要加强网民网络素养和媒介教育发展。作者在书中对该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作者认为可以探索“网络素养教育+其他学科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具体可以从高校的现有教育模式出发,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创新,运用多种媒介教育工具,实现网络教育、媒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三者的融合,从而实现网络素养和媒介教育的突破发展。

猜你喜欢
教育网络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2015年度教育网络舆情概述及特点分析
新常态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融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