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教学

2023-03-26 14:52水向华杨俊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圈画排比句桃花

水向华 杨俊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并使用语言文字,运用准确、规范的语言精准地表情达意。笔者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的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精研文本,教学目标向语用方向倾斜

统编版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在一个单元内,语文要素是共通的,但具体到每一个文本,教师可从语言运用出发,根据文本特点适当扩展文本所承载的语文要素,在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基础上,将教学目标适当向语用方向倾斜。

《三月桃花水》的语文要素很明确:①正确认读“绮”“和(hè)”“谈”“茵”等字;②理解“明洁、绮丽、纤细、抖落、沉醉”等词语;③学会抓关键词句,揣摩作者抒发的情感。文章的人文主题也很清晰:体会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仔细研讨文本,我们发现,文章语言优美,节奏感强,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对桃花水的印象和感受,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想象力。这样的语言表达具有鲜明的特点,是指导学生感悟语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好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挖掘文本语言背后的意蕴,才能真正读出文章的美。

基于此认识,笔者将本文的语文要素扩展为:①正确认读“绮”“和(hè)”“谈”“茵”等字;②准确理解“明洁、绮丽、纤细、抖落、沉醉”等词语;③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和排比的特点及作用;④另选一个描写对象,模仿文中语句,分别写一个比喻句、拟人句和排比句;⑤围绕一个关键词,写一段蕴含作者情感的话;⑥结合文中的关键词“明洁”“绮丽”“沉醉”等,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经过整合的语文要素,不仅与教师教学用书所提供的语文要素完全契合,而且紧扣了文本特点,把语言表达与运用这个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要素嵌入其中,突出了学以致用的语文教学特点。

二、依托学情反馈,重点突破易混易错语用点

明确了文本所承载的语文要素,确定了文本的语用方向,教师应该着力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语用材料,从其结构、内容、情感等方面进行解读,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语用规律,为正确使用语言文字打下基础。

学生自主解决本文的生字新词后,笔者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明洁”“绮丽”“沉醉”体会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情感。经过师生研讨,学生明确:“明洁”写出了桃花水的顺滑、清澈,“绮丽”写出了桃花水倒映的朝霞非常鲜艳、美丽,“沉醉”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水的迷恋和喜爱之情。完成这两项语用任务后,笔者要求学生圈画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和排比句。学生很快圈画出“像一匹明洁的丝绸”“如雾如烟”“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等含有喻词的比喻句,也圈画出“河流醒来了”“舞动着绮丽的朝霞”等拟人句;对于排比句,学生圈画出来的句子五花八门,有的学生将第1段的两个分句当成排比句,有的学生将第7段中的4个五字语当成排比句,有的学生将第2段中的“有……有……”句式当成排比句,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能正确圈画出第4段和第6段中的相关内容。从学生圈画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拟人手法是将物当成人来写,赋予物以人格;比喻是将甲当作乙来写,但如果句子中没有喻词,学生就无法判断了;大部分学生还不清楚排比句的结构特点。

掌握了语用学情,笔者的教学就有了针对性。于是,笔者在白板上出示了“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引导学生分析两句分别把桃花水比作什么。学生立即发现,这两句分别将桃花水比作竖琴和明镜,前者写出桃花水流动的声音悠扬动听,后者写出桃花水的光滑和清澈。笔者顺势提问:“大家刚才圈画时为什么没有把这两句圈出来?”有的学生说“这两个句子没有‘像或‘如”,有的學生说“‘是不是比喻词”。笔者引导:“一般地,比喻句中有典型的比喻词,如‘像‘像……一样‘如……一样等,但也有不太明显的比喻词,如‘是‘成为‘成了等。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是看这个句子是不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而不是看句子中有没有比喻词。比如,‘校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操场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也是比喻句,前者将‘校园比作‘大花园,后者将‘操场比作‘海洋。”学生恍然大悟:判断比喻句不是看比喻词,而是看句子是否将甲事物比作乙事物。

对于学生圈画出来的排比句,笔者引导学生一一分析:第1段中的两个句子虽然句式相似,但只是两个分句;第2段中的“有……有……”句式虽然句式相同、结构相同,但只有两个句子,不能构成排比;第7段中的4个五字语虽然字数相同,但结构不同,句式也不相同,不是排比句;第4段中的“那……那……那……”句和第6段中的“它看见……它看见……它看见……”句都是由三个小分句构成的长句,不但句式相同,而且结构相似,各分句间用分号隔开,都符合排比句的特征。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明确:排比句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式相同、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句子构成。

三、借助仿写,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必须要学以致用。掌握语用知识并不意味着学生能正确运用语用知识。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仿写语句或语段,助力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

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了本文的语用点后,笔者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根据本文的语用重点为学生设计了语用题目:①任选一个事物,用“是”“成为”作喻词,各写一个比喻句;②从教室里任选一个事物,写一个拟人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③结合校园生活写一个排比句;④观察学校池塘,围绕关键词“明洁”“绮丽”“沉醉”写一段话,抒发自己的喜爱和迷恋之情。为节省课堂教学时间,笔者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语用任务。各小组结合前面所学,很快完成了相应题目。第三学习小组首先汇报如下几项内容。①字典是一名不说话的老师/夜幕降临,霓虹灯陆续打开,整个城市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②教室里的多肉绿植伸出胖乎乎的小手,准备和我掰手腕呢。③从老师的眼中,我看到了鼓励;从同学的眼中,我看到了羡慕;从父母的眼中,我看到了自豪。④校园的池塘像一面明洁的镜子,水面上倒映出绮丽的树影,我一下子就沉醉在这美景中了。其他学习小组也进行了类似的汇报,笔者发现各小组在语用题④上出现了共性问题——将关键词串联起来造句。于是,笔者引导:“围绕关键词写话,是为了抒发感情的,不是让我们将关键词串联成句子,我们在写作时要把情感融入句中。”然后用第三小组的答案作为例子引导:池塘能像镜子吗?什么树长在水边?“绮丽”是什么意思?树影能“绮丽”吗?哪些事物能给人以“绮丽”的观感?学生豁然开朗:池塘不可能像镜子,池塘的水面才能像镜子;一般情况下,柳树长在水边;“绮丽”是鲜艳美丽的意思,绿色柳树虽然美丽,但不鲜艳,池塘边花坛中的鲜花与绿色的柳条可以给人“绮丽”的观感。

明确了这些,学生将原句进行了修改:“校园的池塘水面像一面明洁的镜子,环绕池塘的几个花坛中,白玉兰、月季花、桃花、杏花竞相开放。这些花儿与在微风中摆动的垂柳一起倒映在池塘水面上,显得绮丽多姿,令人心旷神怡。我站在池塘边,沉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差点忘了回教室上课。”这样一改,内容更丰富,作者对池塘迷恋和喜爱的情感也呼之欲出了。

(作者单位:枣阳市太平镇李岗小学)

猜你喜欢
圈画排比句桃花
排比句
清明,又见桃花红
注重方法渗透培养阅读能力
吼唱在关中大地上的“秦腔”——论小说《白鹿原》中长句和排比句的秦腔韵味
桃花纷飞,曾许你一眼万年
桃花千朵惹蒹葭
奇妙的排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