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涛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周时期诸侯或王官第一次受命为王臣,包括诸侯及王官的后嗣如继续担任诸侯或王官,周王必须进行再一次的任命。只有经过周王册命的诸侯或王官的继承人,其身份和地位才是合法的。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保障了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B.彰显了周天子的共主地位
C.维系了家国一体的统治格局
D.强化了君臣间的契约关系
2.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官箴竹简《为吏之道》对吏的道德模范作用和为基层地方提供教化的作用要求颇高,为吏职赋予了三大职能:法律执行者、知识传授者和道德表率者。由此可见,《为吏之道》( )
A.明确了秦对吏的教化要求
B.代表了秦朝官员管理水平
C.打破了长期官位世袭制度
D.强化了地方监察体制建设
3.《汉书·张苍传》载,西汉初,萧何任丞相时,发现张苍“明习天下图书计籍,又善用算律历”,于是任命他掌管“郡国上计”。由此判断,当时张苍主要负责的是( )
A.调剂各地物价 B.考核官员政绩
C.维护基层治安 D.核查郡国财政
4.汉光武帝时,把三公的职责移到尚书台,“(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据此可知,东汉初年( )
A.出现了尚书位高权重现象
B.形成了新的中央行政中枢
C.提高了王朝中央行政效率
D.改变了中朝专权独断局面
5.南北朝时期,南朝官员陈庆之原来认为:“魏朝甚胜,尤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但他出使北魏目睹洛阳风貌后却感慨道:“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表明( )
A.北魏政权更迭频繁
B.中国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
C.南北文化隔阂增大
D.北魏改革缩小了南北差異
6.南朝时期,考试日益成为察举的重心所在,察举由举荐孝子或举荐能吏之制,逐渐变成考试文士之制;地方长官的举荐权力,也逐渐变成搜罗文人以应试的行政责任。这一现象促使当时( )
A.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B.地方权力得以扩大
C.政权的统治基础得到扩大
D.官僚政治初步形成
7.唐代大和四年(830年)以后,朝廷实行户帖制度。户帖由县一级政府下发给具体的税收征管人员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户帖以登记的形式把每户的资产固定下来,使百姓能够以客观的载体寻找资产归属和所有者。据此判断,唐代实行户帖制度的背景是( )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在加深
B.租庸调制度的弊端已显现
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D.朝廷已经推广实施两税法
8.下图为“唐鸿胪井刻石”碑拓。这可用于研究唐朝( )
A.边疆管理与民族关系
B.军事建制与将士慰问
C.灾情赈济与水利设施
D.西域商路与驿道维护
9.宋代《吕氏乡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教化影响,但终两宋之世,乡约的推行均未形成大的气候。自明代王守仁以巡抚身份与士绅共同合作,推行《南赣乡约》后,乡约逐渐成为半官方组织在全国范围推广。由此推知,造成这一差异性主要因素是( )
A.理学的普及范围 B.经济的发展水平
C.政府的介入程度 D.民众的接受意愿
10.宋神宗时期,司马光曾上奏称:“下等、单丁,女户及品官、僧道,本来无役,今使之一概输钱,则是赋敛愈重……富室差得自宽,而贫者困穷日甚。”司马光此言意在( )
A.建议宋神宗改革赋税制度
B.维护社会下层的根本利益
C.谴责政府的横征暴敛行为
D.批评王安石变法违背初衷
11.《梦溪笔谈》中记载,“驿传(指邮驿)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日行五百余里。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宋代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军事理论水平的提升
B.中枢管理机构的完善
C.文人群体的不断扩大
D.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12.在元代纂修宋辽金三史过程中,撰述诸臣围绕三个政权的“正统性”问题争论不绝,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
最后,丞相脱脱采纳了第三种意见。这一决定( )
A.强调了传统的华夷之辨
B.造成了国家的长期分裂
C.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D.反映了汉法治国的策略
13.“捺钵”意为辽朝皇帝的行营。辽朝皇帝每年都会按照契丹游牧习俗在一年之中的“春水”“秋山”“坐冬”“纳凉”时节离开京城前往草原地区举行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等活动。在此期间,皇帝会在营地召集北方各少数民族酋长,处理政事,于是“捺钵”成为了整个辽朝的政治中心。由此可见,辽朝“四时捺钵制”( )
A.有利于维护政权统治
B.促进了北部游牧民族大迁徙
C.深受农耕文明的影响
D.进一步完善了南北面官制度
14.明代天顺始,内阁明确实行首辅负责制,此后内阁便形成首辅与次辅、群辅的层级结构与复杂关系。如张璁为首辅时,“事取独裁”,次辅李时“不敢有所评议”,并“随孚敬(张璁)后,拱手唯诺而已”。夏言为首辅时,“当国专甚”,次辅顾鼎臣,“充位而已”。据此可知,内阁首辅制的设立( )
A.源于皇权政治的需要与选择
B.提高了中央机关的办事效率
C.表明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导致中枢决策权力发生变化
15.明朝政府编修《大明一统志》,所构建的疆域观未包括边疆地区尤其是长城以外的“三北”。清朝前期设一统志馆,隶属于内阁,选用内阁、翰林院等官员充任,《大清一统志》由各省县、蒙古等藩属、部分海外朝贡国的地志汇编而成。清朝这一举措( )
A.意在构建新型“大一统”观念
B.实现对文化思想的全面控制
C.强化了对“康乾盛世”的认同
D.沿用了中原王朝的修史制度
16.军机处设立之初军机大臣并无助手,随着事务增多,军机大臣开始配备得力助手(称为军机章京,官秩七品)帮忙处理文书。下表为军机章京所获荣耀,这反映了清代( )
A.军机处内部实现了分权与制衡
B.军机处逐渐成为专制皇权隐患
C.中枢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D.权力机构设计兼顾集权与效率
二、非选择题
17.秦汉的法律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从商鞅以来,在法家“明法”思想的指导下,秦律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严厉惩罚政治犯罪。凡是反对君主“为乱”“为逆”的行为,最少是死刑,多是“灭其宗”“夷三族”。甚至宣读诏令时不起立致敬,也属犯罪。二是保护公私财产的合法所有,惩治盗窃行为。如私自侵犯别人田界,“赎耐”;“盗采人桑叶”,罚30天徭役;五人以上集体偷盗抢劫,处以“斩左趾”刑。三是对于一般的斗殴伤害、奸淫伤害也给以惩治。
材料二 汉代的法律制度,一方面继承了秦以赏罚为中心内容的法治思想,另一方面援礼入法,把礼改造成法律规范,为社会中贵贱、尊卑、长幼、亲疏、贫富等不同层次的人们规定不相等的行为规范。如董仲舒“春秋决狱”,以儒家经典《春秋》作为判案的依据。其原则是“论原(心)定罪”,强调犯罪动机。比如有人侮辱为父亲者,受辱的儿子不忿将此人杀死。按法律杀人处死,但其动机符合“孝道”,就应将其赦免。到了东汉,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法律,即经学大儒的“经义”,成为被普遍应用的判案依据。
——以上均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1)据材料一,概括秦律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律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法制的精神基础,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代的“援礼入法”。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姓……欲窃取其田,乃伪作卖券,遂夺而有之。……郓州牧地,侵于民者,凡数千顷。
——《宋史》卷二八五
古之兼并,兼民利也,今之兼并,又并(争夺)公税也。
——北宋陈舜俞《说田》
材料二 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皆编户齐民,非有上下之势。宋仁宗天圣五年诏: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年)收田日毕者,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州县论详。
——摘自《宋会要辑稿》
(鲁提辖逃亡代州,遇见金老汉)那老儿直拖鲁达到僻静处,说道:“恩人,你好大胆!见今明明地张挂榜文,出一千贯赏钱捉你,你缘何却去看榜?若不是老汉遇见时,却不被做公的拿了?榜上见写着你年甲、貌相、贯址。”
——《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材料三 今天下壮有力之民,侨寓杂处,散于四方,手不服耒耜之勤,心不知田亩之乐,为淫巧奇技、屠贩游博,其无理之甚者,啸聚不逞,杀人越货。
——北宋·李昭玘《乐静集·属民》
(1)分别阐述上述材料对研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
(3)若进一步探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原因,你认为还需补充什么材料并说明理由(举一例即可)。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先秦羁縻政策比较,汉唐时期的民族羁縻政策不仅在形式上有较大发展,也在某些基本原则上有较大的突破、创新。首先,就多民族统一原则看,汉唐时期大大强化了周边民族对中央政权的隶属地位,作为少数民族的首领,其所担当的职权往往以受内地政权的册封为根据,并且接受汉唐所设的羁縻政策州府官吏的监督或汉唐驻军的控制。其次,汉唐的羁縻统治进一步发展与健全了先秦时的“依俗而治”原则。“依俗而治”不仅要强调“依俗”,更要在“治”上作文章。“依其故俗”只是治理的一种方法,其实是以设立羁縻机构职官及派军队等政治军事管理行为为前提的。其三,汉唐的羁縻统治民族政策把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放在了较重要的地位。汉设西域都护客观上起到了协调民族关系的作用。唐在大漠南北及西域设置的羁縻府州,也有利于防止西北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攻伐。最后,汉唐的羁縻统治把加强民族间经济文化联系提上日程。汉唐时内地政权与周边民族间開展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贸易活动。
——杨永俊 《我国古代民族羁縻统治政策的变迁及其原因探究》
材料二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在土司地区行政管理上的做法是,在西南边疆重要地区设置与内地相同的郡县,并任命流官,形成土官与流官联合治理西南边疆地区的态势。“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经明代中央政府至清代前中期很好地施行,使这种民族政策得到巩固与提高,使西藏东部地区与川西藏族地区实施了政教合一制度,在川青甘、滇藏区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土司制度。到了清朝中晚期,清政府在面对农民起义冲击、西方列强入侵的情况下才一改过去“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在川西北地区强力推动改土归流,迅速推进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推动边疆内地一体化。
——李良品,谈建成《“因俗而治”:明清时期土司地区的国家治理政策》
(1)概括材料一中汉唐时期民族羁縻政策的措施和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两代对西南和西藏地区实施的不同的管理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自然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行政区划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演变还与哪些因素有关?请补充一种因素,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两种因素(补充因素和材料提供的任一因素)分别进行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补充因素,结合史实分析说明,史实准确,逻辑清楚)
(参考答案见29-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