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小兵
数学的创新思维要求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探索不同解法之间的异同点,通过对不同之处作比较,类似之处寻根源,不断提升解题能力和思维品质。
一、原题呈现
例题 如图1,在Rt△ABC中,∠C=90°,AB=10cm,BC=8cm,点F为边BC的中点,点D从点C出发沿CA向点A运动,到点A停止,以FD为直角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DEF,点G为斜边EF的中点,求点G运动的路径长为多少?
此题为一道中考复习练习题。教师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首先要让学生弄清点G在运动过程中,其运动路径是什么形状,找出点G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才能根据相关计算求出路径的长度。在解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教学过程
1.合作探究,把握问题
师:同学们,要想求出点G运动的路径长,你们认为点G运动的路径是什么?
生1:我认为点G在一条直线上运动。
生2:我认为点G的运动轨迹是线段。
师:为什么?请大家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经过一番讨论后,大部分学生得到以下猜想:点G的运动可以参照点E的运动,因为点G是线段EF的中点,点G始终随着点E的运动而运动,可以由点E的运动轨迹求出点E的路径长度,从而确定点G的路径长度。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思维很活跃。同学们能否联想到基本模型,去确定点E的运动轨迹呢?
生3:我们可以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过点E作EH⊥y轴,垂足为H(图略),利用基本模型证明三角形全等,确定点E的运动轨迹。
师:说得非常好。你说的基本模型其实就是“K”字形模型,它是平面几何中最常见的模型之一。若能够灵活运用此模型结论,我们就可以轻松破解本题。我们要能够观察发现点G的运动路径是△EDF的中位线,探索出点G、点E的运动路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再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求出点G运动的路径长。
2.品味模型,寻求多解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借助于点E的运动轨迹去求点G的路径长。那么,我们能不能直接通过探究点G的运动轨迹去求点G的路径长?
生4:可以。点G的运动轨迹应该是在一条直线上,而且是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
师:是的,点G始终在∠ACB的角平分线上运动。这样我们就可以由点G的起点和终点直接求出点G的路径长度。我们可以构造“K”字形模型表示点E的坐标,然后根据中点公式求出点G的坐标,确定点G在函数y=-x的图像上,从而求出点G的路径。
师:既然大家都已经知道点G的轨迹在∠ACB的角平分线上,那么你能不能利用其他方法来证明呢?
生5:分别作EH、GN垂直于y轴,EQ、GM垂直于x轴。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求出GM和GN的长度相等(如图2),然后利用角平分线的逆定理判断确定点G始终在∠ACB的角平分线上运动,从而求出点G的路径。
3.深化问题,创造多解
师:同学们,只有一组对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我们把它称之为“损矩形”。你能不能利用“损矩形”GFCD的特征,证明点G到∠ACB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生6:连接GD,分别过点G作AB、AC的垂线段。
(学生板书略。)
师:很好,通过直接探讨点G的运动轨迹,运用“损矩形”的特征,证明了点G到∠ACB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再根据角平分线逆定理,从而确定点G始终在∠ACB的角平分线上运动。同学们,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
(学生沉默片刻,教师继续引导。)
师:根据刚才提出的“损矩形”的特征,我们连接它的两个非直角顶点的线段,这条线段叫作损矩形的直径,你们发现点G、F、C、D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7:四点共圆。
师:为什么?
生7:我们分别连接GC、GD,取公共斜边FD的中点O,连接GO、FO、CO、DO,可以证得GO=FO=CO=DO,所以它们四点共圆。
师:说得非常好!怎样说明点G在∠ACB的角平分线上呢?
生8:连接GC、GD,根据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得到,∠GCF=∠GDF=45°。因为∠ACB是直角,从而直接确定点G始终在∠ACB的角平分线上运动。
师:那我们怎样去求线段的长度呢?
众:因为点G的运动轨迹是一条线段,我们直接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就可以求出点G運动的路径长。最后求出点G运动的路径长为3[2]。
三、教学反思
习题讲评课不能仅停留在对错题的分析、讲解上,而应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题目为支点,撬动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发展。在本题中,笔者从辨别图形结构、挖掘基本图形入手,不断追问,拓展问题,让学生认清问题本质。特别是在中考前夕的复习课中,教师应精心选择例题,结合多方面的知识点,从多角度探索典型例题的不同解法。同时,教师还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适时引导并留白,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产生许多新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反思,发展数学学科素养,培养创新思维。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