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伟,庄向铭,贾婀娜
(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广东 珠海 519090)
00后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拥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开拓创新精神和开放的思想,更加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具有个性化价值追求、自主化学习方式、网络化娱乐生活、理性化处事态度及务实化人生理想[1]。近年,00后成为高校新生的主力军,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以00后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掘其进入新环境后在学习、人际交往、思想情绪和生活等方面的变化,了解其思想和心理适应的动态变化,把握00后医学生的心理特征,以推动高校开展相关理论课程等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和处理,实现精准化的思想和心理教育。
以某高校临床医学专业00后为调查对象,第一次问卷(开学初)共收集有效问卷540份,其中男性239人,女性301人。第二次问卷(一学期后)共收集到有效问卷347份,其中男性152人,女性195人。自行设计问卷,利用问卷星平台进行发布与回收。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个人基本信息、生活模式转变适应情况、学习方式转变适应情况、人际交往情况、理想信念与专业选择等6个维度。
如图1所示,71.48%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活与想象中存在差距。从调研结果看,差距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没有想象中自由、生活习惯不适应、学习强度与想象中的不同。部分00后学生在高中时期认为,大学生活是无拘无束的,自由且安逸,但在进入大学后发现与自己的预期相差甚远。
图1 大学生活与想象中的差异比较Fig.1 Difference between actual college life and that in image
在生活开销方面,00后从小物质生活相对富足,两次问卷对比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生活开销稳定,主要花销集中在个人意愿的满足上,包括购物、娱乐、饮食等方面。此外,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适应新环境、天气、饮食等的变化,这会对部分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影响。
相对于其他专业,医学生的学习任务更重,专业要求更高,不仅需要学习大量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各种专业操作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大部分医学生入学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适应课程,理解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根据第一次问卷得知,新生入学后最难以适应的方面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即由高中时的传统教育模式转变为大学的自主学习模式。加之大学的课程内容多且难度大,上课时大部分学生与任课教师缺少互动,超过70%的学生不愿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上很少发言,如图2所示。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精力较为分散,在学习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进而出现思想波动。
图2 新生入学时和一学期后与教师互动的频次差异比较Fig.2 Comparison of the frequency differences between freshmen’s interactions with teachers when entrance and after one semester
一个学期后,再次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超过80%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做到认真听讲,跟上教师的课程节奏。超过50%的学生并未掌握自我学习方式,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在课堂结束后不能及时进行复习。相对于入学初期,00后医学生的学习适应力已得到显著改善,但尚未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中依旧很少与教师沟通,更多的人愿意自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期末考试时,学业压力较为突出。
本次调查问卷中,将人际关系分为家庭、教师、同学三个部分。第一次问卷显示,大约90%的学生都曾经有过独立生活或住宿的经历,大部分学生对宿舍生活的适应性较好,与家人的联系大多保持在每周一到多次,交流内容主要集中在分享日常、课程学习、集体生活等方面。第二次问卷显示,13.8%的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成绩过度关心,造成学业压力,由此引发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学生的思想变化影响较大。
大部分人在人际交往的对象选择方面更倾向于选择同龄人,其中包括大学之前的朋友、同学、学长学姐。相对于与家长、老师的交流,00后之间直接的交流更加轻松。在与教师的沟通这一调研中,两次问卷结果的差异不明显,大部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较少,原因在于大学的学习模式更偏向自主学习,有的教师一周可能只有一两节课,很难成为学生的谈话对象。集体活动方面,大部分学生愿意积极参加,小部分学生不愿参加,尽管这部分人很少,但也需要进一步了解,以避免因学生思想变化引发更多问题。00后大学生从小生活在网络信息与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部分学生相对内向或个性突出,较少与其他人进行交流。
00后目标明确,但缺少主观能动性[2]。如表1所示,在第一次问卷中,71.11%的学生是因为个人理想而主动选择了医学专业,其中大部分是出于对医生职业的敬仰或有相关的经历过往,希望能够救死扶伤,将医生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25.37%的学生是因为家庭或父母的原因选择学医,3.52%的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是因为报考志愿滑档,迫不得已。在非自愿选择学医的学生中,3.21%的人对医学毫无兴趣,3.85%的人认为自己毕业后不会从事临床等相关工作。一学期后的第二次问卷结果显示,仍然不愿意学医的比例达5.19%。由此可见,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部分学生的学医意愿产生波动,学校应及时对不想继续学医的同学加强引导。此外,大部分毕业后会继续选择临床专业工作的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尚不明确,容易产生困惑,教师应帮助他们尽早确立职业目标,防止过度焦虑。
表1 学生选择医学专业的原因和学医态度统计情况Tab.1 Statistics of students’ reasons for choosing medical major and their attitude towards medical study
00后医学生入学后思想波动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学校应认识到开展入学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上好开学第一课,并对其进行长期性思想指导。00后医学生入学后,思想变化呈倒U字形阶段变化,开学初的新生活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医学专业繁重的课业压力。临近期末,在压力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向不愿意学医的方向偏移,但整体变化不大,学医意愿较强烈。
思想变化是体现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除了生理功能的健康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与社会适应性。思想变化可以体现出一个人在特定时间段的心理适应情况,个体能否尽快适应新环境,处理好复杂或危急的特殊情况,与自身的心理适应性直接相关。新生作为学校里的特殊群体,他们从高度紧张、单一的高中生活进入到丰富、多元的大学生活,面对环境的变化,部分新生短时间内无法适应自身身份改变,在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等方面可能存在困难,易产生心理困扰。
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为补充,能够发挥不同的效能,影响着学生的个人健康和全面发展[3]。
高校要持续完善思想教育工作体系,依托网格化育人体系,在学校、部系、班级、宿舍四个环节中建立思想变化监测体系。坚持统筹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充分发挥专职心理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的作用。建立相关心理干预方案,与相关医疗机构共同搭建绿色通道,通过反馈机制及时监测学生的思想变化,对出现思想波动的学生及时进行干预。依托朋辈辅导员制度,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持续性跟踪关注,对家庭出现重大变故、经济困难、性格有缺陷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建立个人档案,进行个性化治疗。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普及和宣讲活动能够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重视,使其在心情郁闷难以疏解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抗挫折能力。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和思想行为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加强互动,注重教育和引导,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打造“思政+心理”的高效工作模式,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建设医德医风,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医德情操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做到寓德于课、人文立课。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心理学教师,提升思想干预与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利用好朋辈资源,定期对朋辈辅导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理论基础及实践能力,进而帮助00后医学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成长为一名身心健康的合格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