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维度

2023-03-26 02:48吴绮江
视听界 2023年6期
关键词:杜甫纪录片主持人

吴绮江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西方主流媒体越来越注重中国题材纪录片的拍摄制作。以英国广播公司BBC 为例,近年来先后拍摄了《中华的故事》《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聚会》《伟大诗人杜甫》等一系列中国历史文化题材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是西方媒体的“自来水”,目标受众是西方观众,在纪录片的叙事维度和话语特征上与中国国内媒体有着显著差别。辨析这种差别,有利于我们构建合适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获得更多话语权。

一、不同受众的体验偏差

纪录片《伟大诗人杜甫》通过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迈克尔· 伍德的行走讲述,展现了杜甫的艺术人生。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形是,这部纪录片在西方观众中好评如潮,YouTube 上播放量达23 万余次,收获4400余次“喜欢”和95 次“不喜欢”, 但是在中国国内的网络论坛上却引发了不少争议。来自豆瓣影评论坛的4600 次评分中,超过40%网友给出3 星中评,超过4%的网友打出2 星及以下的差评,不少评论认为其选景不够代表性、拍摄画面不够精美等等。

这种观赏体验的偏差正是不同受众群体的真实需求的体现,恰恰能够提示我们对于国际传播应有的准确定位。对于海外观众来说,他们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对中国城市、对杜甫这个古代诗人更是陌生。诗人的命运际遇、人物曾经所处的历史和当下的景象都是海外观众的兴趣点,而对于国内观众来说,这些都司空见惯、老生常谈,他们需要的是更深度、更新鲜的挖掘点。因此,很多国内纪录片的求大求全求美并不一定能博得海外市场,反倒是一些寻常的诉求点能够打动人心。同样,在《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聚会》中,一次平常的堵车、一顿年夜饭的饺子都是大肆渲染的段落,也正是在这些细微的描述中,纪录片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和谐的全民狂欢的节日。

二、纪录片的叙事维度

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迥异的话语体系。纪录片对社会历史的解析、对历史人物的解读,也应针对不同话语体系进行相应的提炼归纳。通观BBC中国题材纪录片,在选题、结构及叙事上,都试图呈现出相似的解析维度。

(一)叙事逻辑的重构

在通常的历史文化纪录片的语境模式中,都是以断代史为轴线而拓展延伸,但海外受众对中国历史上纷繁复杂的朝代更迭的接受理解的难度很大。而纪录片《中华的故事》开辟了另一条清晰的叙述轴线,各集分别以《祖先》《丝绸之路和中国船舰》《黄金时代》《明朝》《末代王朝》《革命时代》为题,以精准而简练的逻辑梳理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进程,使得海外受众能够较为客观地认识理解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

《伟大诗人杜甫》是一部人物传记类纪录片,对于海外观众来说,人物的突出性、显著性是认知难点。创作者没有局限于人物的悲欢离合,而是从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的高度来定位杜甫。主持人通过对杜甫一生的寻访,认识到杜甫的诗不仅抒发了个人感情,还表现了一个文明的道德感,以杜甫为代表的诗歌深藏于中国人的精神深处,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内核。

(二)家国情怀的代入

在历史时空中,家国情怀事实上是一个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的体现,是东西方人们都能认同的价值观。从古代英国英雄叙事诗《贝奥武夫》到莎士比亚,从唐朝杜甫到宋代辛弃疾,诗人和他们的诗歌都有着强大的力量,塑造着民族的价值观,诠释着民族的内涵。纪录片以此作为重要的叙事维度,能够更好引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在《中华的故事》中,主持人迈克尔·伍德选择了中国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关键人物,试图探求他们的人生经历与历史风云的关联。《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聚会》开宗明义点明了春节的深厚文化意义:“现代和传统在中国人庆祝春节时汇聚在一起,其历史比长城还要古老。”对于杜甫,身为历史学家的主持人迈克尔·伍德在沿着诗人一生的足迹行走后感叹“称杜甫为诗人,低估了他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主持人重点寻访的杜甫游历地点中,有塑造了其儒家家国理念的孔子故里曲阜、期望入世从政的京城长安、感受民众疾苦的成都草堂。纪录片重现了杜甫的人生轨迹,并揭示了贯穿诗人一生的报效国家、悲悯众生的道德思想。这也是一个西方观察者给这位圣人所贴的标签,一个可以在西方历史文化中找到共同标记、能够引起西方受众共鸣的标签。

可以看出,在当下日益追求国际化语境的国内影视作品中,这一叙事维度也正成为重要的表现模式。动画影片《长安三万里》同样是讲述诗人的故事:高适在寻求仕途中几度起伏最终脱颖而出得以建功立业,而高适视角下的李白自恃才高、亦欲大展宏图却最终失意,这两条家国情怀下的叙事维度交织并行,构成了影片较为流畅的国际化叙述模式。

(三)古今情境的营造

在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中,如何向受众呈现久远的历史场景、如何重现历史人物的生活背景,是纪录片创作中首要考虑的表现维度。在BBC 以及国内的众多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常见的方法有情景再现或“扮演”、数字动画呈现、考古调查追踪、专家讲述等。而上述BBC 中国历史题材纪录片更多地将营造融合的古今情境作为一个主要叙事维度。

纪录片《中华的故事》中,导演兼主持人迈克尔·伍德的拍摄理念是从普通中国人和中国家庭的角度寻访各个历史时期在当今时代的投影。主持人化身现代足球赛的主播,回溯宋代发达的蹴鞠活动;徜徉在金华的古村小巷,讲述李清照的女性主义意识。《伟大诗人杜甫》中,在西安的市民广场、在长沙的杜甫江阁,主持人体会千年前的诗人在此徘徊的身影。画面中是鲜活的当下生活,甚至并不避讳街头杂乱的人群和叫卖的小摊。迈克尔· 伍德对此解释说:“我的想法不是去某个考古点展现历史,我要拍的是活着的历史。”主持人沿着杜甫颠沛流离的足迹,从洛阳到成都,从夔州顺江而下,此时的杜甫终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辅助君王的抱负不可能实现了。主持人坐上了一条手划小舟,穿过峡谷,仰望着与一千年前同一片的天空。在这种古今融通的情境之下,主持人更能体会并向受众传达出杜甫当年的心境和创作的渊源。

在此前很长一段时期,以BBC 等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传播存在严重的偏见,近年来,随着国际传播领域的逐渐开放,越来越多的西方媒体人以更加客观的目光看待中国,乐于向西方观众分享中国的发展成果。对于西方媒体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的话语特征的解析,有助于我们从西方受众的立场建立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更有针对性地选择题材、改变讲述方式、重塑叙事逻辑,从而提升国际传播的效能。

猜你喜欢
杜甫纪录片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杜甫改诗
纪录片之页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