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琳
传统的习作课堂过于注重教师的作前指导,学生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凸显。如何改变传统习作教学的“教—写—评”模式呢?笔者经过多次教学实践,提出运用“项目化”学习方式,即通过“选定项目—制订计划—活动探究—独立习作—成果交流—活动评价”的活动流程改进习作课堂。该模式重在引导学生聚焦习作核心目标,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探究项目习作素材,先写后教,实行作后指导,运用思维导图和比较评价法指导学生修改习作,使学生完成个性化的作文。
早在1918年,美国教育学者克伯屈就提出“项目学习”理论,具体指学生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通过完成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进行学习,是一种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调查研究、协作探索中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实践活动。将“项目学习”理论引入习作教学领域,旨在通过小组合作调研观察、收集资料,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形式,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习作情境之中,培养自主习作能力。
作后讲评课上,教师通常只是读一读学生的优秀作文。所以讲评课经常成为学生习作的“批判会”或者“表扬会”,使一部分中低程度的学生渐渐失去习作兴趣,不知道该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以至于习作能力无法有效提高。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大单元编排特点,设计单元习作要素目标,提炼习作项目主题,整合习作内容,设置真实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调研观察、收集资料,丰富习作素材,以思维导图为支架,比较评价,让学生主动参与修改习作的过程。作后指导指学生先写,教师再围绕单元语文要素中的习作教学目标,通过师生共同评议,教给学生修改方法。它不同于作前指导,旨在培养多元思维能力,这是提升习作教学质量的一条新路径。
本文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写观察日记》为例,探讨“导图式”习作教学的新模式。我们知道,项目学习的操作程序分为“选定项目、制订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活动评价”六个步骤。因此,基于项目学习理论的“导图式”习作教学模式也可以按照项目式学习的六个步骤进行。
一、选定项目,确定学习目标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训练要求学生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写出观察的过程和当时的想法和心情。为了降低习作难度,本单元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帮助学生学习连续观察法,习得“把事物变化过程写清楚”的习作方法。《古诗三首》聚焦景物观察,有景有物;《爬山虎的脚》要求体会作者如何细致观察写出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的,并连续观察爬山虎爬的过程;《蟋蟀的住宅》不仅要观察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还要体会拟人化表达方法的好处。后两篇精读课文的文末还提供了资料袋和阅读链接,帮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和表格的形式做好观察记录,链接阅读《燕子窝》是观察日记的范文。“交流平台”梳理总结了观察的方法。这些教学内容的编排都为习作任务写观察日记奠定了基础,鼓励学生迁移运用,实现阅读和表达的充分融合。教师理解了教科书的编排意图,就可以根据单元内容和语文要素,选定项目主题,创设真实的习作情境,如启发学生观察日记的主题可以是植物、动物,也可以是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等。
本单元语文要素的习作目标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重点是学会连续观察。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二学段“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要求“学习用日记、观察手记等,展示自己观察自然、探索科学世界的收获”这个学段目标相契合。对于“学会观察”这个学习能力,第二学段编排了四个与“观察”有关的语文要素(见表1)。
不难发现,三、四年级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自然,人文主题就是“项目化”学习的主题,习作教学就是要教师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让单元人文主题贯穿于阅读、习作教学中。语文要素旨在将观察与习作相融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并把观察中的所见所感融入习作。从三年级的“细致观察事物的特点”到四年级的“连续观察事物的变化”,从写实验过程到写观察日记,第二学段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观察能力训练和写作能力训练呈现出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趋势。观察日记是融观察与书面表达等诸多能力的综合训练。据此,笔者把习作《写观察日记》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以下两点。
1.通过“项目化”学习方式,收集资料,连续观察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的变化,把事物的变化过程写清楚。
2.通过思维导图、观察记录表等学习支架,整理资料,将观察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融入习作,写生动。
其中,第1项学习目标是基本目标,旨在引导学生习得观察方法,文从字顺地写出来。第2项学习目标是核心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感受。
通常情况下,教师先教,学生后学,即“作前指导”,这是常规的习作教学模式。但在这种“作前指导”下,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学生主体性作用无法发挥,多元思维能力发展受限。为此,我们课题实验小组试用“作后指导”的教学模式,将以下2个学习目标定为习作的作后评价标准。
1.能初步收集资料,连续观察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的變化,把事物的变化过程写清楚。这是形成性评价。
2.能整合资料,将观察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融入习作,写生动。这是终结性评价。
紧扣该习作项目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在任务情境的驱动下,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探究习作素材。通过调研观察、收集资料、展示交流、活动评价,学生能完成一个个真实项目,最终内化习作知识,迁移运用,形成语言表达能力。
二、制订计划,创设生活情境
计划是项目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在制订计划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等分组,并详细地列出时间安排和观察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红领巾广播站面向全体师生征稿,即“我的观察日记”系列约稿,同学们可以试着进行一个月的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收获,然后向广播站、校刊投稿。”教师按照不同的观察对象,将学生分成“绿豆发芽组”“树叶变化组”“春蚕生长组”“毛毛虫变形组”“蛋糕变质组”“月亮圆缺组”“晚霞变色组”“科学实验组”……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填写观察对象、观察时间、观察内容具体变化和观察感受的表格(见表2)。项目计划的主题和创设的生活情境,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可供连续观察的,以便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做好详细记录。
三、活动探究,记录观察所得
项目学习的核心环节是活动探究。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围绕确定的项目主题,依据制定的计划,分工合作,在真实的情境中对学习项目进行探究。探究时,最重要的是方法的选择和指引。例如,部分学生写《我的观察日记》时只着眼于某一天某方面的所见,没有注意到观察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变化。而观察记录表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比较观察,了解观察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变化。因此,比较观察是很好的探究方法,通常分为横向比较观察法和纵向比较观察法。
横向比较观察法,即比较不同的观察对象在同一時期或同一环境中异同的一种观察方法。纵向比较观察法是以事物发展的时间阶段为坐标,比较同一事物的不同变化过程的一种观察方法。在连续观察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观察方法,利用思维导图、图文结合、表格记录等支架,详细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和观察所得。例如,习作《写观察日记》引导学生观察绿豆、蚕、月亮等不同的对象在同一时间段的变化,这就是横向比较观察;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绿豆)不同时间段的变化,这就是纵向比较观察。
四、独立习作,整理加工材料
该习作指导模式的第四个环节是独立习作。这是学生在活动探究基础上的习作,因此,学生探究得越深入、观察得越细致,写出来的文章就越详细。学生在活动探究时,常常会获得大量习作的素材,怎么把这些零散的、碎片化的素材写成有序的观察日记?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整合材料,把内容零散、层次不清的文字或材料进行条理化、系统化的加工。学生可以尝试绘制思维导图,深入探究观察日记的习作方向,厘清习作思路。如图1按时间顺序或事物的发展顺序记录变化。这个环节要放手,让学生自由习作。
五、成果交流,对比评价提炼
是不是观察到的所有材料都要写到日记里去呢?当然不是。本次习作的主要任务是把事物的变化写清楚。但有的学生将日记写成了长长的流水账;有的学生没有将事物的变化写清楚;还有的学生没有写出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因此,学生独立习作后,教师的有效指导尤其重要。如何进行“作后指导”呢?教师可以将两个学生已完成的习作进行对比、评价,让学生体会表达同一内容的不同语言风格,从而提炼表达方法。
比较这两名学生写的观察日记的语言风格,可以发现观察日记的语言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严谨的,另一种是生动有趣的。在写观察日记时,可以将感受、心情和想法穿插于习作表达中,还可以运用比喻、拟人、联想、夸张等修辞手法,对被观察的事物进行形象的描述,这样更充分地展现观察过程,使被观察的事物更生动、更有趣,从而表达作者的情感。
这种比较、品评并展示学生习作的做法有助于发现学生习作的优缺点,提炼表达方法,并提出修改建议。
六、活动评价,依据目标修改
本次习作的基本目标是把观察到的事物的变化写清楚。核心目标是将观察中的想法和心情融入习作中。“能运用学过的词语或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争取写生动。”这是锦上添花的要求,属于提高性目标,达到这些目标就可以总体提升习作质量。因此,教师可依据不同目标,设计一份自主评价表,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见表3)
总之,该习作教学模式“选定项目—制订计划—活动探究—独立习作—成果交流—活动评价”是基于“项目式”学习理念,聚焦习作核心目标,在真实任务情境的驱动下,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深入探究项目主题,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习作思维过程,摒弃习作千篇一律,实行“作后指导”,在习作对比评价、习作成果展示中,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梯搭架,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作者单位: 福建省宁德市东侨区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