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评价框架的构建

2023-03-27 09:32李叶峰
中国成人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批判性媒介素养

○杨 英 李叶峰

一、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评价的必要性

(一)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评价是适应新媒介发展的大势所趋

随着互联网的深度普及,人类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了新媒介时代。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新媒介技术应用到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并将每个人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媒介化社会中的公民需要学会鉴别和使用媒介,利用媒介参与社会生活,符合伦理道德地使用媒介。教师不仅是普通公民,还具有教书育人的职业身份,这就对教师的媒介素养提出了双重要求。作为个人,教师自身需要具有媒介素养;作为教师,他们需要具有发展学生媒介素养的教学能力。媒介素养是新时代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将会在媒体化时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评价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媒体和数字素养越来越被认为是21世纪教师的基本能力,但教师的专业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我国颁布的《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政策文件中指出,教师应当具有安全、合法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将教师信息素养纳入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组成部分,是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要求。然而,信息素养不等于媒介素养。在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职业能力标准中,只关注到教育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价值,却没有明确指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批判与反思能力,没有充分考虑到过分依赖信息技术的负面作用以及信息技术背后的权力、伦理等问题。在全景化的媒介社会,数字媒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媒介,更是教师与同行、家长、学生实现人际互动,传播价值观的重要媒介。因此,需要全面地分析媒介与人的关系,突出教师对媒介的批判性思考和媒介社会贡献,补充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三)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评价是激励教师发挥媒介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新媒介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了更加开放的信息获取、传播的平台,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浪潮中拥有平等的信息获取途径,既打破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也打破了师生的“知识黑箱”现象,这就对教师发挥教学影响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作为数字化原住民的他们,时常遭受来自电视、手机、电脑以及各种自媒体平台信息的影响。如果学生缺乏基本的媒介素养,不会对信息进行甄别和批判,那么很容易接收到不良价值观和伪科学知识,这就对教师开展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挑战。教师有责任有效发挥媒介影响力和教学影响力,提高媒介查询、识别、筛选、制作、批判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真伪信息辨别能力,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媒介伦理教育,让学生在媒介环境中能够利用信息,进行有效沟通和批判性思考。

二、教师媒介素养评价的相关研究现状

(一)关于教师媒介素养结构的研究

虽然国内外研究者对媒介素养的结构等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直接针对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根据国内外关于媒介素养结构的研究,将其总结归纳为四类观点。

一是“能力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使用各种形式的交流来访问、分析、评估、创造和行动的能力”。李德刚等认为,教师的媒介素养包括七种能力:正确识别信息的能力,批判性分析信息的能力,恰当评估信息的能力,及时获取信息的能力,有效利用媒介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规范传播信息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提升媒介素养的能力。林菁和陈尚蕙归纳了台湾教师应具备的媒体素养,包括媒体讯息的获取及影响、媒体讯息的理解与反思、媒体讯息的制作和应用、阅听人意义的反省、媒体组织的分析。此外,也有研究者对教师媒介素养所包含的能力作出更具体的划分。如Simons M.等人通过聚类法,制定了教师三个类别的基本媒介能力,即使用媒体能力、理解媒体能力、媒体贡献能力。媒介素养“能力说”是比较普遍的界定方式,体现出媒介素养结构的层次性和过程性。然而,媒介素养不仅是一种认知和理性的问题,也是一种情感和文化的问题。“能力说”的媒介素养虽然便于评价,但容易忽略伦理、数字公民、健康、福祉、安全和社会、协作因素。

二是“综合说”。刘鹂等认为,媒介知识、媒介技能、媒介态度是教师媒介素养的有机组成,这三部分内容无法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赖、彼此交融。冯轲杰将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分为对媒介内容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对媒介的使用和传播的能力、对媒介的接受能力和态度等几个方面。堪萨斯州立大学(Kansas State University)学者Tom Hallaq进行了一项数字在线媒介素养评估(DOLMA)的研究,确立了媒介素养的五因素结构,包括道德意识(Ethical Awareness)、媒介获取(Media Access)、媒介意识(Media Awareness)、媒介评估(Media Evaluation)和媒介制作(Media Production)。相比于“能力说”,“综合说”将媒介态度、媒介品德、媒介意识等纳入其中,全面地反映媒介素养的全貌,但这些维度比较抽象,不容易以外显的行为特征进行评价。

三是“过程说”。Chen等人编制了新媒介素养量表(NMLS),包括功能性生产、批判性生产、功能性消费和批判性消费等四个因素。Lin等人改进了新媒介素养的框架,将它表示为一个双向连续体,在Chen等人的四个因素的基础上,衍生出十个指标,分别是功能性消费技能(FCS)、功能性消费理解(FCU)、批判性消费分析(CCA)、批判性消费综合(CCS)、批判性消费评价(CCE)、功能性生产技能(FPS)、功能性生产分配(FPD)、功能性生产(FPP)、批判性生产参与(CPP)和批判性生产创造(CPC)。这种界定方式将人视为媒介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充分考虑到社会与文化的因素。在web1.0时代,人主要是信息的消费者;在web2.0时代,人既可以作为生产者在网络环境中创建内容,又可以作为消费者接收内容,并参与建构媒介内容。“过程说”从信息的生产和消费的角度来理解媒介素养,强调人与媒介信息的交互作用,强调用户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双重角色的转化过程,对展示人在媒介上的社会角色和互动过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是“社会角色说”。这种观点是从不同社会角色主体应该具备的媒介素养入手,划分出不同社会职业者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体现出角色的差异性。如公众的媒介素养(包括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和媒介参与意向)、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包括表达方式、道德素养、表达能力、动机态度)、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包括媒介认知、媒介使用、媒介批判辨别、媒介参与创造)、农民工的媒介素养(包括接触媒介、认知媒介、评价媒介、参与媒介以及媒介反作用)、城乡青年的媒介素养(包括媒介获取能力、媒介分析能力和媒介创造能力)、传媒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包括媒体接触和使用、利用媒体完成工作、对所属媒体的关系的认识)、政府机构和官员的媒介素养(包括媒介使用素养、信息生产素养、信息消费素养、社会交往素养、社会协作素养、社会参与素养)。“社会角色说”基于社会角色媒介素养框架的建构思路,对构建教师媒介素养评价框架具有启发性,然而也存在评价操作性不强的缺点。

“能力说”“综合说”“社会角色说”对教师媒介素养的评价框架建构具有启发,但需要考虑到媒介贡献、媒介伦理以及教师角色的独特性等要求。媒介素养不仅包括媒介访问、选择、创建、评估、批判的能力,还包括媒介意识、媒介道德等品格层面上的要求。在目前的媒介素养结构中,通常将媒介意识、媒介道德等作为构成媒介素养的维度,而事实上这一素养蕴藏在媒介选择、访问、评估、批判、创造等行为中,并用于指导和监控各项媒介行为。本研究在构建教师媒介素养评价框架时,兼顾“价值指向、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的三维媒介核心素养,将教师的必备品格、价值指向等媒介素养融入关键能力中,并以能力的指标作为观测点,从而使媒介素养的价值性、时代性、本土性与媒介素养评价的操作性相结合。

(二)教师媒介素养的评价方式研究

Hobbs曾指出,衡量教师媒体教育能力的工具是稀缺的。同样,教师媒介素养评价的工具也并不多见。总体上看,媒介素养的评估方式包括量的评估和质的评估,其中,基于能力的评估和自我报告评估是两种主要的评估方式,同样也是国际使用最为普遍的两种评估方式。Huguet等人在《应对真相衰败的媒介素养教育》一文中,总结了媒介素养评估的几种方法:一是自我报告或自我评估。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3年制定了一个评估框架,要求教师在全球范围内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评估。二是选择反应或简短回答的评估,以测试等方式进行。例如,Deluty等人采用了这种基于能力的方法,需要参与者回答三个开放式问题。三是基于作品集的评估,评估学生的作品或工作样本。四是由教育者或其他受过培训的成年人对学生可观察到的行为进行评分。五是直接评估。让学生、参与者执行任务,通过实时评估他们的表现来评估其能力。在教师媒介素养评价中,也可以借鉴基于能力的评估方式,以便快速地测查他们的媒介素养水平。

三、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评价框架

(一)建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评价框架的依据

1.我国相关教育政策依据。在构建新时代教师媒介素养评价的结构框架时,既要考虑到已有的政策基础,更要体现出新时代教师媒介素养的特征。《“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2012)指出,在各学科教师专业能力中,增加了包括现代教学媒介中的板书设计、课件制作与使用、可张贴表达交流工具的应用、数字化教学媒体的应用以及网络公关资源的获取与利用在内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模块,并将与教师的教学技能有关的媒介素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构建教师在教学领域中的媒介素养提供了参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指出,教师应具备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和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等四个维度来构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这一能力标准将教师的意识、能力、创新、责任等融为一体,体现出教师能力的综合趋势。在已有教师信息技术等能力的基础上,需要反映中小学教师应对数字化时代挑战的能力,强调教师立德树人的社会角色要求。

2.教师角色的要求。构建新时代教师媒介素养的框架结构,要体现出新时代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并根据教师社会角色构建“金字塔”状的教师媒介素养结构。最下层是作为一般公民的教师,应该具备社会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媒介素养,如信息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等。中间层次是作为教学者的教师,应该具备开展教学的教育技术相关技能,具备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整合设计媒介的能力,具有利用媒介教学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媒介教育的能力、利用媒介制作和创作的能力,媒介识读、传播、多样化的媒介呈现和展示能力以及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的能力等。最上层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应该具备利用媒介进行价值引领的能力,强调教师的媒介责任、媒介道德等。

3.新媒介对教师素养的要求。从媒介的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以口语传播、印刷媒介和影像媒介为主要媒介的第一媒介时代,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第二媒介时代和以“沉浸的”“泛众”为特征的第三媒介时代。第三媒介时代需要有新媒介素养,需要人们理性地批判媒介信息,并合乎道德地参与媒介社会生活。新媒介素养将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种教养和修养,用户通过“参与”媒介来实现理性公民的目标。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物物可作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人与媒介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教师要有媒介素养教育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媒介批判能力。因此,要将提出批判性问题作为评价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的重要标准,培养在媒介社会具有批判精神、理性思维的公民。

(二)新时代教师媒介素养的评价框架

Lyman将素养分为传统素养(conventional literary)和功能性素养(functional literary)两类。Freebody与Luke认为,素养包括基本功能性素养(basic/functional literary)、沟通互动性素养(communicative/interactive literary)与批判性素养(critical literary)三类。本研究在前人素养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政策基础、教师角色要求和媒介发展的时代特征,构建了包括工具性媒介素养、沟通性媒介素养、批判性媒介素养和贡献性媒介素养四个维度的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评价体系框架(见表1)。

表1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评价体系框架表

1.工具性媒介素养。教师的工具性媒介素养反映了教师利用媒介技术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媒介访问和媒介选择两个方面的能力。教师与媒介的关系是教师对媒介的单方面使用的关系,教师将媒介视为信息储藏的平台,通过选择媒介和访问媒介来获取信息。媒介访问能力指能够使用硬件软件等技术手段,在课堂内外通过访问媒体和数字技术,进行信息收集的能力。媒介选择能力指能够知道自己所需要的媒介内容,避开自己不需要的内容,熟悉从哪些途径查找信息的能力。

2.沟通性媒介素养。教师的沟通性媒介素养指教师与学生、同行、家长、其他相关人士在媒介信息分享、媒介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包括媒介分享能力和媒介教学能力两个方面。教师将媒介视为信息沟通的工具,利用媒介完成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媒介起到中介的作用。媒介分享能力指教师能够面向不同的沟通对象,将合适和有用的信息进行分享的能力。媒介教学能力指教师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有效利用媒介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并能够适应新技术的更新,胜任线上教学与学生指导的能力。

3.批判性媒介素养。教师的批判性媒介素养指教师对媒介的分析、评价和反思的能力,包括媒介分析能力、媒介评价能力和媒介反思能力三个方面。批判性媒介素养是一项重要的素养,它反映了教师对媒介、媒介与人的关系的反身性思考,跳出了工具性媒介素养和沟通性媒介素养中人对媒介的依赖和利用,推动了教师更加理性地看待媒介。媒介分析能力是指教师能够使用批判性思维识别分析作者的意图、目的和观点的能力,分析媒介内容的生产、发行的过程与意图,分析各种形式的信息,分析信息是否有偏见、欺骗或操纵成分的能力。媒介评价能力是指教师对信息的质量、真实性和观点等进行评价的能力。媒介反思能力是指教师通过应用社会责任和道德原则反思、监控自己媒介使用行为和沟通行为的能力。

4.贡献性媒介素养。教师的贡献性媒介素养指教师利用媒介对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的素养,包括媒介创建能力、媒介行动能力、媒介价值引领能力。贡献性媒介素养反映出教师利用媒介进行创造以及对媒介进行改进的能力。媒介创建能力指教师利用语言、图像、声音和新的数字工具与技术,以各种形式创建内容的能力。媒介行动能力指教师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使用媒介解决家庭、学校、社区中存在的问题,以社会成员的身份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媒介价值引领能力指教师利用媒介传播正确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教育的能力以及引导学生合乎道德地利用媒介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好框架的时代性与普适性之间的关系

教师媒介素养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新时代是媒介融合的时代,这就对教师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真相衰退的现实,教师的媒介素养评价既要突出对真相的辨别、分析、批判素养,也要将教师的媒介社会贡献列入评价框架。从教师的社会角色要求看,凸显立德树人的价值诉求是新时代教师媒介素养评价的应有之义。因此,在构建教师媒介素养评价框架时,既要体现出教师的专业性和时代性的价值要求,也要考虑情境的适应性和普适性,便于较为全面地测查教师的媒介素养。

(二)保证框架的理论建构与指标之间的一致

教师媒介素养的指标框架要遵循“完整、简洁、互不关联、适当抽象、普适性”等要求,保证教师媒介素养评价框架的理论与指标的一致性。在构建教师媒介素养评价框架时,主要依赖理论上的贡献,体现出本土性、时代性、普适性等特点,保证理论上的完整性和结构性。将理论上的框架建构转化为具体指标时,要考虑到指标的代表性和简洁性特点,通过对每个指标的测查获得教师媒介素养的水平。因此,需要通过实证方法验证新时代教师媒介素养评价框架的信度、效度。

(三)理性看待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评价的局限性

本研究延续了媒介素养测量的传统,采用编制结构化问卷的方式测查了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且便于操作,适合大规模地测查。然而,以量表测查为手段的评价也具有局限性。教师媒介素养蕴含在教师教育教学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仅仅依靠量表测查难免会遗漏教师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具体表现。从评价方法上看,问卷、量表的方法属于第一代评价的类型,对结果性的、外显的行为的测查具有优势,却对真实的、内在的、过程性的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测查存在困难。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可以将表现性评价、协商式评价作为补充,强调评价“指向改进”的价值,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

猜你喜欢
批判性媒介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书,最优雅的媒介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