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利伟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周时期“田里不鬻,墓地不请”,没有土地买卖。到了战国时期,土地买卖的记载已较多,如《史记》载赵括之母言:“今括一旦为将……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这一变化说明()
A.土地兼并现象趋向激烈
B.商品货币经济日益发展
C.封建小农经济尚未确立
D.铁器工具得到普遍使用
2.春秋时期,一般诸侯国的国都周围不过九百丈,卿大夫的都邑只有国都的1/3甚至更小,一般的邑住户不过千室。战国时期,“千丈之城、万家之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已到处存在。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统一趋势的加强 B.兼并战争的结果
C.民族迁徙的频繁 D.城市经济的发展
3.中原地区西周至春秋中期人工冶铁制品统计表(部分)。据表中信息可知,当时中原地区()
A.铁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
B.乡村之间商业流通较自由
C.冶铁技术不断趋向成熟
D.是人工冶铁技术的诞生地
4.西汉《氾胜之书》记载:“凡区种麦,令相去二寸,一行一沟容五十二株,一亩凡四万五千五百五十株,麦上土令厚二寸”“凡区种大豆,令相去一尺二寸,一沟容九株,一亩凡六千四百八十株”等。这体现了()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农民生产积极性日益提高
C.麦豆复种制开始形成
D.传统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5.汉初,为了解决物资匮乏、通货膨胀的问题,政府实行了“令民铸钱”的政策。而到武帝时期,国家不仅垄断了主要铸币材料铜,还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负责铸钱。汉代货币政策的调整()
A.立足于国家财政的需要
B.反映了均输平准的特点
C.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民间财富的增长
6.东汉末年,孙吴实行“复客制”,免除官僚大族所占佃客的赋役;西晋时颁行“品官占田荫客制”,允许各级官僚依制占有土地及一定数量的佃客、衣食客以及荫亲属。这些举措()
A. 巩固了中央集权
B. 冲击了自耕农经济
C. 削弱了士族特权
D.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7.以下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手工业遗存情况简表。据此能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A. 南北经济的均衡发展
B. 战乱时期经济严重停滞
C. 江南经济的初步开发
D. 中原制瓷水平高于南方
8.唐代酒业空前发展,饮酒盛行。当时酒器主要分盛储器、斟饮器、娱酒器、温煮器和冰酒器等;酒具材质有陶制、玉石、金银、玻璃等,金银酒具深受上层青睐;随制瓷业繁荣,瓷器酒具普遍使用。这反映出唐代()
A.手工业处于主导地位
B.饮食生活呈现多元化
C.奢靡享乐已泛滥成风
D.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
9.下图为唐至南宋,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图。据此可知,当时()
A.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B.土地兼并不断加剧
C.北方社会经济持续衰退
D.引进外来经济作物
10.牙人是中国古代经济活动中介人员。宋代牙人有庄宅牙人、牛马牙人、茶牙人、牙嫂、牙婆、米牙、贩香牙人等,牙人不仅居中说合交易,还要评定价格、押契,甚至担保。这反映出宋代()
A. 长途贩运逐渐发达
B. 市镇经济趋向繁荣
C. 女性参与市场管理
D. 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11.南宋孝宗时,“楮(会子)未至于轻(贬值)也,而已虑其轻,多出金银以收之;楮未至于多也,而已虑其多,更不增见在(发行量)之数”。淳熙七年时,“会子与见钱等(值)”,“民间尤以会子为便”。材料说明南宋()
A. 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B. 纸币发行推动南方经济发展
C. 纸币制造技术成熟
D. 政府对纸币发行的管理有效
12.宋人庄季裕曾记载:“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这说明当时()
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B.经济城镇兴起
C.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D.边境贸易繁荣
13.元代青花瓷以蓝、白两色为基本色调,纹饰繁复满密,器型饱满肥硕,带有鲜明的伊斯兰风格。烧制青花瓷的原料大多是从波斯地区进口的苏麻离青,其带有明丽的靛青色。青花瓷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大量外销出口,尤为西亚地区人们喜爱。材料信息可以佐证元代()
A. 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B. 民众消费水平提高
C. 疆域范围空前扩展
D. 主流思想发生嬗变
14.明朝人王圻曾言:“贡舶与市舶一事也。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設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人贡,不许互市矣。”这表明,在明代朝贡贸易中()
A.中外互市依托朝贡而存在
B.民间海商是其贸易主体
C.市舶司是官民贸易的桥梁
D.政府积极招徕各国人贡
15.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厂特别针对欧洲人的喜好,前后设计出多款混合东西文化的出色产品,土耳其郁金香在1620年代风靡欧洲北部,景德镇陶工就在碟盘上画上郁金香。这反映了明朝()
A.官营手工业的技术高超
B.产品生产以海外市场为主
C.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D.商品经济获得了一定发展
16.明清时期,棉花产地主要在中国北方。但北方气候干燥,不宜纺棉;南方湿润,纺棉纤维不易断裂,织成布匹,细密耐用。北方棉布多由南方输入。这一现象()
A.有利于中国南方经济作物的种植与推广
B.说明中国南方的自然条件明显优于北方
C.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D.推动了国内市场交易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二、非选择题
17.中国古代是以农为本的国家,然而自宋代开始,农业中出现了“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秋成之时,百逋(拖欠的债务)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
——(宋)王柏《鲁斋集》
材料三 一般说来,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類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
——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出现了何种新的社会现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负贩佣工”可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面性”的含义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谈一谈应如何看待宋代的这一新的社会现象。
18.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自《明实录》
材料二 《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
——摘自《醒世姻缘传》等
材料三 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律规定,盗耕“公私田”者,“一亩以下笞三十,五亩加一等”,最高判处一年半徒刑。如果妄认或者盗卖“公私田”者,“一亩以下笞三十,五亩加一等”,最高判处两年徒刑。官员侵夺百姓私田,则“一亩以下杖六十,三亩加一等”,最高可以判处两年半徒刑。
韦世康官高位显,家族子弟多“位并隆贵”,只有韦世约“宦途不达”,所以把“父时田宅”,尽以与之。安乐公主“恃宠骄恣,求无不得”,想要强买韦嗣立骊山下的别墅,但是中宗未允,“大臣所置,宜传子孙,不可夺也”。908年,敦煌吴安君以家长身份,对自家土地财产进行分割,共有8人在遗书上签押。
《田令》中规定,“凡卖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牒,年终彼此除附。若无文牒辄卖买者,财没不追,地还本主。”王梵志戏谑文字里也有提及,打油诗云:“多置庄田广修宅,四邻买尽犹嫌窄。”咸亨年间(670—674年),员半千到京城,卖掉了家中30亩田,还在给皇帝上书中说明此事。
——摘编自耿元骊《隋唐土地制度变迁与时代分期》
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土地管理政策的特征并对其加以简要评价。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可匹敌的制作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由此可知,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工业的发展,就其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荣的历史。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对16世纪中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一历史现象加以合理的阐释。
(参考答案见29-32期)